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守寡后,我靠美食随机摆摊暴富啦 > 第81章

守寡后,我靠美食随机摆摊暴富啦 第81章

作者:辣椒炒豆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11:46:50

午后,宫里又传信。

苏明这次没穿官服,进门就掀起帘子,神色有些古怪。

“娘子,殿下说——”

孟鸢正在洗菜,头也没抬,“又要粥?”

“不是。”苏明笑,“殿下要赈灾。”

她手里一顿,“灾?”

“北境三府连月无雨,粮仓又遭虫,饿殍遍地。朝中正议赈粮。殿下说,粥比粮更快。”

孟鸢放下菜刀,抬头看他。

“他要我去煮?”

苏明点头,“殿下说,宫里的粮由火巷坊调配,你亲自管。”

郑首瞪大眼:“这……娘子,真成大官了!”

孟鸢神色未变,只淡淡一笑。

“官不官的都一样,粥得煮熟才成。”

“你真答应?”苏明有点担心,“那可是三府的人,几万口,锅不够大。”

“火巷坊也不过一口锅起的。”她擦干手,语气平静,“一碗接一碗,总能吃饱。”

两日后,队伍出发。

北境的风硬,京城的春气还未散,那边却已干得起沙。孟鸢坐在粮车上,身后是满车豆、米、盐。

“娘子,这一路怕要十来日。”随行的官差道,“荒地不好走。”

“能走就好。”孟鸢裹紧披风,“人饿的时候,十里都长。”

路过一处小镇,她让人停下,在路边支了锅。风大,柴火吹得乱,她一边挡风一边笑:“锅糊了也没事,糊的更香。”

几名差役也笑,帮着去拉柴。

当第一锅粥起锅时,荒凉的路边竟聚来十几张脸——有孩童、有老人,还有几个衣衫褴褛的汉子。

“娘子,是赈粮的吗?”一个老人嗫嚅着问。

“不是赈粮,是粥。”孟鸢把碗递过去,笑得温软,“赈粮要等旨,粥不用。”

老人接过,手在抖。喝第一口时,泪就下来了。

“这味……像家啊。”

孟鸢的手一颤,险些打翻了勺。

“那就多喝几口。”她声音极轻。

北境三府,处处饥烟。

孟鸢带着人一府一府走,哪儿有人,哪儿就有粥香。

有的官员劝她:“孟娘子,灾民太多,这粥煮不完。”

她只答:“能多救一个算一个。”

她没睡过整夜,煮到手指都裂。可每当看见一个孩子端着碗笑,她又笑回去。

“娘子,你不累吗?”苏明问。

“累。”她笑,“但香。”

“香?”

“这味,才叫人心活。”

半月后,北境旱地终于落雨。那场雨来的急,豆粥的香气混着泥土气,被冲进山谷,像天意。

孟鸢立在雨里,衣衫都湿透了。苏明递给她斗笠,她没接,只抬头望着天。

“娘子,这回总能回京了吧?”

“回啊。”她笑着说,“人都吃饱了,就该回家煮自己的锅。”

回京那日,太子亲自出迎。朝堂上下皆传:“孟娘子三府赈粥,以一锅救千人。”

街上人挤人,火巷坊门口挂起新的牌匾——

“粥暖人间”。

郑首抹着眼角的泪,笑得像孩子:“娘子,真是你让这街活过来了。”

孟鸢站在灶前,看着那口旧锅,轻轻叹了口气。

“我没让街活,我只是没忘记饿的滋味。”

夜里,太子亲自来访。

“孟氏。”

“殿下。”

“你救了三府。”

“殿下谬赞。我只会煮粥,不会救人。”

“但你让人有力气活。”太子声音低沉,“那就够了。”

孟鸢垂眸,“人活着,才懂香。”

太子静了会儿,轻声道:“本宫想给你一座食坊,专管赈膳。”

“殿下,火巷坊就够了。”

“为何?”

“太大的锅,香散。”她抬头笑,“我只要一锅,一勺,一碗,够了。”

太子看着她,半晌没言,最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你这人,真是比粥还淡,却比粥更养人。”

……

八月,城里的风换了味。天高气爽,街头巷尾都在备节礼。火巷坊的摊前早挤满人,连隔壁的酒楼都被香气盖了过去。

“娘子,听说今年宫里要办中秋宴,太子点名要你做月饼?”郑首一边数铜板一边偷笑,“连宫里的人都抢不过咱这火巷坊。”

孟鸢正擀皮,手里沾着粉,笑声轻轻:“那是他们懒。中秋的饼哪能光吃样子,要吃得有心。”

“有心?”

