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守寡后,我靠美食随机摆摊暴富啦 > 第66章 旧籍

守寡后,我靠美食随机摆摊暴富啦 第66章 旧籍

作者:辣椒炒豆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11:46:50

火光顺着灶台的铜壁映开,窗纸泛出一层淡红。

外头的雨还在下,水汽被热浪蒸腾,整个厨房仿佛在喘气。

孟鸢靠着墙坐了一会儿,掌心还在发烫,指尖留着油灯的余温。

周临安坐在门边,衣裳半湿,背脊笔直,一副还未从惊险中回过神的样子。

“嫂嫂,”他低声说,“他们走了。”

孟鸢“嗯”了一声,慢慢站起身。

屋里乱得一塌糊涂,地上是翻倒的坛罐和泼洒的油。

她拿起抹布擦去桌面上的灰,一边道:“走就好,走了才安静。”

“可那封信……”

“烧了便是烧了。”她语气平淡,“我宁愿背一条罪名,也不让他们拿那点小事做文章。”

周临安的眼神闪了闪,想说什么,又咽回去。

她转头瞧见他那双手——手背被烫了一处,还没敷药。她皱了皱眉,拿了药粉给他撒上:“疼不疼?”

“还好。”

“还好也是疼。”孟鸢的声音不轻不重,却带着一股压得住风的稳。她轻轻吹去药末,转过身继续收拾残局。

厨房里一时静下来,只剩柴火噼啪的响声。

过了好一会儿,周临安忽然低声问:“嫂嫂,若殿下信不过你,会如何?”

孟鸢的手一顿,木勺掉在灶沿上。她转过身,眉眼淡淡的,却带了点笑意:“不信就不信,世上信与不信,本就不是我能掌的事。”

“可那密折……”

“别担心。”她看着他,“被查出身份,总好过被栽赃一场火。”

周临安怔了怔,心口有点紧,问出口的时候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嫂嫂,你……真的是从乡下来的?”

孟鸢低头,笑了笑。

“你不是早就查过吗?”

“我……”

“临安,”她打断他,“有些话,知道太早没好处。”

他垂下头,不再追问。只是那句话在他心里打了个结——“知道太早没好处”。

第二日清晨,天未亮,宫里就传出消息:御膳正醒了。

孟鸢赶到时,屋里站着好几个人,太医正替御膳正换药。那老头子半靠在枕上,气色不好,眼神却清明。

“孟娘子。”

“师父。”孟鸢行礼,声音压得极低。

“你救我一命,我记着。”

“师父不必言谢,弟子不忍见灶毁人亡。”

“灶毁了可以重建,人若死了就没口味了。”他笑了笑,又缓缓道,“你这一回算是摊上事了。”

“弟子知道。”

“殿下问过我火的缘由,我没多说,只告诉他,火前你确实来过。”

孟鸢抬眼,平静地看他:“您没说错。”

“可他们说——你不是宫外人。”

屋子里一瞬间静下来。

孟鸢指尖轻颤了一下,随即笑了笑:“师父这话,可真要命。”

“我也是这么觉得。”御膳正叹了口气,“他们翻旧籍,说在十五年前,宫厨的造册上,有个‘孟氏’之名,年岁相仿。那时我还没进宫,不知道是真是假。”

孟鸢沉默了几息。

“十五前……”她轻声重复。

“你自己心里有数就好,”御膳正闭上眼,“这宫里藏的,不止火,还有人命。”

出了病房,周临安早在外头等着。

他迎上来:“嫂嫂,师父怎么说?”

“他说我该知道的,我都该知道了。”

“那——你真的……”

“别问。”

她走在前面,步子不快,声音却轻得像飘在风里:“我若真是那旧籍上的人,也不过是前朝的影子。人活着,不是为了被查,是为了往前。”

周临安听着心里乱,忍不住追了两步:“可若有人借此害你呢?”

“那就再烧一场火。”

她笑着回头,那笑里一点惧意也无,倒有点锋利。

傍晚,太子召她入殿。

宫灯亮了一整排,灯影在地上拉得极长。孟鸢行礼后,太子问她:“可知旧籍之事?”

“略有所闻。”

“本宫查了,那年入册的孟氏,确实有一人。”

孟鸢的心口微微一沉。

“可那人之后失踪,无籍可查。”

“殿下怀疑是我?”

太子看着她,目光沉沉:“你倒像。”

“像什么?”

