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股市悟道:十年投资路 > 第37章 宏观的视野(一):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完成了从技术分析到价值估值的思想长征,韩风感觉自己对市场的认知已经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微观世界。他能够解读K线的语言,能够评估一家公司的质地与价格,这让他面对市场波动时,多了几分底气和从容。

然而,市场从来不是公司基本面和图表信号的简单加总。在2022年的某个季度,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精心挑选的几只估值合理、技术形态良好的股票,并未如预期般上涨,反而跟随市场整体陷入了一场持续的阴跌。与此同时,一些他看来估值偏高的板块,却逆势走强。这种现象让他困惑不已。

“一定有一种更宏大、更根本的力量,在左右着市场的整体水位和资金流向。”他意识到,“个股是船,而宏观经济与政策,才是托起所有船只的江河湖海。不识水性,再好的船也可能倾覆。”

这个认知,将他推向了投资体系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高维度的拼图——宏观分析。而理解宏观世界的起点,无疑是那个掌握着“货币水龙头”的枢纽机构:中央银行。

他开始如饥似渴地研读关于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目标和政策工具。很快,两个在财经新闻中出现频率最高、也与股市关系最紧密的词汇,占据了他的学习中心:降准 与 降息。

第一把钥匙:降准——释放流动性的“深水炸弹”。

“准”,指的是存款准备金率。韩风这样理解: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贷出去赚利息,必须按照央行规定的比例,上缴一部分存放在央行,这个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这最初是为了保证储户提款安全,如今已成为央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核心工具。

· 降准,就是下调这个比率。这意味着商业银行被锁在央行的钱变少了,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钱变多了。

· 其核心影响在于: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的、长期的、无成本的流动性。

韩风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传导链条:

央行宣布降准 → 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大幅增加 → 银行更有能力和意愿向实体经济放贷 →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用于投资和生产 → 整个社会的资金面变得宽松,利率有下行压力。

“这就像往一个巨大的池塘里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他在笔记中比喻,“激起的波浪(流动性)会蔓延到整个池塘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这股波浪如何影响股市?

1. 提升市场风险偏好:资金是逐利的。当社会上的钱变多,而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短期内难以迅速提升时,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必然会涌入股市、房市等风险资产,寻求更高的回报。

2. 直接利好资金敏感型行业:

· 金融业(银行、券商、保险):银行可贷资金增多,理论上息差收入可能增加;券商则直接受益于市场交易可能活跃、融资业务规模扩大。降准通常被视为对金融板块的直接利好。

· 房地产:开发贷和购房贷款更容易获得,提振行业信心。

· 重资产、高负债行业(如基建、建材、有色金属):这些行业对资金成本高度敏感,降准缓解其资金压力。

3. 改善企业盈利预期:融资环境改善,企业扩张意愿增强,有助于提升市场对未来整体企业盈利的预期,从而支撑股市估值。

第二把钥匙:降息——降低资金成本的“精准手术”。

“息”,指的是存贷款的基准利率,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息,就是直接下调这些利率水平。

· 与降准主要影响“货币数量”不同,降息直接作用于“货币价格”。

· 其核心影响在于:全面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尤其是企业和居民的借贷成本。

传导链条同样清晰:

央行引导降息(如下调mLF利率) → LpR随之下降 → 企业新增贷款利率、居民房贷利率下降 → 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降息对股市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1. 提升股市相对吸引力:利率可以看作是资金的无风险收益率(例如,存款和国债利率)。当利率下降,存款、理财等固定收益产品的吸引力下降,股市作为风险资产的吸引力相对提升,这被称为“机会成本效应”。

2. 提振上市公司估值:这是最核心的理论支撑——dcF估值模型。韩风立刻想到了他刚刚钻研过的估值皇冠。在dcF模型中,折现率与利率水平高度正相关。降息意味着折现率下降,这使得企业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提高,从而直接推升其理论上的内在价值。整个市场的估值天花板因此被抬高。

3. 刺激消费与投资,改善企业盈利:贷款利率下降,鼓励企业加大资本开支;存款利率下降,鼓励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或投资。这从基本面层面改善了上市公司的营收和利润环境。

4. 显着降低高负债企业财务成本:对于航空、电力、房地产等负债率高的行业,降息能直接减少其利息支出,增厚利润。

学习了基本理论后,韩风并没有停留在纸面上。他调出了过去十年A股市场的几次重大牛熊转折点,并与当时的央行货币政策周期进行对照。

他发现,2014年底至2015年中的那**牛市,其启动的重要催化剂之一,正是央行在2014年底开启的一轮连续降息和降准周期。宽松的货币环境如同干柴堆上的烈火,瞬间点燃了市场的做多热情。

而更近的例子,是在市场经历深度调整后,央行果断采取的降准等措施,往往能起到“止跌企稳”甚至“开启反弹”的关键作用,尽管其效果需要时间和其他因素的配合。

然而,韩风也绝非盲目乐观。他深知市场的复杂性,并总结出理解货币政策时必须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 预期管理:“买在传言起,卖在事实出”。市场常常会提前交易降准降息的预期。当政策真正落地时,有时反而会成为资金获利了结的“利好出尽”。

· 政策组合:单一的货币政策并非万能。它需要与财政政策(如减税降费、加大政府投资)、产业政策等协同发力,效果才会显着。

· 经济周期阶段:在经济衰退初期,降息降准可能无法立刻扭转颓势,因为企业和居民信心不足,不愿借贷和消费(即“流动性陷阱”)。而在经济过热、通胀高企时,央行会采取相反的紧缩政策(加息、提准),这对股市是明确的利空。

· 外部环境制约: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本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还需考虑海外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周期,以防资本大幅流出流入,引发金融动荡。

在今天的交易日志上,他画下了一幅货币政策的“潮汐图”。

“日期:xxxx年x月x日

今日学习主题:央行货币政策——股市的宏观‘潮汐力’。

核心认知:

1. 两大核心工具:

· 降准:影响‘水量’,释放长期流动性,利好金融、地产、周期等资金敏感型板块。

· 降息:影响‘水价’,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直接提升股市估值,并刺激经济。

2. 影响股市的三重逻辑:

· 流动性逻辑:水涨船高,资金涌入推高资产价格。

· 估值逻辑:折现率下行,直接提升企业内在价值。

· 基本面逻辑:融资成本下降,刺激投资与消费,改善企业盈利。

3. 实战应用要点:

· 关注货币政策周期的‘转向点’,其信号意义远大于单次操作。

· 结合经济数据(如cpI、pmI)理解政策意图,预判政策空间。

· 警惕‘预期兑现’效应,不盲目追高。

· 在宽松周期初期和紧缩周期末期,对市场应更乐观。

4. 思维升华:

· 从此,我看待市场,不仅看公司的‘微观价值’,更要看货币的‘宏观水位’。

· 货币政策是市场最重要的‘气候’而非‘天气’,它决定了大方向,但无法精准预测每一天的阴晴。

下一步:货币政策是宏观视野的第一课。接下来,我需要理解cpI、pmI这些经济‘体温计’的含义,才能更准确地预判央行的下一步动作,从而占得先机。”

掌握了央行货币政策这把宏观分析的钥匙,韩风感觉自己的投资世界观终于形成了一个从微观(公司、图表)到中观(行业)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完整闭环。他不再是那个只盯着自己脚下几只股票的井底之蛙,而是开始尝试仰望星空,理解整个资本宇宙的运行规律。

(第三十七章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