“心甜,才叫团圆。”

这日一早,孟鸢把炉灶收拾干净,案上整齐摆着莲蓉、豆沙、桂花、核桃、糖冬瓜四样馅。

她捡起一块面团,揉成圆,按扁,再小心塞入莲蓉。面皮薄薄地裹着馅,像天边的月。

“娘子,这饼要压花印吗?”

“印。”孟鸢笑着拿出模子,木制的,旧却擦得光亮。她按下去,“咚”的一声,花纹清晰。

“花印可随意?”

“不可。桂花是思,莲蓉是净,豆沙是甜,核桃是团。四味不缺,才是圆满。”

油炉热了,她一饼一饼放入,油声细碎。香气混着桂花甜味,没多久就钻出巷口。

那香传得太快。天还没暗,人就排到街头。

“娘子,我家孩子要带回乡下,请多给两块!”

“我家婆婆牙不好,要软点的莲蓉馅!”

“娘子,我要十个!中秋夜,得全家一块吃!”

孟鸢笑着回:“有,有的是。”

她的手不停,连汗都顾不上擦。饼出炉,一叠叠放在竹盘上,色泽金亮,香气清甜。

郑首端起一块咬了一口,眼睛都眯起来,“娘子,这桂花馅的味……不似凡间!”

“桂花要夜露浸过才香。”她轻声道,“这批是我昨夜亲去采的。”

“难怪。”

天色渐黑,火巷坊的灯一盏盏亮起。夜风吹来,桂花香混着饼香,像一场梦。

“娘子,这回该歇歇了。”郑首笑着说,“你这一日做的饼够全京吃的。”

孟鸢擦了擦手,笑道:“中秋嘛,人要吃饱才有心赏月。”

正说着,一个少年快步走来,气还没喘匀。

“嫂嫂——”

孟鸢抬头,眼里一亮。

“临安?”

“娘让我带信,说今年中秋,她要来京。”

她手一松,差点让饼铲掉了。

“娘要来?”

“是啊,她说,咱家好久没团圆了。”

中秋那日,天极净。火巷坊早早关门,院中备了桌,桂花、茶汤、月饼、汤饼,一样不缺。

柳氏来了,头发白了些,眼神却依旧温。她一见孟鸢,就抹泪:“鸢儿……娘这几年可盼你。”

孟鸢笑着把她拉进怀里,“娘,我也想你。”

“我还想着你那年离家,穿的那件青衫,如今都换几回了吧?”柳氏一边抹眼一边叹,“你瘦了。”

“忙得好。”孟鸢轻声道,“忙得人有盼头。”

临安在旁边笑:“娘,嫂嫂这饼可香了,全京都在排。”

柳氏拿起一块,咬了一口,眼里一亮:“这味……像你爹当年最爱吃的那种。”

孟鸢顿了下,柔声道:“我照着他的法子改的。”

月升得高,光洒在案上。柳氏看着两姐弟,一脸满足。

“鸢儿,你啊,也该想着自己的日子。你弟如今成家指日可待,娘也能歇了。”

孟鸢笑,“娘,我的日子就在这锅里。”

“你这孩子,总爱倔。”

“倔的人不饿。”

柳氏笑着摇头,叹口气,嘴角却忍不住弯起。

月光洒在桌上,茶香氤氲。孟鸢举杯:“娘,这杯,敬我们一家团圆。”

柳氏眼眶微红,笑着举杯。

“团圆。”

临安也跟着举杯,声音稳而亮:“嫂嫂,若我日后做官,一定替天下人修桥筑路,让他们都能去找家人。”

孟鸢看着他,眼底一阵暖。

“好,有路,才有家。”

她又夹了一块月饼递过去,“来,吃一口。”

夜深,街上的人都散了,只余她们的院灯亮着。孟鸢收拾完桌,回头看柳氏和临安相对笑的样子,心底一阵柔。

她端出最后一块桂花馅的月饼,切成三份。

“娘,这是最后一块,咱仨一人一口。”

柳氏笑着接过,轻咬一口。桂花香甜,豆沙细腻,咽下去那一刻,她眼里全是泪。

“鸢儿啊,你这味,做得真圆。”

孟鸢笑了笑,喃喃:“圆就好。”

夜更深,桂花落了一地。风从院外吹来,带着淡淡甜香。

她抬头望天,月亮圆得恰到好处。

她轻声道:“家在,人间就圆。”

屋里传来柳氏温柔的笑声,和临安低低的应答。那一刻,所有的烟火气与团圆味都落在这小小一院里。

孟鸢低头,把手上沾的面粉抹在围裙上,眼角带笑,心头安稳。

街上的桂花香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栗子、红薯的甜味,还有人家灶火的焦气。

孟鸢一早推门,风一吹,围裙上的面粉被吹得轻飘。郑首已经在门口打着哈欠,“娘子,天冷了,该换汤了吧?”

