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浮世金钗录 > 第107章 密旨忽降起波澜。

浮世金钗录 第107章 密旨忽降起波澜。

作者:用户26182811 分类:总裁豪门 更新时间:2025-11-10 14:16:06

寒露才过,京城便迎来了一场猝不及防的初雪。细碎的雪花飘落在靖远侯府的青瓦飞檐上,将这座百年府邸装点得愈发肃穆。府内,几株老梅已悄然结蕾,只待深冬严寒,便可绽放傲骨英姿。

靖远侯沈聿怀正于书房伏案疾书,窗外雪花飘摇,却丝毫未能分散他的专注。年过不侯的他鬓角已染霜色,但眉宇间的锐气与挺拔的身姿,仍可见当年驰骋沙场的风采。此刻,他正为一封送往边疆的密信斟酌字句——西北边境近来屡有异动,他虽已卸兵权多年,却始终心系边疆安危。

“父亲。”书房门被轻轻推开,长子沈砚舟端着一盏热茶走了进来。年方二十的他已颇有乃父风范,眉目清俊,举止沉稳,只是眼底深处尚存几分未经世事的清明。

沈聿怀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温和:“这么晚了,怎么还不歇息?”

“见父亲书房灯还亮着,便去厨房煮了参茶。”沈砚舟将茶盏轻放在书案上,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父亲手边的密信,眉头微蹙,“西北局势当真如此紧张吗?”

沈聿怀轻叹一声,将笔搁在青玉笔山上:“突厥各部近来频频扰边,似有联合之势。朝中却仍一派歌舞升平,以为送个公主和亲便能换得太平。”他端起茶盏,氤氲热气模糊了他眼里的忧虑,“当年我率军血战玉门关,三万将士埋骨黄沙,才换来二十年边境安宁。如今这般局面,只怕……”

话音未落,远处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在寂静的雪夜里格外刺耳。父子二人同时一怔,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解——侯府所在的朱雀大街向来清静,何况此刻已是深夜。

马蹄声在侯府大门前戛然而止。

紧接着,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伴随着一声高喝:“圣旨到——靖远侯沈聿怀接旨!”

沈聿怀手中茶盏微微一晃,滚烫的茶水溅出几滴,在宣纸上晕开一片褐色的痕迹。他缓缓放下茶盏,面色凝重地站起身。多年的官场沉浮让他敏锐地察觉到,这道深夜突降的圣旨,绝非寻常。

“父亲……”沈砚舟眼中闪过一丝不安。

沈聿怀摆手制止了他未出口的话,整了整衣冠,沉声道:“开门,迎旨。”

侯府中门大开,数十名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鱼贯而入,分列两旁。为首的内侍监李公公手捧明黄圣旨,面白无须,神情冷峻。雪花落在他猩红的斗篷上,红白相映,刺目非常。

“靖远侯沈聿怀接旨——”李公公尖细的声音在庭院中回荡。

侯府上下百余人齐齐跪倒在雪地里,冰冷的雪水浸透衣衫,却无人敢动分毫。

沈聿怀跪在最前方,垂首道:“臣沈聿怀接旨。”

李公公展开圣旨,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查靖远侯沈聿怀,世受皇恩,本应竭忠尽智,以报朝廷。然其暗结党羽,私通边将,图谋不轨,罪证确凿。朕痛心疾首,不忍加诛,特革去靖远侯爵位,削为庶民,即日收押候审。侯府一应财产,尽数抄没。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庭院中一片死寂。只有雪花落地的簌簌声,和几声压抑的抽泣。

沈聿怀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不可置信:“私通边将?图谋不轨?李公公,这……这是从何说起?”

李公公冷哼一声:“沈大人,哦不,现在该叫你沈聿怀了。咱家只是奉旨办事,有什么冤情,自有三司会审查个明白。”他挥了挥手,“来人,将沈聿怀拿下!”

