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星辰科技AI 新能源!未来布局
五月十二下午2点,沪市临港新区的星辰科技“未来实验室”如同一座悬浮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金属秘境。整栋建筑由碳纤维与超白光伏玻璃构成,穹顶的光伏玻璃能将70%的阳光转化为电能,余下的30%则透过特殊镀膜,在实验室内部投下一片柔和的、带着淡蓝色光晕的天光。
实验室中央,直径三米的全息投影台正无声运转,淡蓝色的数据流如发光的溪流,在台面上蜿蜒、汇聚,最终凝结成一个立体的“能源网络”模型。二十余名研发人员身着白色防静电服,头戴嵌着微型显示屏的智能头盔,指尖在虚拟操作屏上划出一道道流光——他们正在调试的“智能能源大脑”算法,每一次参数微调,都可能影响全球能源行业的未来走向。
实验室东侧的巨型电子屏足有五层楼高,上面实时刷新着全球能源网络图谱:红色的脉络代表传统电网的负荷分布,像一条条拥堵的血管;绿色的节点是星瀚新能源已落地的光伏电站,在地图上闪烁着希望的微光;而那些刚刚被标注为紫色的光点,正是即将接入“智能能源网络”的首批试点区域,它们散落在中国、非洲、东南亚,像一颗颗等待被点亮的星辰。
“林总到了!”实验室管理员的声音压得极低,却还是让所有研发人员瞬间停下了动作。
全息投影台旁,林晚身着一身浅灰色的科技感工装,工装的左胸处绣着星辰科技的“星芒”logo,右袖则别着晚星国际的“星辰”徽章——这是她作为双领域掌舵人的独特标识。她手里的黑色平板屏幕熄灭着,没人知道,里面存储的是她通过“预知金手指”整理出的《2025-2030全球能源行业趋势白皮书》,其中关于“AI 新能源将引发行业革命”的预判,比市场主流观点提前了整整三年。
跟在她身后的顾云裳也穿着同款工装,怀里抱着的一叠研发图纸边缘,印着醒目的“智能能源网络V1.0”字样,纸张上还残留着铅笔灰的痕迹,那是她和团队熬了三个通宵的证明。顾云裳的母亲是林晚母亲的大学室友,这份渊源让她们从商业伙伴变成了可以托付后背的挚友,此刻她看向林晚的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笃定。
“进度比预想的还快。”林晚的指尖轻轻触碰全息投影台,原本零散的数据流瞬间如百川归海,汇聚成一个精密运转的“智能能源网络”模型——模型的核心是一颗蓝色的“AI能源大脑”,它通过无数条银色细线,连接着城市里的家庭住宅、工业园区的工厂车间,甚至非洲草原上的小型光伏电站。数据在细线上飞速流转,“家庭用电峰值预测”“工厂光伏供电优化”“偏远地区储能调配”等字样在模型上交替闪烁。
顾云裳上前一步,指着模型中“家庭住宅”的节点,语气难掩兴奋:“林总您看,我们的AI算法已经能精准到‘一户一策’了。就拿沪市的试点小区来说,AI通过分析住户的作息习惯、电器使用频率,能提前24小时预判用电峰值。上周六早8点,系统自动让小区储能电池释放了30%的电量,不仅避开了电网的早高峰,还让住户的电费账单降了12%。”
她又指向“工厂车间”的节点,模型随即切换到苏州某汽车工厂的实时画面:“这家工厂的生产线是两班倒,AI根据生产计划自动调整光伏供电比例,把原本会浪费的‘午休电’存进了储能柜,再在夜班时释放,仅此一项,就让工厂的能源成本降低了18%。厂长昨天还特意打电话来,说要把我们的系统推荐给整个行业协会。”
研发总监陈工推了推鼻梁上的智能眼镜,镜片上闪过一串代码:“林总,最关键的突破在‘偏远地区适配’上。非洲的某部落光伏电站,之前因为当地电网不稳定,每天有近40%的发电量被浪费。现在我们的AI能实时监测部落的用电需求,多余的电会自动存入晚星国际定制的‘移动储能柜’,这些储能柜由星瀚的光伏板供电,能跟着部落的迁徙路线走,真正实现了‘电尽其用’。上周部落首领还给我们寄了感谢信,说‘你们的电,让我们的孩子能在夜里读书了’。”
林晚的指尖在虚拟屏上滑动,调出一组红色预警数据——那是她预知到的“2028年全球能源危机”模拟推演:传统化石能源储备告急,全球电网负荷突破极限,至少30个发展中国家将陷入长期缺电。“这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是我们必须提前应对的未来。”她的声音平静却极具穿透力,“我预判到,未来五年会是‘新能源 智能调控’的生死线,谁能在这五年里把AI与新能源的融合做到极致,谁就能定义下一个十年的能源规则。”
顾云裳深吸一口气,对着研发团队说:“大家还记得吗?去年林总力排众议,从斯坦福、清北挖来十多位顶尖算法专家,还提前半年采购了当时全球最先进的AI训练服务器。当时董事会有人质疑‘投入太大,回报不明’,但林总说‘这不是成本,是为未来买的船票’。现在看,正是这张‘船票’,让我们能在行业还在观望时,就把‘智能能源网络’的骨架搭了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