“像是被火烧过的木头,看着平静,里面全是暗红。”

孟鸢笑了一下,轻轻答道:“殿下若真以为如此,何必再让我掌灶?”

“因为你做的菜,本宫吃得顺口。”

“那殿下可知,火太旺,会焦?”

“那就让你控火。”

两人对视片刻,太子忽然转开视线,叹了一声:“孟氏,不管你是谁,宫里要的只是稳。”

“是。”

她行礼退下,出了殿门,脚步一点点慢下来。夜色深沉,她看见廊灯一盏盏亮着,像是在为她照路,又像在烧着什么——一条她走不回头的路。

那夜回到屋中,柳氏正坐在灯下补衣,见她进门忙抬头:“鸢儿,你今日这般晚才回来,可是出事了?”

“没事。”孟鸢笑笑,脱下披风,“只是殿下问了几句话。”

柳氏点点头,叹息着:“我就怕你操劳太多,这些日子别太累。”

孟鸢看着她,忽然有点恍神。柳氏还在说话,她却听不进去,只觉得那一屋的灯火,像是慢慢退成一团柔光。

这地方,她原以为只是暂住。可她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想走。

第二日清晨,雨停了,阳光从屋檐上落下。

周临安在院里读书,柳氏在晾衣。孟鸢端着一盘新做的点心放在石桌上,热气轻轻升起。

“嫂嫂,这是新的?”

“嗯,芋泥酥。”

“怎么和往常的不一样?”

“加了点豆粉,香而不腻。”

他夹了一块,刚咬一口,整个人愣住。

“嫂嫂,这个……比炸鸡还好吃。”

孟鸢笑出了声:“那你得慢点吃,明日还得带去书院卖。”

“又摆摊?”

“嗯,总得先安稳过日子。”

柳氏在一旁笑道:“这下咱家又有新买卖了。”

油纸伞下,行人来来往往,脚边的泥水溅上衣角,却没人真在意。

孟鸢推着木车在巷口停下,手掌因为长途颠簸有些发酸。她抬头看了看那块斑驳的旧牌匾——“顺昌铺”,半边字迹都被风雨打磨得模糊。

柳氏跟在后头,手里还拿着包着布的包子屉,气喘吁吁地问:“鸢儿,这地方真能成?看着有些冷清呀。”

“冷清才好。”孟鸢轻笑,“人少,租金低,来往的客也有闲心尝新。”

她说着话,就弯腰去撬门锁。门闩一响,木门被推开,一股潮气混着陈年油味扑面而来。

柳氏嫌弃地捂了鼻子:“哎呀,这屋子怕是好些年没人用了。”

孟鸢把袖子一挽,利落地道:“正好,干净的地方倒显得生分,弄一弄就好。”

屋里摆着两张旧桌,一只铁锅歪在角落里。她拾起来拍了拍,锅底的黑碳落了一地。

“还能用。”她低声说,眼底闪过一点亮光。

等把屋子收拾得差不多,天已经擦黑。

柳氏在门口擦桌子,抬头看见孟鸢在院子里架灶生火,火光映得她的脸一半明、一半暗。

“鸢儿,你可真不歇口气。”

孟鸢笑着抬头,头发在火光里微微闪,“不趁天热试油,明儿就来不及。”

灶里火苗噼啪作响,铁锅里的油开始泛出轻轻的波纹。她挑了几片腌好的鸡胸肉下锅,油花一炸,屋里立刻弥漫出香气。

柳氏闻着,嘴角都笑开了,“我就知道,咱娘俩的命,迟早要靠这锅吃饭。”

孟鸢也笑,却没说话。

油声渐静,她取出炸好的鸡柳,撒上细盐,递给柳氏。

“尝尝?”

柳氏接过,刚咬一口,就被那脆声惊得眨了眨眼,“比在书院门口那时候还好吃。”

孟鸢轻轻一笑,神色却有点恍惚。她忽然想到那阵子——槐树下人声鼎沸,少年们争着抢着排队的模样,心口忽然一软。

“若临安在这,怕是能一口气吃仨。”

柳氏叹了口气:“他那孩子,虽小,心思却多。我看他这些日子,连睡觉都不安稳。”

“书院快考文试了。”孟鸢将油温调低,轻声应道,“他要稳着性子,才有望走得远。”

夜风吹进来,带着街头豆花的香气。

门外的月光打在门槛上,白得发亮。

孟鸢坐在门口,看着火光映在地上的影子发了会儿呆。她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想着县衙那一场宴,也想着太子那句“本宫要的是稳”。

