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晚晴基金扩容!覆盖更广
四月初三上午10点,江城国际会议中心的“慈善之光”宴会厅,被水晶吊灯的暖金色光芒包裹得如同一个璀璨的琥珀。直径三米的主吊灯由数百片切割水晶组成,每一片都折射出细碎的虹光,落在铺着象牙白绒布的长桌上;桌旗中央印着晚晴基金的蓝色logo——一只衔着橄榄枝的白鸽,翅膀舒展成“W”与“Q”的交织形态,在灯光下泛着哑光金属的质感,无声诉说着“晚晴”的公益初心。
宴会厅入口处,《中国慈善报》的记者早已架好“长枪短炮”,尼康相机的镜头盖闪着冷光,录音笔的红色指示灯一明一灭;台下的座位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王司长身着藏蓝色正装,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晚晴基金2024-2026扩容规划白皮书》的烫金封面;环保部的专家戴着黑框眼镜,正低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十位来自全国贫困县的乡村教师代表坐在角落,其中一位中年女教师的布鞋鞋边还沾着泥土,手却紧紧攥着洗得发白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她准备了三天的发言稿。
林晚身着一身定制的浅蓝色职业套装,西装翻领处别着一枚晚晴基金的银色徽章——徽章是纯银打造,白鸽的羽毛纹理细如发丝,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她站在发言台后,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指尖轻轻拂过话筒冰凉的金属外壳。身后的16:9 LED大屏上,正循环播放着晚晴基金的年度成果片:
云南山区的“暖教室”里,孩子们穿着统一的蓝色校服,在LED护眼灯下朗读课文,阳光透过新安装的双层玻璃窗洒在课桌上,能看到空气中浮动的微尘;内蒙古沙漠边缘的光伏灌溉系统,深蓝色的光伏板在戈壁滩上整齐排列,电流通过黑色管线输送到滴灌设备,让荒漠里长出了绿油油的沙棘牧草;贵州贫困县的流动医疗车旁,白发老人正握着穿白大褂的医生的手,脸上是难以置信的感激……画面最后,无数星光点点汇聚成一片蓝色海洋,“晚晴基金——让善意燎原”的白色宋体字在海面上缓缓浮现。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媒体朋友们,上午好。”林晚的声音透过环绕音响传遍整个宴会厅,清晰得仿佛就在耳边,却又带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今天,晚晴基金将迎来成立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扩容——我们计划投入10亿元,把公益版图从‘助学’单一领域,拓展至‘助学、环保、医疗’三大核心领域,并重磅推出‘乡村教师扶持计划’,首批将资助1000名乡村教师。”
“嗡——”台下瞬间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公益时报》的记者立刻举起话筒,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林总,10亿元的投入在民营慈善基金中堪称‘大手笔’,您为何选择在此时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扩容?”
林晚微微颔首,示意记者放下话筒,目光扫过台下,语气沉稳却透着力量:“原因有三。其一,是‘能力’——晚星资本的投资收益与星辰科技的持续盈利,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底气;其二,是‘需求’——通过三个月的全国调研,我们发现贫困地区在环保、医疗领域的需求同样迫切,比如很多乡村学校的饮用水菌落数超标,偏远山区的老人因缺乏基础医疗保障而‘小病拖成大病’;其三,是‘责任’——作为一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晚晴基金不应只做‘单点突破’的公益,而要成为‘系统解决社会问题’的践行者。”
她抬手轻点发言台的触控屏,LED大屏随即切换到下一页PPT,上面用三维模型展示着三大领域的规划:
“先看助学领域,”林晚的指尖落在“智慧校园”的模型上,“我们将在原有‘暖教室’的基础上,为全国500所乡村小学配备‘多媒体教学包’——包含86寸触控教学屏、VR历史地理体验设备,以及与北京四中、上海复旦附中的‘云端课堂’对接系统,让山里的孩子也能听到一线城市名师的实时授课;同时设立‘大学圆梦奖学金’,每年资助100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提供1万元奖学金,覆盖学费与基本生活费。”
“再看环保领域,”她的手指滑向西北沙漠的卫星地图,“我们将在内蒙古、甘肃等五省的沙漠边缘,建设20个‘光伏 生态’示范基地。每座基地配备500KW的光伏电站,所发电量除满足基地运营外,剩余部分并入国家电网;同时通过智能滴灌系统,种植沙棘、梭梭等耐旱植物,既治理沙漠,又能为当地创造‘光伏运维 生态管护’的就业岗位,预计每基地可带动50人稳定就业。此外,在长江、黄河沿线的100个村庄,推广‘户用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微生物降解技术,将农村污水的COD(化学需氧量)降低80%以上,解决污水直排河道的顽疾。”
“医疗领域的布局,”林晚顿了顿,语气里多了一份恳切,“我们计划投入3亿元,组建100辆‘晚晴流动医疗车’。每辆医疗车配备全科医生、B超仪、心电图机、便携式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定期深入偏远山区开展义诊,重点解决‘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筛查与管理;同时在全国20个贫困县建设‘晚晴健康小屋’,每个小屋配备1名常驻护士与基础检查设备,让村民实现‘小病不出村、慢病有管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