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明元年十二月,义军进入长安。
方炎骑着战马,行走在长安街头。让他意外的是,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的百姓。
黄王万岁!欢呼声此起彼伏。
一个老妇人颤巍巍地走上前,递上一篮鸡蛋:黄王,谢谢你为我们穷人做主。
方炎下马,接过鸡蛋,眼中含着泪花:老人家,从今往后,你们再也不会挨饿了。
在大明宫含元殿,方炎召开了第一次议政大会。各州县推举的代表济济一堂,其中有不少是普通的农民和工匠。
“从今日起,国号大齐,年号金统!”方炎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他展开一卷诏书:“朕在广州亲见海外商贸之盛,已设立市舶司,统管百万番商往来。今后四海通商,皆需凭朝廷文牒出入,既保商路畅通,又护疆土安宁。”
“更重要的,”方炎目光炯炯,“朕要建立天工院,广纳天下巧匠。终有一日,我要让满城尽带黄金甲不再只是诗中之景,而是我大齐将士真正的铠甲——用最精良的器械,护我河山,威震四海!”
“从今天起,天下学子,不论门第,皆可参加科举。土地重新丈量,按人口分配。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没有世袭特权的新世界!”
接下来的数月,方炎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面对各地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他并未采取强硬手段,而是推行“三策分权”:
其一,设“军政分离令”,节度使只掌军事,民政由朝廷委派的文官治理;其二,行“子弟入京制”,各节度使子弟皆需入长安太学就读,实则为人质;其三,立“轮镇法”,节度使每三年调任他镇,使其难以在地方培植亲信。
最巧妙的是,他借助在广州管理外商的经验,对各藩镇实施“商路制衡”:掌控通往西域和南海的商路命脉,使依赖商贸的节度使不得不依附中央。
大齐建国不久,一场严峻的考验便不期而至。
一日,方炎与皮日休微服行走于长安西市,却见一群军士在酒肆中喧哗,为首的校尉酩酊大醉,正拍桌叫嚣:“这长安城的金银女子,都是老子们打下来的!享受享受怎么了?”周围百姓面露惧色,敢怒不敢言。
方炎脸色铁青,默然回宫。当夜,他召来皮日休、黄揆等核心重臣。
“我们都出身草莽,深知旧朝因**而亡。”方炎的声音沉重,“起义之初,我们靠‘均平’、‘救民’的口号凝聚人心。可一旦掌权,若放任兄弟们居功自傲,贪图享乐,欺压百姓,那我们与旧官僚何异?这新朝又能比旧朝多活几天?”
他随即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打破历史周期律的举措。
方炎下令,将西市闹事的校尉及其同党,无论战功高低,依军法严惩,并公告天下。他对着求情的将领们痛心道:“今日恕一卒,明日就能恕一将,后天整个大齐就会烂掉!我们推翻旧朝,不是为了成为新的压迫者!”
随后创立“廉政院”,设风闻奏事之权,不仅监察文官,更严查军队后勤、地方驻军的扰民行为。更重要的是,他推行“厚俸养廉”与“严刑肃贪”并行之策,坦言:“不能让清廉者受穷,更不能让贪腐者侥幸。”
面对部分老兄弟“皇帝忘了本”的抱怨,方炎在军中大会上动情演说:“兄弟们,我们当初为何造反?是因为活不下去!如果我们坐了天下,就让别的百姓活不下去,那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江山,我们夺来得快,丢得会更快!”他指着大殿,“住进这宫殿不难,难的是让民心永远住在我大齐一边!”
为解决起义队伍的局限性,他大力推行“武功转文治”,开办讲武堂,强制要求军中骨干学习民政、律法,并从中选拔优秀者转入地方任职,打破“只会破坏,不懂建设”的魔咒。
几年后,长安城焕然一新。
方炎站在大明宫的高台上,望着繁华的街市。皮日休现在已经是大齐的宰相,黄揆统领禁军,赵璋在江南推行新政,连当初反对他的张疤脸,也成了独当一面的大将。
皮日休前来汇报“黄王,各地粮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新科举制已推行全国,今年录取的进士中,寒门子弟占了七成,各地学堂林立,再穷的村子也能听见读书声。各藩镇兵权已顺利收归枢密院,再无割据之患。”
另一名官员道:“廉政院今年处置贪腐官吏十七人,较去年又少三成。军中扰民之事已近乎绝迹。当初不理解您的老兄弟们,如今见到府库充盈、万民称颂,都佩服您的远见卓识,言称‘若非陛下当年铁腕,焉有今日之盛世’。”
皮日休又补充道:“广州海关年入关税百万贯,往来番商皆遵我大齐律法。西域诸国遣使来朝,称颂陛下治世之明。”
这时,一队士兵从宫门前经过,阳光照在他们的铠甲上,反射出耀眼的金光。这些铠甲比传统铁甲轻便三分,防御却强上一倍,正是天工院最新的成果——“黄金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