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浮世金钗录 > 第137章 悟得生前身后名。

浮世金钗录 第137章 悟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用户26182811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10 14:16:06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

晨光熹微中,沈寒酥站在沈府朱红大门前,最后回望了一眼这座生活了二十三年的府邸。门楣上“沈府”两个鎏金大字历经风雨,已有些斑驳,却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气派。

“小姐,该走了。”翠儿轻声提醒,手中抱着最后一个包袱。

沈寒酥点点头,转身踏上早已等候多时的青布小车。车内,母亲闭目捻着佛珠,口中念念有词,不知是在超度亡夫,还是在安抚自己不安的心。

车轮辘辘,驶离沈府所在的富贵街。沈寒酥掀开车帘一角,看着熟悉的街景缓缓后退。早点摊子冒着热气,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孩童追逐打闹——这烟火人间,与她仿佛隔了一层什么。

“停下。”沈寒酥忽然道。

车夫勒住马匹。沈寒酥目光落在街角一个蜷缩的身影上——那是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正低头啃着半个冷硬的馒头。

“翠儿,把那个给他。”沈寒酥从包袱里取出一件厚实的棉袍。

翠儿犹豫道:“小姐,这是您最后一件新棉袍了...”

“拿去。”沈寒酥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

当翠儿将棉袍递给老乞丐时,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愕,随即连连叩头道谢。沈寒酥隔着车窗与他目光相接,忽然觉得那老人的眼神莫名熟悉。

“走吧。”她放下车帘,不再多看。

车行约半个时辰,终于到了城西。与富贵街的宽敞整洁不同,这里的街道狭窄曲折,两旁房屋低矮破旧,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霉味。

小车在一处院落前停下。院门油漆剥落,门环锈迹斑斑,墙头几株枯草在风中摇曳。

“就是这里了。”沈寒酥率先下车,从怀中掏出钥匙,打开了那把锈蚀的铜锁。

推开院门,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院子不大,正中一棵老槐树,树下有一口井。三间瓦房虽显破旧,却还算完整。

“这、这如何住得人?”母亲站在门口,望着满院杂草和屋檐下的蜘蛛网,忍不住拭泪。

沈寒酥却挽起袖子:“收拾收拾就好。翠儿,你去打水;福伯,麻烦你清理院子;娘,您先进屋歇着。”

她推开正屋的门,灰尘簌簌落下。屋内陈设简单,一桌四椅,一张硬板床,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墙角结着蛛网,地上有老鼠啃咬的痕迹。

沈寒酥却不气馁,拿起扫帚开始清扫。灰尘扬起,呛得她连连咳嗽,却未停手。

忙碌一整日,直到夕阳西下,小院终于焕然一新。院子里的杂草已被清除,水井也淘洗干净,屋内窗明几净,虽简陋却整洁。

翠儿用带来的米熬了粥,四人围坐在小桌旁,就着一碟咸菜用晚饭。

母亲吃着吃着,又落下泪来:“想我沈家,何曾吃过这样的饭食...”

沈寒酥为母亲夹了一筷子咸菜,温声道:“娘,粗茶淡饭,却能安心食用,岂不胜过从前珍馐美味却食不知味的日子?”

福伯叹道:“小姐说得是。老奴记得老爷在世时,一顿饭要上二十四个菜,可每次用饭时,不是想着生意,就是担心对手使绊子,从未好好吃过一顿饭。”

母亲怔了怔,不再说话。

是夜,沈寒酥躺在硬板床上,望着从窗户破洞中漏进的月光,毫无睡意。这里没有柔软的锦褥,没有熏香的罗帐,没有守夜的丫鬟,却有一种奇异的安宁。

她想起日间那个老乞丐的眼神,忽然记起为何觉得熟悉——那是江南丝绸大王赵老爷的眼神。三年前赵家破产,赵老爷流落街头,她随父亲出门时曾见过一面。那时的赵老爷,就是这般眼神,茫然中带着些许认命。

“名利场中客,终成路边骨。”她轻声自语,渐渐入睡。

第二天一早,沈寒酥便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将一头青丝简单挽起,用木簪固定,换上粗布衣裙,亲自下厨做饭。从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如今却要学着生火、淘米、洗菜。