稳?她轻声在心里重复。

她自己也想稳,可命从来不听话。

她忽然起身,把炭火压低,轻手轻脚进屋。柳氏已经睡下,呼吸轻稳。桌上放着一个小包袱,是她白日里收拾好的铺账。

她坐下,把账本摊开,一笔一笔算,铜钱进出的数字全都清清楚楚。

“得再多备些料,油也快没了……还要再去后街买两只鸡。”

她小声念叨着,指尖一下一下敲着桌面。那节奏,轻柔,却带着一种往前走的倔强。

孟鸢把摊车推到铺子前,摆上热锅,刚准备开火,就被隔壁卖豆腐的老头喊住。

“小娘子,新面孔啊?头一回见你。”

“是,昨日才收的铺子。”孟鸢笑笑,朝他点了点头。

老头眯眼看她:“这年头做吃的多了去,姑娘可有拿得出手的本事?”

她没答,只是把油温试好,舀了一勺腌肉糊下去。油声一炸,香气瞬间冲天。

老头愣了愣,随即咽了口口水。

“这……这香味儿,怕是能把整条街都引来了。”

果不其然,不多时,几个挑水的、卖布的、赶早集的都循香走过来。

“姑娘这是什么?”

“炸鸡柳。”

“听都没听过。”

“尝尝就知道。”

孟鸢笑着递过去。男人接过咬一口,眼睛一亮,“这东西,脆得过瘾!”

人群里立刻有了回音,几个大嫂开始掏钱,一边还笑着说:“这要是我家男人知道,明儿非得让我早起排队。”

一会儿工夫,摊前就排起了队。

柳氏忙着包油纸,嘴里还在念叨:“你看看你,才开张就这阵势。”

孟鸢抬手抹了下汗,笑着摇头:“热闹归热闹,银子得一天一天攒。”

她话音刚落,就有人挤进队里,气喘吁吁地喊:“小娘子,你这炸鸡可还剩?”

孟鸢抬头一看,竟是书院门房老头。

“门房伯,您怎么也来了?”

“老眼昏花归昏花,可我鼻子还灵。”老头一拍胸口,笑得直抖,“昨日赵公子还托我打听你哪去了,这不,今儿一早就来碰碰运气。”

“可惜今日备料不多。”孟鸢笑着递过去,“尝个新鲜。”

“那我就不客气了。”

他接过咬了一口,立刻眯眼叹气:“这味儿要是传回书院去,怕是又得闹翻天。”

柳氏笑得弯了腰:“那也好,闹翻天才有生意做。”

整天的炸鸡全数卖完,锅底的油只剩薄薄一层。

孟鸢洗完锅,把手在围裙上擦干,靠在门口,看着天边最后一抹霞色慢慢散开。

柳氏在数钱,一脸笑意:“鸢儿,今日这一日,赚的比前些天都多。”

孟鸢点头,神色温柔:“明日再多备些,后街那只母鸡该下蛋了,能换成鸡蛋糊。”

柳氏喜滋滋地应着,又忽然叹了口气:“安儿不在身边,倒有些冷清。”

孟鸢轻声道:“他有他的书要念。等他中了功名,回来就好了。”

说完,她自己也有点怔。那句话落地的时候,竟带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的暖意。

孟鸢起得早,灶里的火刚烧着,就听见外头传来几声熟悉的呼喊。

“孟嫂子——孟嫂子在不在?”

声音急得很,她赶忙擦了擦手出门。门口站着赵子昂,背着个书袋,一脸焦灼。

“赵公子?”孟鸢诧异,“一早的,出什么事了?”

赵子昂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气喘吁吁道:“不是出事,是书院出了新政!”

“新政?”孟鸢挑了挑眉,心里隐隐有点不安。

“夫子说,”赵子昂压低了声音,“从下月起,各班童生都要呈上《家中勤俭录》,以观家风。”

孟鸢一怔:“勤俭录?”

“对。”赵子昂点点头,“要写明家中生计、作坊、田亩或买卖之事。说是要考察‘寒门子弟能否自理家事’,以验勤勉。”

柳氏从屋里出来,端着水盆,听得一愣一愣,“这不是查家底嘛?”

孟鸢没接话,心里却慢慢凉了半截。

周家三房早没了田产,靠着她摆摊维持生计。若临安写实,那岂不是要把“嫂嫂摆摊卖炸鸡”写进书院?

那一想,脑子里就浮出夫子那副清冷的面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