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的约定小白当然很是遵守的,但是也该想想下一个丞相了。
小白的目光看向朝上众人。
眼睛亮起来的陈平这都不用考虑,太年轻了。
萧何他们在会稽干的很好,才升到咸阳做中央管理没两年,资历太浅。
张良和李由还得做对照组让他们竞争呢,秦相的儿子和韩相的儿子,目前有别人的情况下,小白没想让他们俩任何一个人上,他在故意造谣这俩的宿敌关系,炒他俩cp呢。
目光看向王离,小白眼神暗示,却见王离立刻举起杯子遮住脸。
行吧,那小白直接点人。
【章邯,就由你接任丞相吧。】
章邯在大秦十年的时候,被太子小白要去了没影的落星城,从零开始陪着太子搞基建。
在落星城这个郡守登基的城市做府尹一直做了十年,这期间章邯也有回咸阳,帮助太子裁减少府职能,重新设立官职。
大秦二十四年,章邯回了咸阳,官职是管天下人口和税收,不可谓不位高权重。
他给自己以后的晋升路线,瞄准的是赵高的盐铁司,只是没想到,会突然被太子点成丞相。
行吧,也算是大大的升职了,章邯没什么可抱怨的。
大秦二十八年,到章邯做丞相的时候,小白都已经继位十四年了。
章邯还挺幸运,赶上了淮阴种植园的水稻种植新技术在南方和蜀地大力推广,东边和南边都相对稳定,不像蒙毅在位那十年,为了黄河的水利工程每天焦头烂额。
而且这时候,鄱阳郡的教育事业也很成熟,已经不少百越贵族都是受过儒家教育出来的。
大秦三十年,东南台风席卷,包括淮阴在内的东南大片范围全都受了灾,只是淮阴一直以来都在修水利设施,排水做得好,还规划了泄洪区,因此灾情可控。
南边的鄱阳有郡守吴芮带着郡内官吏百姓一起救灾,长江泛滥起来完全控制不住,救灾就是抢救人和物资。
好在这里有大型湖泊可以调控,并且长江水边的人有充分的应对大水经验,所以这水灾虽然损失也不是很大。
要说还有什么影响,大概就是从秦朝开始,也开始记录长江的不定期洪水了。
这一年台风之后,扬越新首领宋杰立马上奏大秦,说自己和族人仰慕大秦的强盛和发达,也想为自己的部落求取大秦的稻米种植和沤肥技术。
为了部落子民,他觉得做大秦的藩属国都太不够格了,愿意带着所有族人一起并入大秦,就是大秦能不能先管一管我们今年的子民的吃饭问题。
按常理来说,儒家对这种“仰慕天恩,自愿归化”的行为会很激动,其他学派也会一样,大家毕竟都是中原这块混的学派,这方面的想法其实都差别不大。
不过这次,基本上都没人对扬越的归顺有太大夸赞,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来找大秦要饭的。
虽然首领为了部落子民能生存,主动放下身段的行为挺仁的,但是自古就没有嫌粮多的,自家的粮都不够吃,还拿出去救灾,没这样的道理。
为这扬越归顺一事,咸阳还兴起了一场舆论风波。
民间有士人为此争辩,学界有学宫的诸子百家和学生们争辩,朝堂上也有士大夫们争辩。
最后是儒家在朝堂上唯一的九卿,奉常叔孙通上表,慷慨激昂的表示这是陛下的仁德感召了蛮夷之地的归顺,宋杰也不是一般人,是学习我们中原文化,儒家诗书礼易长大的人,不是一般蛮夷……
巴拉巴拉一大堆,最后中心思想就一个,陛下,咱花点钱,收吧。
其他觉得这事浪费钱的人很不满意,当庭奏对反驳,一说那地方的地瘴气横行,危险又没用,二说那里人也没见的有多少,看上去要花的粮食不多,但归了大秦,那要花的基建费用可不少,三说你儒家难道就能担保蛮夷不会背信弃义吗……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仁慈的皇帝小白还是被宋杰的归化之心感动,同意了他的上表,划扬越为豫章郡,封宋杰为豫章郡守,曾经的贸易关税取消,以免税、授田的政策吸引中原人自愿南下定居。
北粮南调太浪费了,从淮阴、会稽还有鄱阳三郡就近调粮吧,每郡都凑一点,足够养活小小一个扬越了。
既然是大秦的一份子了,文字、语言、度量衡还有礼仪,那就都跟着大秦来吧,不过皇帝开恩,允许地方保留自己原始的图腾崇拜,这方面不强制。
一下全都换成大秦的东西,势必会引起极大的反弹,先华夷共治,但是戍边的秦军可以先派过去驻扎,就赵佗吧,他还能兼领新豫章郡的水利工程修筑。
赵佗也算是从前得嬴政信任的老人,能领兵能治下,大秦八年就被小白要到淮阴做守将,两人还挺熟。
现在全新的领土,虽然地方是又穷又差,但是小白相信赵佗可以做好豫章将军。
他过两天就去落星城,给赵佗打一柄新剑来激励他。
就是镇南剑这名字不合适,扬越是自愿归入大秦的,镇南二字显得大秦太霸道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