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者……慎入……‘涅盘’非生……乃寂灭……”
那由光影组成的警示文字如同烙印般刻在凌无影和苏夕的眼中,随即消散无踪。石壁通道入口处,只剩下那漆黑向下、散发着万古苍凉气息的洞口,以及怀中已然恢复平静却更显沉重的《无相剑典》。
寂灭?非生?
玄胤长老最后留下的警示,与之前的所有信息相互印证,却更加直白和令人心悸。这无相秘地之中,隐藏的并非通往新生的捷径,而是一条通往彻底消亡的道路?
那所谓的“涅盘之火”,究竟是什么?为何会让一位无相门长老留下如此绝望的警告?
凌无影站在洞口,冰冷的目光凝视着深处的黑暗,心中波澜起伏。沈清羽生死未卜,身负圣髓隐患,外界强敌环伺,幽冥威胁如悬顶之剑……他们似乎已经没有退路。
苏夕看着那深不见底的通道,又回头望了望沈清羽消失的方向,美眸中挣扎之色一闪而过,最终化为坚定:“无论如何,必须进去。清羽拼死为我们争取的机会,不能浪费。或许……里面有一线生机。”
凌无影缓缓点头。他从来不是畏缩不前之人。警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在原地等死。
他再次握紧墨剑,将那枚得自玄胤长老骸骨的白色令牌也扣在手中,沉声道:“跟紧我。”
说罢,他率先迈步,踏入了那漆黑的通道。苏夕紧随其后。
通道初极狭,仅容一人通过,向下倾斜的角度极大,石阶湿滑,布满青苔。走了约莫数十丈,眼前豁然开朗,竟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地下石窟。
石窟顶端,并非钟乳石,而是镶嵌着无数散发着柔和白光的奇异晶石,如同夜空星辰,将整个石窟照耀得如同白昼,却丝毫不觉刺眼。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类似檀香却又更加古老沉静的气息,呼吸之间,令人心神宁定,连内力运转都似乎顺畅了几分。
石窟中央,并非预想中的机关陷阱或是恐怖景象,而是一片清澈见底的地下湖。湖水散发着淡淡的寒气,湖心有一座小小的岛屿,岛上似乎建立着一座简单的石亭。
而最令人震惊的,是湖泊四周的石壁上,开凿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洞窟!每一个洞窟之中,都有一具盘膝而坐的骸骨!这些骸骨身上的衣物早已风化,但骨骼皆呈现出温润的玉白色泽,显然生前都是修为极高的高手!他们姿态安详,仿佛只是陷入了沉睡,而非死亡。
这里,竟像是一处无相门先辈的集体坐化之地!
凌无影和苏夕缓缓走在湖边,目光扫过那些洞窟中的骸骨,心中充满了震撼与肃穆。这些前辈,为何会选择在此地集体坐化?他们是在守护什么?还是在逃避什么?
凌无影手中的《无相剑典》再次微微发热,封面上的那个“玄”字散发出柔和的光芒,与这片空间产生了某种共鸣。他能感觉到,剑典中记载的许多精妙之处,在此地感悟,似乎事半功倍。
两人沿着湖边,走向那湖心小岛。岛上石亭十分古朴,并无任何装饰,亭中只有一张石桌,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以玉石为页的金色书册!
书册封面之上,龙飞凤舞地写着四个古字——《寂灭心经》!
寂灭!
又是这个词!
凌无影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并未立刻触碰那玉页金册,而是先恭敬地对着石亭行了一礼。
礼毕,他才小心地翻开书页。
开篇并非武功心法,而是一篇类似于总纲的论述,阐述了着书者对“寂灭”的理解: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武道极致,非力之穷,乃性之尽。寂灭非亡,乃回归本源,化有为无,万籁俱寂,方能窥见真空妙有,得证武道至理……”
这理念,与《无相剑典》的“无我无相,万法自然”一脉相承,却又更加极端和深入,直指一种近乎“道”的虚无境界。
凌无影快速向后翻阅,后面记载的并非杀伐招式,而是一种极其深奥的、如何引导自身内力、精神乃至生命本源走向“寂灭”,并在寂灭中寻求“涅盘”和“重生”的玄妙法门!其中许多关窍,竟与他体内多种力量冲突、以及沈清羽圣髓暴走的情况隐隐对应,提供了一种理论上可行的解决思路——并非强行压制或融合,而是引导其走向极致的“静”与“无”,在寂灭中寻求新的平衡与升华!
但这法门极其凶险,稍有不慎,便是真正的形神俱灭,万劫不复!难怪玄胤长老会留下那般警示!
这《寂灭心经》并非给人练的,更像是一种理论上的探索和绝境中的最后选择!
凌无影合上书册,心情复杂。这心经或许能解决他和沈清羽的力量问题,但代价可能无法想象。
就在这时,他手中的白色令牌忽然微微震动,与石桌产生了感应。石桌桌面缓缓滑开,露出了一个暗格。
暗格之中,并非机关利器,而是三枚龙眼大小、色泽各异、散发着不同能量波息的丹药,以及一块薄如蝉翼、非丝非绢的白色帛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