两名锦衣卫应声上前,一左一右架住沈聿怀。

“父亲!”沈砚舟猛地站起身,却被另外几名锦衣卫死死按住。

“砚舟,不可造次!”沈聿怀厉声喝止,随即转向李公公,语气平静,“李公公,沈某为官三十载,自问上对得起君王,下对得起黎民。今日之冤,他日必会水落石出。只是我这家眷……”他目光扫过身后哭成一片的妻妾儿女,声音微微哽咽,“皆是无辜,还望公公……”

李公公面无表情:“圣上仁德,只追究你一人之罪。家眷不予连坐,已是天恩浩荡。”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几分,“沈大人,咱家劝你乖乖配合,莫要让咱家难做。”

沈聿怀长叹一声,不再反抗,任由锦衣卫给他戴上镣铐。镣铐冰冷的触感透过单薄的衣衫直刺骨髓,他抬头望着漫天飞雪,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离京赴任的那个雪天。那时先帝亲手将虎符交到他手中,殷殷嘱托:“边疆安宁,朕就托付给爱卿了。”

二十年来,他枕戈待旦,不敢有一日懈怠。谁曾想,忠心耿耿换来的竟是如此结局。

“带走吧。”李公公挥了挥手。

“且慢!”一个苍老而威严的声音从后院传来。众人回头,只见沈老夫人在家仆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来。年过七旬的她满头银发,在风雪中更显苍老,但那双眼睛却依然锐利如初。

“母亲,您怎么出来了?”沈聿怀急道。

沈老夫人不理会儿子,径直走到李公公面前,从袖中取出一块金牌:“李公公可还认得这个?”

李公公定睛一看,面色微变:“这是……太祖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

“不错。”沈老夫人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太祖有令,持此铁券者,若非谋逆大罪,可免一死。我沈家世代忠良,今日我儿蒙冤,老身别无他求,只求保全他的性命。”

李公公面露难色:“老夫人,这……”

“怎么?太祖皇帝的旨意,如今不作数了?”沈老夫人目光如炬。

李公公沉吟片刻,终是躬身道:“不敢。既然有丹书铁券在手,咱家自会如实禀报圣上。”他转向锦衣卫,“将沈聿怀押往刑部大牢,好生看管,不得用刑。”

沈聿怀被带走了。沉重的镣铐声在雪地上拖出一道长长的痕迹,很快又被新雪覆盖。

沈老夫人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身子晃了一晃,强撑着没有倒下。她转向呆立当场的沈砚舟,厉声道:“砚舟!现在不是你发呆的时候!这个家,从今往后就要靠你撑起来了!”

沈砚舟如梦初醒,看着满院狼藉和瑟瑟发抖的家人,一股从未有过的重压瞬间落在他尚显稚嫩的肩膀上。他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脊梁:“祖母放心,孙儿明白。”

抄家持续了整整一夜。

锦衣卫如狼似虎,将侯府翻了个底朝天。珍贵的古董字画、金银珠宝被一一登记造册,装箱搬走。府中仆从大多被遣散,只留下几个伺候多年的老人不愿离去。

黎明时分,大雪初停。曾经的靖远侯府匾额被摘下,换上了“钦犯宅邸”四个刺眼大字的封条。

沈家一众家眷被赶出府门,只带着几包随身衣物,站在寒冷的街头,茫然无措。

“先去城南的别院暂住吧。”沈老夫人强打精神,“那是我的嫁妆,不在抄没之列。”

一行人踏着积雪,默默向城南走去。昔日车马如流的朱雀大街,此刻竟无一人前来相送。世态炎凉,莫过于此。

沈砚舟扶着母亲,回头望了一眼那座他出生、长大的府邸。朱红大门紧闭,封条如两道伤疤,横亘在熟悉的门楣上。一夜之间,他从云端跌落尘埃,从侯府公子沦为罪臣之子。

“砚舟,看明白了吗?”沈老夫人忽然开口,声音苍凉,“这就是官场,这就是人心。你父亲一生忠直,却抵不过小人一句谗言。”

沈砚舟沉默良久,轻声道:“孙儿看明白了。”

城南别院虽不及侯府气派,却也清雅别致。安顿好家人后,沈砚舟独自一人站在院中那株老梅树下,望着满树花蕾出神。

“大公子。”老管家沈福颤巍巍地走来,手中捧着一个木盒,“这是老爷前几日交给老奴保管的,说是若有什么不测,便交给公子。”

沈砚舟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叠书信和一本笔记。最上面一封信的落款,赫然是镇守西北的大将军赵光毅——他父亲的生死之交。

“父亲早就料到会有今日?”沈砚舟震惊不已。

沈福老泪纵横:“老爷在朝为官三十年,岂能不知树大招风的道理?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沈砚舟颤抖着翻开父亲的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近年来朝中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以及边境军情的真实状况。越看,他的心越沉——原来父亲早已身处旋涡中心,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也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福伯,备车。”沈砚舟忽然道。

“公子要去何处?”