翠儿看得心疼:“小姐,这些粗活让奴婢来做就好。”

沈寒酥摇头:“人这一生,哪有永远被人伺候的道理?总要学会自己动手。”

她学得很快,不过三五日,已能熟练地生火做饭,虽然最初几次不是饭糊了就是菜咸了,但她从不气馁。

这天午后,沈寒酥正在院中打水,忽听门外有人叩门。开门一看,竟是前几日施舍棉袍的那个老乞丐。

老人换上了她给的棉袍,头发也梳理整齐,虽仍清瘦,却比那日精神许多。他手中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个红薯。

“小姐那日赠袍之恩,老朽无以为报,只有这些自家种的红薯,望小姐不嫌粗陋。”老人躬身道。

沈寒酥连忙扶起他:“老人家不必多礼,请进来坐。”

老人进了院子,四下打量,目光在那棵老槐树上停留片刻,忽然道:“这院子...可是姓沈?”

沈寒酥一怔:“正是。老人家如何得知?”

老人长叹一声:“果然是天意。小姐可知道,这院子从前的主人是谁?”

沈寒酥摇头。这处小院是父亲早年置办的产业,她从未过问。

“四十年前,这里住着一对母子,母亲织布,儿子读书,虽清贫却和睦。”老人眼中泛起回忆的神色,“那儿子寒窗苦读十年,终于高中进士,外放为官。他走之前,在院子里种下这棵槐树,说待他衣锦还乡,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后来呢?”翠儿也被故事吸引,忍不住问道。

“后来那官员果然步步高升,不过十年,已官至巡抚。他将母亲接到任上享福,这院子就空了下来。”老人语气忽然低沉,“又过了十年,他因卷入朝堂党争,被罢官抄家,老母受惊而死,他自己也郁郁而终。临终前,他托人带话给我,说此生最后悔的,就是离开这个小院,踏入名利场。”

沈寒酥心中一动:“老人家是...”

“老朽是那官员的堂弟,当年也曾受他提携,风光一时。他倒台后,我也受牵连,沦落至此。”老人苦笑,“这些年来,我一直在附近流浪,守着这个院子,仿佛守着当年那份纯真。”

沈寒酥默然良久,才道:“多谢老人家告知这个故事。”

老人起身告辞:“小姐赠袍之恩已报,老朽就此别过。只望小姐谨记:荣华富贵,皆是枷锁;平淡自在,方是真谛。”

送走老人,沈寒酥站在槐树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心中感慨万千。

原来这小小院落,早已见证过一轮兴衰。那官员若知足常乐,或许能与母亲平安终老,何至于家破人亡?

“小姐,该准备晚饭了。”翠儿的呼唤将她从沉思中拉回。

沈寒酥挽起袖子:“今天我来炒菜。”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已是一月。沈寒酥逐渐习惯了新的生活。每天清晨,她起床打扫庭院,然后生火做饭;上午做些绣活,下午读书写字;傍晚陪母亲在院子里散步,听她讲述从前的故事。

这天,她正在绣一方帕子,忽听门外车马声响。翠儿开门一看,惊喜道:“小姐,是表小姐来了!”

林婉清提着大包小包进来,笑道:“表姐搬来这么久,我才得空来看望,实在不该。”

她带来的有米面粮油,还有几匹布料,甚至还有一包糖渍梅子。

母亲见状,很是过意不去:“让你破费了。”

林婉清摆手:“姑母说哪里话。不瞒你们,这些大多不是买的——米面是邻居送的,布料是我接的活计,梅子是自己腌的。我家境如此,也只能送这些了。”

沈寒酥拉着她的手:“礼轻情意重,这份心意比什么都珍贵。”

林婉清打量着小院,点头道:“表姐这里虽简陋,却收拾得干净利落,比从前的沈府多了几分烟火气,倒更像个家了。”

二人坐在槐树下喝茶,林婉清忽然压低声音:“表姐可知道李员外家的事?”

