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惟见南星 > 第106章 庭院惊鸿 恩师到访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姜南星回握住周母的手,真诚地说:“阿姨,您别这么说。能遇到惟清,也是我的幸运。他对我很好。”

“好,好,你们互相珍惜,互相扶持,这比什么都强。”周母眼眶微微湿润,“等你们稳定下来,就把婚事办了。阿姨可是盼着早点抱孙子呢!”

这话让姜南星的脸又红了,她低下头,小声说:“阿姨,我们还年轻,想先以事业为主……”

“事业要紧,家庭也要紧嘛!”周母笑道,“不过阿姨尊重你们的想法,你们自己商量着来。”

阳光,咖啡香,以及周母慈爱的话语,交织成一幅温馨的画面。姜南星知道,自己不仅得到了周惟清全心全意的爱,也彻底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家庭。

在咖啡馆短暂休息后,周母的购物热情丝毫未减,又兴致勃勃地拉着姜南星逛起了附近的高档商场。

“南星,你看这件大衣,版型多正,颜色也衬你!”

“这条丝巾,配你刚才定做的天青色旗袍肯定好看!”

“这双鞋,舒服又百搭,平时上班也能穿。”

周母眼光独到,又存了心要给未来儿媳妇好好打扮,几乎是看到觉得适合姜南星的,就忍不住要买下来。姜南星拦都拦不住,看着导购员手里越摞越高的购物袋,又是感动又是无奈。

“阿姨,真的够了,太多了,我穿不过来的。”姜南星拉着周母的手,小声劝道。

“不多不多!”周母拍拍她的手,笑眯眯地说,“女孩子家,衣服鞋子哪有嫌多的?再说了,你平时在基层工作辛苦,难得来一次北京,阿姨当然要给你多置办几身行头。听阿姨的!”

结果不仅给姜南星买,周母看到适合周惟清、周部长甚至家里老人的东西,也一并买下。等到下午准备打道回府时,司机老陈手里提满了大大小小的购物袋,连姜南星和周母自己手里也没空着。

坐进车里,周母心满意足地舒了口气,看着身边气质出众的姜南星,越看越满意,笑道:“今天收获可真不小!南星,以后就得这么穿,把我们老周家儿媳妇的范儿给穿出来!”

姜南星被周母的话逗得莞尔,心里暖流涌动:“谢谢阿姨,让您破费了。”

“傻孩子,跟阿姨还客气什么!”周母嗔怪道,“你的就是我们的,我们的将来不也都是你和惟清的?”

车子驶回静谧的四合院。刚进内院,就听到正房里传来谈话声,除了周部长沉稳的嗓音,还有一个略显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

周母有些意外:“咦?建业今天这么早回来了?还有客人?”

两人提着大包小包走进堂屋,只见周部长正与一位戴着眼镜、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者坐在沙发上品茶交谈。那位老者听到动静,转过头来,目光落在刚进门的姜南星身上时,明显愣住了,随即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惊讶表情。

而姜南星在看清楚那位老者的面容时,也瞬间僵在了原地,手中的购物袋“啪”地一声掉在了地上,声音颤抖着,带着巨大的惊喜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失声喊道:“老……老师?!”

这位老者,正是姜南星在北京农业大学读研时的导师,国内着名的农业生态学专家,陈明远教授!陈教授可以说是姜南星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对她极为赏识,倾囊相授,一直希望她能留在北京,留在农大,跟着他继续做研究。

“南星?!真的是你?!”陈教授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到姜南星面前,仔细端详着她,眼神中充满了激动和不可思议,“你怎么会在这里?”

周部长和周母也惊讶地看着这一幕。周部长开口道:“明远,你们认识?”

陈教授激动地指着姜南星,对周部长说:“建业,这就是我之前跟你提起的,我那个最有灵气、最肯钻研、却偏偏一根筋要跑回老家那个小县城的学生啊!”

周部长闻言,威严的脸上也露出了恍然和有趣的神色,目光在姜南星和陈教授之间转了转,缓缓道:“原来如此。这世界,可真小。”

姜南星这才从巨大的震惊中回过神来,连忙弯腰捡起掉落的购物袋,脸上因为激动和意外泛着红晕,她恭敬地向陈教授鞠躬:“老师,好久不见!您身体还好吗?”