“刑部大牢。”沈砚舟目光坚定,“我要见父亲一面。”

刑部大牢阴冷潮湿,空气中弥漫着霉味和血腥气。沈砚舟使了不少银子,才得以进入牢房探视。

沈聿怀独自关在一间狭小的牢房中,虽卸去了镣铐,但神情憔悴,一夜之间仿佛老了十岁。

“父亲!”沈砚舟扑到牢门前,声音哽咽。

沈聿怀抬起头,露出一丝苦笑:“你来了。”他艰难地挪到牢门前,压低声音,“时间紧迫,为父有几句话要交代于你。”

沈砚舟强忍泪水:“父亲请讲。”

“第一,我此番遭难,表面是因私通边将的罪名,实则是有人要剪除太子羽翼。我为太子太傅多年,早已是某些人的眼中钉。”沈聿怀声音沙哑,“第二,西北军情危急,朝中却有人为了一己私利,隐瞒不报,甚至可能与突厥暗通款曲。我书房暗格中有一本名册,记录着与突厥有往来的官员名单,务必妥善保管。”

沈砚舟震惊不已:“朝中竟有人通敌?”

沈聿怀惨然一笑:“权力之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为父一生磊落,不屑与此辈为伍,故而招来今日之祸。”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砚舟,你记住,沈家可以倒,但边境不能乱,大周江山不能乱!”

“父亲……”沈砚舟泪如雨下。

“还有,”沈聿怀目光柔和下来,“为父已为你定下一门亲事,是林御史的千金林婉儿。本想过些时日就为你提亲,如今看来是不可能了。那林家若是因此悔婚,你也不必怨恨,世道如此……”

沈砚舟摇头:“父亲,此刻孩儿怎会想这些?”

“你必须想!”沈聿怀厉声道,“沈家不能绝后!若有机会,带着你祖母和母亲离开京城,找个僻静地方,隐姓埋名,延续沈家香火。这朝堂上的腥风血雨,不要再沾染了!”

探视时间到了,狱卒不耐烦地催促着。

沈砚舟跪地磕了三个响头:“父亲保重,孩儿一定会救您出来!”

走出刑部大牢,外面天色阴沉,又一场大雪即将来临。沈砚舟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难料。

昨日还是锦衣玉食的侯府公子,今日却已成罪臣之子;昨日还是宾客盈门的靖远侯府,今日却门可罗雀。

“大公子,现在去哪儿?”车夫小心翼翼地问道。

沈砚舟深吸一口气,眼中已没有了昨日的迷茫与无助,取而代之的是与年龄不符的坚毅与决绝。

“去林府。”

马车在积雪的街道上缓缓前行,沈砚舟掀开车帘,望着窗外飞逝的街景。卖早点的小贩依旧在寒风中吆喝,赶早市的百姓依旧行色匆匆,青楼酒肆依旧歌舞升平——这京城的繁华,不会因为一个家族的兴衰而有任何改变。

他突然明白了父亲笔记中的一句话:“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皆为棋局。今日执子,明日为子,皆是命运弄人。”

是啊,命运弄人。但即便身为棋子,也要做一枚有尊严的棋子。

到达林府时,大雪已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林府门房见是沈砚舟,面露难色:“沈公子,我家老爷一早就吩咐了,今日不见客。”

沈砚舟心中一沉,知道林家已经得到了消息,这是要划清界限了。

“无妨,请转告林伯父,”他平静地说,“沈家突遭变故,不敢连累贵府。昔日婚约之议,就此作罢。这是家父让我交还的信物。”他取出一块玉佩交给门房,转身欲走。

“等等!”一个清脆的声音从门内传来。

沈砚舟回头,只见一个披着雪白斗篷的少女匆匆跑来,正是林御史的独女林婉儿。她年方十六,容貌清丽,此刻眼中却满是焦急。

“沈公子,我爹他……”林婉儿气喘吁吁地跑到门前,看到沈砚舟手中的玉佩,脸色一白,“你这是做什么?”

