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晚晴基金乡村学校!教育扶贫
四月十一上午10点,湘西武陵山脉深处的望溪村,正被春日的阳光揉成一块温热的琥珀。蜿蜒的青石板路从村口的老槐树延伸至山腰,路面被几代人的脚印磨得光滑,缝隙里冒出几簇嫩绿色的车前草;路两旁的毛竹挺拔如剑,翠绿的竹叶被山风一吹,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在哼一首古老的山歌。
山腰上的望溪晚晴希望小学,是晚晴基金捐建的首批乡村学校之一,崭新的三层教学楼在黛色青山的映衬下,像一颗落进绿海里的明珠——米白色的外墙贴着浅灰色哑光瓷砖,阳光照上去不刺眼却显亮堂;蓝色的铝合金窗户镶着双层钢化玻璃,窗框边缘用银灰色胶条密封,能牢牢挡住山里的寒风;屋顶平铺着深蓝色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细密的银辉,与不远处几间墙皮斑驳、屋顶盖着茅草的旧土坯房形成刺眼却温暖的对比。
教学楼前的水泥空地上,早已被人群填得满满当当。村民们大多穿着过年才舍得穿的衣裳:大爷们裹着藏青色的旧棉袄,袖口磨出了毛边却洗得干净;大娘们穿着碎花衬衫,头发用发网拢得整齐,手里提着竹篮,里面装着自家种的蜜橘、晒好的核桃,还有刚蒸的糯米粑粑;三十多个孩子穿着统一的天蓝色校服,胸前印着“晚晴希望小学”的白色宋体字,背后是小小的白鸽logo,崭新的蓝色双肩包上还挂着卡通挂件,他们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小脸蛋红扑扑的,时不时踮起脚尖望向村口,眼睛里满是亮晶晶的期待。
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铺着红色的绒布,背后的红色背景墙用金粉写着“望溪晚晴希望小学开学暨剪彩仪式”,字的两侧贴着剪纸窗花,是村里的老艺人连夜剪的“喜鹊登梅”;台边挂着两串红彤彤的鞭炮,炮仗上的红纸屑被风一吹,轻轻落在孩子们的肩头。
老校长王建国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藏蓝色中山装,领口扣得严严实实,手里攥着叠得整齐的发言稿,指腹反复摩挲着泛黄的纸边——这篇稿子他改了五遍,从初稿的紧张到定稿的从容,每一个字都浸着激动。他身后的三位老师,也都换上了新衣裳:教语文的李老师穿了件浅粉色衬衫,教数学的张老师难得系了领带,教美术的年轻女老师扎了个高马尾,几人时不时弯腰整理孩子们的衣领,低声叮嘱:“等会儿林姐姐来了,要大声问好,知道吗?”
“来了来了!林总来了!”村口传来村民李大叔的吆喝声,他扛着锄头刚从田里赶回来,裤脚还沾着泥。人群瞬间骚动起来,孩子们踮着脚往前挤,村民们也纷纷伸长脖子,目光齐刷刷投向村口。
只见一辆白色的越野车缓缓驶上石板路,车轮碾过石板发出“咕噜咕噜”的轻响,在教学楼前稳稳停下。车门打开,林晚先探出头,她穿着一袭浅蓝色棉麻连衣裙,裙摆上用银线绣着细小的雏菊图案,走动时雏菊像在风里轻轻摇晃;头上戴着一顶草编遮阳帽,帽檐下的碎发被风吹到耳后,露出白皙的脸颊,平日里商场上的凌厉被柔和取代,眼神里满是亲和。她身边跟着晚晴基金的两名工作人员,手里各提着两个印着白鸽logo的纸箱,里面装满了书包、文具和绘本。
“林总,辛苦您了!”王校长快步迎上前,双手紧紧握住林晚的手,他的手掌粗糙坚硬,布满了常年握粉笔、修校舍留下的老茧,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您看这新学校,亮堂得很!比我做梦都不敢想的还要好啊!”
林晚笑着回握他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粗糙的皮肤传过来,让王校长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些。她的目光扫过崭新的教学楼,又落在孩子们身上,语气轻快:“王校长,这是晚晴基金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看到孩子们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读书,比谈成任何一笔投资都让我开心。”她转头看向排队的孩子们,摘下遮阳帽挥了挥,“小朋友们,早上好呀!”
“林姐姐好!”三十多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喊起来,声音清脆得像山涧的泉水,在山谷里回荡。几个胆子大的小男孩还调皮地敬了个不标准的队礼,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则害羞地揪着衣角,却偷偷抬眼打量林晚,眼里满是好奇。村民们被孩子们的样子逗笑了,笑声混着山风,格外热闹。
上午10点18分,村支书李大爷拿起话筒,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山里人的淳朴和激动:“今天!是咱们望溪村祖祖辈辈都该记着的大日子!以前咱们娃上学,要走两小时山路,挤在漏风的土坯房里,黑板掉渣、桌椅歪腿;现在!多亏了晚晴基金,多亏了林总,给咱们建了这么好的教学楼,还有城里娃才有的新设备!以后咱们望溪村的娃,也能好好读书,有出息了!”
话音刚落,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爷大妈们用力拍着手,手掌都拍红了;几个年长的村民抹了抹眼角——他们这辈子没读过书,最大的心愿就是娃能走出大山,如今新学校建起来了,心愿总算有了盼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