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慈善环保项目!绿色发展
三月十九下午2点,江城西部的浅山种植区被初春的暖阳裹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这里曾是因过度开垦而裸露的荒坡,碎石遍布,草木稀疏,如今却换了模样——坡地被大型机械修整成层层递进的梯田状,划分出数百个规整的种植方格,每个方格前都插着一块木质标牌,用红漆写着“树种:马尾松/香樟”“株距:2米”“责任人:第三志愿者小组”;入口处立着两杆绿色旗幡,中间拉着巨型横幅,“植树造林·修复生态·晚晴基金与您同行”的白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临时搭建的补给站旁,堆放着捆扎成垛的树苗——马尾松的幼苗带着嫩黄的顶芽,香樟苗的叶片还沾着晨露;铁锹、锄头、水桶等工具按小组分类摆放,锃亮的金属农具反射着阳光;数十名穿着统一绿色马甲的志愿者正围在一起,听林业技术员讲解种树技巧,有人拿着小本子记录,有人举着手机拍摄,欢声笑语顺着山间的风飘向远方,驱散了荒坡往日的沉寂。
林晚走在志愿者队伍中,完全没了“投资女神”的疏离气场——她穿了一身卡其色的户外工装,上衣是带多个实用口袋的夹克,裤腿处有可调节的束口绳,脚上踩着一双白色运动鞋,鞋边已经沾满了黄褐色的泥土;长发高高扎成马尾,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贴在光洁的额头上,脸颊因运动而泛着健康的红晕。她手里拎着一把轻便的铁锹,快步走到当地林业技术员李师傅身边,虚心请教:“李师傅,您看我这姿势对不对?总觉得铁锹挖下去会偏。”
李师傅是有着三十年造林经验的老技术员,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他接过铁锹,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手臂发力,铁锹“噗”地一声插入土中,然后轻轻一撬,一块泥土就翻了起来:“林小姐,挖树坑讲究‘浅而宽’,马尾松根系浅,坑挖30厘米深、40厘米宽就行,坑底要呈锅底形,松松虚土,这样根系才能舒展着扎下去,不然容易烂根。”
林晚点点头,学着他的样子摆好姿势,深吸一口气后挥锹入土——刚开始动作还很生疏,铁锹几次都滑到了碎石上,溅起的泥点沾了她一裤腿。不远处,跟着学校来的红领巾志愿者们看到了,立刻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林姐姐,我们来帮你!”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抢过她手里的水桶,仰着小脸说:“我爷爷是种树人,我会浇水!”旁边的小男孩则举起小锄头:“我力气大,我来填土!”
“好呀,我们组成一个小团队!”林晚笑着让出位置,手把手教小女孩扶树苗:“扶的时候要把树苗放正,看根部的土球是不是在坑中间,歪了的话树长出来就会斜哦。”她蹲下身扶稳树苗,几个小朋友立刻七手八脚地往坑里填碎土,小手沾满了泥土,脸上却笑开了花。填到一半时,林晚提醒道:“先轻轻踩一踩,让根系和泥土贴紧,再继续填。”等土填到与地面齐平时,她拿起铁锹沿着坑边拍实,又领着小朋友们用泥土围了一个圆形的“蓄水圈”:“这样浇水的时候,水就不会顺着坡流走,能全渗到根里。”
不远处的广播里,循环播放着项目介绍:“‘晚晴基金森林修复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分三期实施。首期将种植马尾松、香樟、女贞等乡土树种10万棵,搭配种植紫花苜蓿等固氮植物;项目还将雇佣周边清溪村、石岗村、柳木村的50名村民担任护林员,负责树苗养护、森林防火等工作,月薪3000元,实现‘生态修复 就业增收’双驱动……”
正在背着树苗往坡上走的清溪村村民王大叔,看到林晚就放下背上的树苗,笑着迎上来:“林总,可把您盼来了!以前这坡上全是石头,一到雨季就滑坡,把山下的庄稼都冲了;现在种上树,不仅能挡水,我们还能在家门口挣钱,不用出去打工了!我老伴昨天还说,要给您送点自家腌的咸菜呢!”
“大叔您太客气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林晚擦了擦额头的汗,指了指远处的荒坡,“这只是第一期,等这批树苗活了,我们还要种第二批、第三批,以后再在林下种点金银花、白芍这些中草药,让大家既能护好林子,又能多一份收入。”
王大叔听得眼睛发亮,用力点头:“我们都听您的!您放心,这些树苗就跟我们的孩子一样,我们肯定天天来浇水、除虫,绝不让一棵枯死!”
下午3点整,首批树苗种植启动仪式正式开始。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铺着绿色的台布,背景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林晚与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志愿者代表、村民代表一起,走到坡顶的纪念树旁——那是一棵三米高的香樟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四人共同挥锹培土,将树苗稳稳栽入提前挖好的树坑中,志愿者们立刻上前浇水,树干上挂上了一块刻有“晚晴基金·绿色希望”的黄铜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