沈砚舟苦笑:“林小姐,沈家如今是戴罪之身,不敢高攀。这婚约……”

“我不答应!”林婉儿斩钉截铁,“婚姻大事,岂能儿戏?既然两家已有约定,岂因祸福而废?”

“婉儿!休得胡闹!”林御史沉着脸从府内走出,“沈公子,不是林某不讲情义,实在是……圣意难违啊!”

沈砚舟躬身行礼:“林伯父言重了。小侄今日前来,正是为了解除婚约,以免连累贵府。”他转向林婉儿,轻声道,“林小姐厚意,沈某心领。但世事如此,不必强求。”

林婉儿眼中含泪,忽然从怀中取出一支玉簪,塞到沈砚舟手中:“这是我及笄时你送我的礼物,既已送出,断无收回之理。”她声音虽轻,却异常坚定,“沈公子,保重。”

沈砚舟握着尚带余温的玉簪,心中百感交集。他深深看了林婉儿一眼,似要将这个雪中送别的身影牢牢刻在心里。

“保重。”

转身离去时,雪下得更大了。沈砚舟没有上车,而是独自走在风雪中,任由冰冷的雪花打在脸上,与温热的泪水混为一体。

这一刻,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世态炎凉,什么叫人情冷暖。也明白了,从今往后,他不能再是那个养尊处优的侯府公子,而必须成为支撑整个家族的栋梁。

回到别院时,天色已晚。沈砚舟远远就看见府门前停着一辆马车,车旁站着几个陌生侍卫,心中一紧,快步走进府中。

客厅里,沈老夫人正与一位身着常服的中年男子对坐饮茶。那男子面容清癯,气度不凡,虽衣着朴素,却自有一股威严。

见沈砚舟进来,沈老夫人忙道:“砚舟,快来见过谢先生。”

沈砚舟一愣,谢先生?朝中姓谢的大臣不多,能有此气度的更是寥寥。他忽然想起一人,心中大惊——莫非是当朝太师谢安?

“晚辈沈砚舟,见过谢先生。”他恭敬行礼。

中年男子微微一笑:“不必多礼。我与你父亲是同窗故交,听闻沈家遭难,特来探望。”他打量了沈砚舟片刻,点头道,“果然虎父无犬子。”

沈老夫人叹道:“谢先生冒险前来,已是难得。如今聿怀蒙冤入狱,我们孤儿寡母,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谢太师沉吟道:“老夫人放心,聿怀的为人,朝中清流皆心中有数。此番变故,实是有人设局陷害。只是眼下圣意已决,不宜硬碰硬。”

“那该如何是好?”沈砚舟急切问道。

“等。”谢太师缓缓吐出一个字,“等待时机,收集证据,联络盟友。朝堂之争,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他站起身,从袖中取出一封信函:“这是几位与你父亲交好的大臣联名写的保书,虽不能立刻救他出狱,但可保他在狱中不受虐待。另外,”他压低声音,“边关即将有变,届时朝中局势必有转机。”

沈砚舟心中一动:“谢先生是指西北军情?”

谢太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你已知晓?不错,突厥各部已集结十万大军,不日即将南下。朝中主和派一味主张和亲纳贡,殊不知狼子野心,岂是些许财货能够满足的?”

“那为何无人上报实情?”

“因为有人不想让皇上知道。”谢太师冷笑,“边关告急的文书,都被中途截下了。你父亲正是因为察觉此事,才招来杀身之祸。”

沈砚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送走谢太师后,沈砚舟独自在院中站了许久。雪花落满他的肩头,他却浑然不觉。

真相往往比表象更加残酷。父亲的冤狱,不仅仅是党争的结果,更是通敌卖国的大阴谋。而这一切,如今的他还无力改变。

“大公子,外面冷,进屋吧。”老管家沈福为他披上斗篷。

沈砚舟望着茫茫夜色,忽然问道:“福伯,你说这世道,为何如此不公?”

