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光伏日耀全球,北极光映共荣路
联合国大会堂的穹顶,被一片流动的“光海”彻底点燃。
数百个由各国光伏组件拼成的地球模型悬在半空,中国的组件泛着沉稳的蓝光,非洲的组件透着热烈的橙光,欧洲的组件闪着清冷的白光……每一块组件都亮着代表本国的光色,此刻正随着联合国秘书长的声音一起脉动,像颗跳动的心脏,把“能源普惠”的血脉输送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来自全球193个成员国的代表挤得满满当当,平日里严肃的外交官们,今天脸上都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大姑穿着张瑶特意为她定制的光伏唐装,藏青色面料上绣着金色的光伏组件纹样,袖口的微型芯片在灯光下一闪一闪,她手里还攥着个绣着“全球共荣”的荷包,是临走前张瑶塞给她的,说是“讨个好彩头”。
张瑶自己则拎着她的最新款非遗光伏手包,包身是用南京云锦织的,上面用光伏丝线绣着全球光伏联盟的标志,走一步,标志就亮一下,引得旁边几位欧洲代表忍不住探头打量。莱拉穿着清华的校服裙,胸前别着的光伏徽章被她摸得发亮,那是当年林晚在索马里光伏小学给她戴上的,如今她攥着从家乡带来的光伏灯,灯身是她自己用蜡染布包的,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太阳和房子——那是她对“光”最初的想象。
连安德鲁律师都罕见地别了枚光伏胸针,金属质感的胸针上刻着“能源无界”的字样,他推了推眼镜,对着身边的中东代表小声说:“这趟来值了,以后能源法得跟着光伏技术一起更新。”
“现在,我非常荣幸地宣布——”联合国秘书长的声音透过全息音响传遍大厅,他身后的巨型电子屏瞬间亮起,“经联合国大会全体成员国表决通过,自今日起,每年6月21日,定为‘人类光伏日’!”
话音刚落,电子屏上开始实时切换全球100个国家的光伏点亮画面,每一幕都让人鼻尖发酸:
索马里难民营,玛丽婶子带着几个索马里妇女,用力按下光伏站的启动键。蓝色的光伏板在沙漠正午的阳光下“嗡”地一声亮起,难民营的白色帐篷瞬间被暖黄色的光填满。几个光脚的孩子追着光影奔跑,最大的那个男孩还举着块小光伏板,学着大姑当年教他的样子,把板面对着太阳,嘴里喊着“发电咯!发电咯!”
中国甘肃定西,石头带着全班同学在光伏小学的屋顶下合唱。屋顶的柔性光伏膜随着他们的歌声明暗交替,教室的玻璃上用光伏颜料写着“能源普惠”四个大字,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校长站在教室门口抹眼泪,他想起十年前,孩子们还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现在不仅有了亮堂的教室,石头还跟着星辰的工程师学会了做小型储能箱,周末回家能给爷爷奶奶的收音机供电。
欧洲哥本哈根港口,数百块柔性光伏板组成的“能源墙”沿着码头一路延伸。停泊的船只正在光伏板下充电,海鸥在光伏板上空盘旋鸣叫,船长站在甲板上,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这比烧柴油靠谱多了!又干净又省钱,以后咱们船队全换光伏动力!”
南太平洋岛国村庄,村民们围着光伏海水淡化站载歌载舞。淡水从银色的管道里哗哗流出,在光伏灯光下闪着细碎的光,一位老奶奶用瓢舀起水尝了尝,笑着对身边的孩子说:“甜的!这水是甜的!”
当画面切到北极圈内的光伏站时,大会堂里的掌声几乎要把穹顶掀翻。
那里的温度低至零下三十度,风雪卷着冰碴子打在蓝色的光伏板上,发出“噼啪”的声响。林晚穿着极地科考服,站在光伏站前,防风面罩上结着一层白霜,手里却紧紧攥着一个发光的光伏元件——那是十年前她在星辰实验室里做出的第一块柔性光伏薄膜,边缘的封装胶都有些老化了,却依旧在零下三十度的极寒里闪着微光。
“现在,让我们连线北极现场,听听林晚女士的发言!”
全息投影里,林晚摘下手套,露出冻得通红的手,脸上却笑得格外明亮。她的声音透过风雪的杂音传来,带着股韧劲儿:“各位代表,各位朋友,当我站在北极的光伏站前,看着这些能在零下三十度发电的组件,我知道,这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人的胜利——”
她转身指向身后的光伏站,风雪中,光伏板的蓝光穿透阴霾,像把巨大的蓝绸子,把整个科考站都裹在里面:“这是全人类的胜利!”
“十年前,有人说光伏技术‘华而不实’,说清洁能源‘只适合发达国家玩’,说我们这些搞技术的‘在做不可能的梦’。”林晚的声音带着风雪的凛冽,却异常坚定,“可今天,索马里的孩子能在光伏灯下写作业,甘肃的老人能靠光伏取暖,北极的科考站能靠太阳能运转——这些‘不可能’,都变成了现实。”
她举起那个旧光伏元件,元件上的纹路已经被岁月磨平,却依旧闪着倔强的光:“这是我母亲当年的梦想,是星辰团队熬了无数通宵的心血,是全球光伏联盟80多个国家的通力合作,更是每一个相信清洁能源的普通人的坚持。‘人类光伏日’不是为了纪念某一项技术,而是为了纪念人类的团结、勇气和善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