“嗯,该换。”她笑着答,一边伸手拍了拍案板,“天冷,得吃热的。汤要厚。”

“厚?”郑首一愣。

“汤厚,心就稳。我要做炖菜。”

“炖什么?”

“羊。”孟鸢语气极淡,却带了点温意,“冬天没羊味,不算年。”

——

她去找了熟识的肉贩。清晨的屠坊里,寒气透骨。肉案上雾气白,羊骨新鲜,切口细密。

孟鸢挑了几块最嫩的前腿肉,吩咐:“筋剔干净,骨别敲碎。”

“娘子要炖汤?”

“汤要白,肉要香。”

她把肉包好,提回坊里。

那天的灶上,不再是轻香的粥味,而是一股浓浓的肉香。先爆姜片,再下羊骨,滚油一淋,香气瞬间炸开。

汤翻滚,泡沫一点点浮上来。她打掉浮沫,慢火炖着。屋里全是温气。

郑首在一旁看得直咽口水,“娘子,这香气……我这老骨头都醒了。”

“醒就好。”她轻声笑,“这汤叫‘回阳’。”

午后,锅里的汤白得像玉,肉块沉浮,葱丝飘在表面,香气带着微甜。

她舀一碗递过去,“先尝。”

郑首接过,小心地喝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香!真香!这汤不腻,像能补人心似的。”

“补的就是心。”孟鸢淡淡道。

外头的客人闻香而来,不一会儿,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娘子,我要一碗!”

“加点葱!再来片萝卜!”

“娘子,这羊汤可比酒还暖!”

孟鸢笑着舀汤,连声应。

“都有。”

到了傍晚,汤锅底见了。孟鸢靠着灶坐下,额头的汗顺着鬓角滑下。

苏明这时推门进来。

“又红了。”

“冬天不红,人就冷。”她笑。

“殿下今日问我,你那‘粥暖人间’之后,还要暖什么?”

“暖到年。”孟鸢没抬头,轻轻搅着锅底,“年是心底的一碗汤。得有人喝。”

苏明笑,走到灶边看了眼那口锅。汤已经收了火,表面微泛油光。

“娘子,你这味,怕是要传一世。”

“味是活的,只要有人吃。”她笑着回,“我不图世,只图眼下。”

“你这人,连说话都像慢火。”

“快火的菜,熟得不香。”

几日后,天降初雪。

火巷坊门口的人比往年更多。有人带着孩子,有人推着老母,都来喝那碗羊汤。

“娘子,我媳妇刚生娃,喝你这汤两天就有奶了!”

“我家老爹喝完能下地干活了!”

“娘子,你这是药汤啊!”

孟鸢只笑,“药太苦,饭才养人。”

那一日,火巷坊的烟气与雪混在一起,像一幅画。

夜深了,坊里的人都走尽。

孟鸢收拾完锅,坐在门口看雪。雪一层层落,世界变得极静。

郑首送了壶酒过来,“娘子,喝口热的。”

“谢。”她接过,轻抿一口。酒香辣,入喉却暖。

“这年景真好了。”郑首感叹,“以前哪敢想,咱一小店子,能叫宫里都学样。”

孟鸢笑,“宫里学的是法子,咱这儿有心。”

“心啊……”郑首叹,“你那心,是一锅火。”

“不是火。”孟鸢看着窗外的雪,“是烟。”

“烟?”

“火热,烟长。”她轻轻道,“火能灭,烟能绕人。”

那夜的雪下得很大,街上没了人影,只有火巷坊的灯亮着。

窗纸透着暖光,锅里的汤还没凉,香气顺着门缝溜出巷口,遇上风,被吹得极远。

第二日清晨,天还灰着,门外已经有人排队。

“娘子,今儿还有那羊汤吗?”

“有。”她笑着开门,“一直都有。”

北风一夜换雪,京城白得刺眼。火巷坊屋檐下垂着冰凌,门口的牌匾被霜气裹着,金字却依旧亮。

孟鸢一早就起来,裹着棉衣,把柴堆拨旺。锅里煮着新年的汤底,羊骨、萝卜、豆腐皮,还有几颗红枣在锅中翻滚,香气暖得人心都跟着软。

郑首打着喷嚏,缩着脖子进门,“娘子,外头都在问,你今年还开不?”

孟鸢一笑,“开到年三十。”

“娘子不回家过年?”

“回。可在走前得让人吃顿热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