沈福长叹一声:“老奴活了六十多年,见过太多起起落落。这世道啊,从来就不曾完全公平过。但只要人心不死,希望就还在。”

“希望……”沈砚舟喃喃道。

是啊,希望。即使在这最黑暗的时刻,也还有谢太师这样的正直之臣冒险相助,还有林婉儿那样的痴情女子不离不弃,还有沈福这样的忠仆坚守岗位。

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权力和阴谋无法摧毁的。

第二天清晨,沈砚舟早早起身,开始打理家中事务。他遣散了最后几名年轻仆役,只留下几个无家可归的老人;变卖了母亲的部分首饰,作为家用;又亲自修缮了漏雨的屋顶。

午后,他独自一人来到父亲的书房旧址——靖远侯府已被查封,他只能远远望着那熟悉的门楣。

“哟,这不是沈大公子吗?”一个讥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沈砚舟回头,只见几个锦衣华服的公子哥正骑马而来,为首的是平西侯之子赵元昊,他曾经的“好友”。

“听说你们沈家垮了,我还不信,没想到是真的。”赵元昊勒住马,居高临下地看着他,“怎么样,现在知道站错队的下场了吧?”

沈砚舟面无表情:“赵公子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赵元昊嗤笑一声,“只是来提醒你,离林婉儿远点。林伯父已经答应,将她许配给我了。”

沈砚舟瞳孔一缩,握紧了拳头,但很快又松开:“恭喜。”

赵元昊没想到他如此平静,顿觉无趣,冷哼一声:“识相就好!我们走!”

马蹄声远去,溅起的雪泥沾湿了沈砚舟的衣摆。他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只有紧握的双拳泄露了内心的波澜。

世事变幻,人心易变。昨日还把酒言欢的知己,今日便可落井下石;昨日还山盟海誓的姻缘,今日便可转许他人。

这,就是现实。

回到别院时,沈老夫人正在佛堂诵经。袅袅香烟中,她佝偻的背影显得格外苍老。

沈砚舟默默跪在祖母身旁,听着木鱼声声,心境渐渐平和。

诵经完毕,沈老夫人睁开眼,轻声道:“今日见到赵家那小子了?”

沈砚舟一愣:“祖母如何得知?”

“猜也猜得到。”沈老夫人淡淡道,“平西侯与咱们家素来不和,如今你父亲落难,他们自然要来看笑话。”

“他说……林家已答应将婉儿许配给他。”

沈老夫人冷哼一声:“林御史那个墙头草,做出这种事不奇怪。也好,让你早些看清这世态炎凉。”

沈砚舟沉默片刻,忽然道:“祖母,孙儿想参加明年的科举。”

沈老夫人诧异地看着他:“你父亲是戴罪之身,按律,罪臣之子不得参加科举。”

“正因如此,孙儿更要试试。”沈砚舟目光坚定,“沈家不能就此沉沦。父亲蒙冤,更需要有人重振门楣,为他洗刷冤屈。”

沈老夫人凝视孙子良久,眼中渐渐泛起泪光:“好孩子,你有这份心,你父亲知道了一定很欣慰。但是……”她长叹一声,“这条路,太难了。”

“再难,孙儿也要走。”沈砚舟跪直身子,“父亲常教导,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今家逢大难,正是孙儿担当之时。”

窗外,雪又开始下了。绵绵不绝,仿佛要将这世间所有的不平与污秽都掩盖在纯净的白色之下。

但沈砚舟知道,雪终会融化,真相终将大白。而在那之前,他必须学会忍耐,学会成长,学会在这波涛汹涌的世道中,守住心中的那一点光明。

夜深人静时,他点亮油灯,翻开父亲的笔记,开始研读那些枯燥的经义策论。跳动的灯火在他年轻的脸上投下坚毅的阴影,那不再是一个无忧少年的面容,而是一个即将扛起家族命运的成年人的脸庞。

“父亲,您放心,”他对着虚空轻声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儿子一定会还您清白,重振沈家门楑。”

窗外风雪更急了,但屋内的灯光,却彻夜未熄。

世事难料,命运无常。今日的荣华,可能是明日的枷锁;眼前的绝境,或许是转机的开始。在这波澜起伏的人世间,唯一不变的,只有人心中的那份坚持与信念。

而这,正是穿越黑暗的力量源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