沈寒酥摇头。自从搬来城西,她几乎与从前的圈子断了联系。

“李家也败了。”林婉清叹道,“李员外为了巴结新任知府,将全部家产押在一批货上,结果船在江上翻了,血本无归。李员外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前几日去了。”

沈寒酥手中的茶杯一晃,茶水溅了出来。

李员外是父亲生前好友,也是江南有名的富商。记得去年李家小姐及笄,宴开百席,光是李小姐头上的珠冠就价值万金。何等风光,转眼间却...

“李家现在如何?”她轻声问。

“树倒猢狲散。”林婉清摇头,“李夫人带着女儿回了娘家,几个儿子为分家产闹得不可开交,仆从散尽,那座大宅子也已挂牌出售。”

沈寒酥默然。李家的遭遇,与沈家何其相似。

林婉清又道:“还有更让人唏嘘的。王侍郎家的大公子,表姐还记得吗?”

沈寒酥点头。王家大公子王珩,曾是江南有名的才子,十八岁中举,意气风发,多少闺中女子的梦中人。

“他去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竟在京中投河自尽了。”林婉清叹息,“消息传回,王老夫人哭瞎了双眼,王侍郎也一夜间白了头。”

沈寒酥手中针线一顿,指尖渗出殷红的血珠。

她与王珩有过数面之缘,记得他在诗会上挥毫泼墨的潇洒,也记得他谈及理想时的意气风发。那样一个鲜活的生命,竟为了一场考试的失利,轻易结束了生命?

“功名二字,害人不浅。”她喃喃道。

林婉清点头:“谁说不是呢?我夫君常说,读书明理是本分,若为功名所困,反倒失了初心。”

提到夫君,林婉清脸上泛起幸福的光彩。她嫁的是一位穷秀才,夫妻二人靠开蒙童塾为生,日子清贫却和睦。

送走林婉清,沈寒酥独自在槐树下坐了许久。

夕阳西下,天边云霞绚烂如锦,却又转瞬即逝。她想起父亲书房中曾挂着一幅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从前不解其意,如今方知,这是何等境界。

“酥儿,吃饭了。”母亲的呼唤从屋内传来。

沈寒酥起身,看着厨房窗口透出的昏黄灯光,忽然觉得,这粗茶淡饭的日子,远比从前锦衣玉食时更加真实可贵。

又过了几日,沈寒酥的绣活渐渐有了销路。她绣的手帕、香囊针脚细密,图案新颖,很受城中小姐们的喜爱。虽然报酬微薄,却足以贴补家用。

这天,她送绣品去绣庄,回来时在街口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兄长沈寒松。

不过月余不见,沈寒松更加憔悴了。他穿着一件半旧的青衫,袖口有些磨损,站在街角犹豫不前,似乎不好意思进妹妹的家门。

“哥哥?”沈寒酥主动上前,“既然来了,怎么不进去?”

沈寒松尴尬道:“我...我只是路过。”

沈寒酥知他好面子,也不点破,只道:“我正要回家做饭,哥哥一起来吧,娘常念叨你。”

沈寒松这才跟着她进了小院。

母亲见到儿子,又喜又悲,拉着他问长问短。沈寒松起初还强撑着说一切都好,后来实在忍不住,终于吐露实情。

原来,他抵押城南铺子的钱,又被一个所谓的“好友”骗去投资,血本无归。如今债主上门,他连住处都要保不住了。

“我...我真没用!”沈寒松捶打着自己的头,“爹留下的家业,被我败得精光!我还不如死了干净!”

母亲吓得连忙拉住他:“儿啊,万万不可有此念头!钱财是身外之物,人才是最重要的!”

沈寒酥静静听着,等兄长情绪稍平,才开口道:“哥哥可还记得,爹临终前说过什么?”

沈寒松抬头,眼中血丝遍布:“爹说...他错了...”

“爹错在把家业看得太重,错在为我们铺就了一条看似平坦,实则危机四伏的路。”沈寒酥语气平静,“如今家业虽败,但我们兄妹俱在,母亲安康,这已是上天垂怜。”

“可是...”

“哥哥,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何必非要执着于经商?”沈寒酥道,“城南书院缺教书先生,我已替你打听过了。虽报酬不高,但足以糊口,更能教书育人,传承学问,岂不胜过在商海中浮沉?”