“好,好得很!”陈教授连连点头,目光却一直没有离开姜南星,带着审视,也带着欣慰,“倒是你,南星,黑了,瘦了,但眼神更亮,更有力量了。”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复杂的感慨,“没想到啊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你。更没想到,你会是……”他看了一眼旁边的周部长和周母,后面的话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周母此刻也明白过来,脸上立刻堆满了热情的笑容,则热情地招呼陈教授重新落座,心里更是对姜南星高看了一眼——能被陈明远这样的学术泰斗如此看重,足见自己这儿媳妇是多么优秀。

气氛因为这场意外的相遇而变得更加热络。姜南星将沏好的茶恭敬地端给陈教授和周部长。

陈教授接过茶杯,却没有立刻喝,而是目光灼灼地看着姜南星,问出了那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南星,现在可以告诉老师了吗?当年,你为什么那么坚决地要回去?那个英林县,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你放弃留校这么好的机会?你知不知道,当时系里几个老家伙都可为你惋惜了!”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姜南星心底的层层涟漪。她看了一眼周部长和周母,他们都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她又看向陈教授,那位曾经极力挽留她的恩师,眼神清澈而坚定。

“老师,”姜南星的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挂念和当年的挽留。我之所以坚持要回英林,不是因为那里有什么魔力,而是因为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土地,那里有我从小看到的、真实的、亟待改变的‘中国农村’。”

她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始娓娓道来,不再是学生时代纸上谈兵的论述,而是带着亲身实践后的深刻体会:

“在学校,我们学习的是最前沿的理论,研究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模型。但当我每次假期回到英林,看到的是大量土地撂荒,看到的是乡亲们守着优质的农产品却找不到销路,看到的是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那种理论与现实的割裂感,让我非常难受。”

“我记得您教导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觉得,我的论文,不应该只写在期刊上,更应该写在英林县的土地上,写在乡亲们增收的笑脸上。”她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

周部长安静地听着,眼神中流露出深思。周母则是一脸骄傲。

陈教授微微颔首,示意她继续。

“回去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您常说的‘复杂性’。”姜南星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实践的沉淀,“农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比如我们推广新品种,不仅要考虑适应当地气候土壤,还要考虑农民是否能接受,市场是否认可,产业链是否配套。我们引进龙头企业,不仅要谈优惠政策,还要协调土地流转,保障农民权益,平衡各方利益……”

她结合自己在英林的具体工作,讲述了推动瑞康药业中药材基地建设中的技术攻关和与农户的沟通磨合;讲述了在河谷镇发现特殊土壤、尝试推广油用牡丹的探索过程;也坦诚地提到了遇到的困难,比如最初部分村民的不理解,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纠纷,以及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时出现的水土不服。

她没有夸大成绩,也没有回避问题,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立体、在艰难中奋力前行、同时又充满希望的中国县域农业图景。

“……所以,老师,”姜南星最后总结道,目光真诚地看着陈教授,“我回去,不是放弃学术,而是换了一种方式践行学术。我用您教给我的知识,去解决真实土地的问题。这个过程很难,甚至有时候很挫败,但当我看到因为我们引进一个项目,一个村的乡亲们年底能多分到几千块钱;看到因为我们推广一项技术,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看到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愿意回来……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一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都无法替代的。我觉得,这就是我学农的意义。”

一番话说完,堂屋里安静了片刻。周母早已听得眼眶微红,忍不住拉住姜南星的手,用力握了握。

陈教授久久没有说话,他端起已经微凉的茶,喝了一口,然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神复杂地看着姜南星,有感慨,有欣慰,更有释然。

“好!说得好啊,南星!”陈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你做到了,你真正做到了!是老师当初狭隘了,总以为留在象牙塔里做研究才是正途。现在看来,你选择的这条路,虽然更艰难,但意义更加深远!你让我看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另一种可能,另一种价值!”

他转向周部长,感慨道:“建业,你听听!这才是我们国家农业未来的希望所在!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有深厚的乡土情怀,还有敢闯敢干的实践精神!南星在英林做的这些事,比我们关起门来研究一百个模型都更有价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