沈寒松怔住了。他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去书院教书。

“我...我可是举人身份...”

“举人教书,正是相得益彰。”沈寒酥微笑,“哥哥莫非觉得教书辱没了身份?”

沈寒松看着妹妹清澈的目光,忽然觉得羞愧难当。是啊,教书育人,何等清贵,自己竟觉得辱没身份?是从何时起,他也变得如此势利?

“我...我去试试。”他终于道。

一个月后,沈寒松再次来到小院,这次神情明显轻松了许多。

“书院的山长很赏识我,学生们也听话。”他难得地露出笑容,“昨日批改学生文章,看到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忽然明白了许多。”

母亲喜极而泣:“我儿总算想通了。”

沈寒酥也为兄长高兴,下厨多炒了两个菜,还特意去买了一壶酒。

饭桌上,沈寒松感慨道:“从前在商场应酬,山珍海味却食不知味;如今粗茶淡饭,反倒品出滋味来。”

沈寒酥笑道:“这便是‘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了。”

正说着,忽听门外又有人叩门。翠儿开门后,惊讶地叫出声来:“福伯?您怎么回来了?”

只见福伯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外,身后还跟着一个年轻人。

“小姐,老夫人,大少爷。”福伯行礼道,“老奴回来了。”

原来,福伯离开后,回到乡下老家,却发现儿子媳妇不孝,将他那点养老钱骗去后,就对他不管不顾。他无处可去,想起沈家待他的好,又辗转回来了。

“老奴知道小姐这里也不宽裕,不敢叨扰。”福伯指着身后的年轻人,“这是老奴的侄孙阿旺,会些木匠活。老奴带他来,是想帮小姐把这院子修整修整,报答小姐从前的恩情。”

沈寒酥看着福伯苍老而真诚的面容,心中一暖:“福伯若不嫌弃,就留下吧。院子虽小,总能腾出一间房。”

福伯老泪纵横,连连道谢。

阿旺是个能干的,不过十来天,就把小院修整一新。屋顶换了新瓦,窗户糊了新纸,桌椅床柜也都修缮牢固。他还特意为沈寒酥做了一张绣架,让她不必再弯腰做活。

沈寒酥过意不去,要付他工钱,阿旺却坚决不收:“姑祖说了,小姐是好人,帮好人不求回报。”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流淌。沈寒酥的绣活越发精湛,甚至有人慕名前来订做;沈寒松在书院教书,因材施教,颇受敬重;母亲身体逐渐好转,有时还会帮着做些针线;福伯负责打理小院,将一方天地收拾得井井有条。

这天傍晚,一家人围坐在槐树下吃饭。简单的三菜一汤,却吃得有滋有味。

母亲忽然道:“说来也怪,从前山珍海味,却总觉得少了什么;如今粗茶淡饭,反倒觉得圆满。”

沈寒松接口:“因为从前心不安,如今心安了。”

沈寒酥微笑不语,抬头望着槐树茂密的枝叶。夕阳透过叶隙,洒下斑驳光影,如梦似幻。

她想起自己病中那些幻觉,想起父亲临终的悔恨,想起那个老乞丐,想起槐树下那个官员的故事,想起王珩的投河,想起李家的败落...

这一切,如同一面面镜子,照见名利场的虚妄,也照见平凡生活的真实。

“生前名利如浮云,身后评说似轻烟。”她轻声道,“唯有当下这一刻的安心,才是最真实的。”

夜色渐浓,一轮明月升上中天,清辉洒满小院。槐树的影子在地上摇曳,如同水墨画一般雅致。

沈寒酥回到自己狭小的房间,在灯下展开一方白绢,拈起绣针。她要绣一幅《清明上河图》,不是为卖钱,而是为记录这人世间的百态。

针起针落间,她忽然明白:人生在世,不必执着于生前身后名,不必困于得失荣辱。若能守住本心,安于当下,便是圆满。

窗外月光如水,室内灯影摇曳。绣针穿梭,丝线飞舞,一如命运之手,编织着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图卷。

而悟透这一点的人,方能在这浮世中,找到真正的安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