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而过,眨眼的功夫,就到了大秦七年的初春。
章台宫前,车马已经开始陆续变多。
蒙毅和蒙恬走在一起,小声指责蒙恬:“以前爹就让大哥你早点成家,你不愿意,你要是当初听爹的话,现在孙子都能跟着太子做伴读了。”
蒙恬只觉得他无比吵闹,没好气道:“你可闭嘴吧,要想正好有个蒙家孩子和太子同龄,你怎么不再晚点成家?”
蒙毅正色道:“我是不介意晚点成家,那不是你当初压着我定亲了吗!”
二人这么说的原因,只是昨日嬴政感慨蒙恬的长孙太小了,不然就能跟着太子一起念书。
现在太子十二,自从大秦四年于淮阴回来后,每年也会在咸阳安分待上几个月,而蒙恬的大孙子才四岁,放小白身边那还得小白照顾他。
不过好在不止他们蒙家没有,王家和李家也没有和太子同龄,都是要么大些,要么小些,加上李斯是太子太傅,王离是太子少保,塞不塞自己孩子也不太重要,就让张良这个旧韩人和韩信这个淮阴小地方人一直待在太子身边做侍读。
身边的官员越来越多,蒙家兄弟也闭了嘴,不吵了。
路上看见李斯,俩人跟丞相正常问好,李斯一手摸着胡子,一手提起一个保温杯,微笑点头应和,然后把保温杯上太子写着“丞相李斯”的那面字迹对着他们。
蒙恬看了看,配合地问道:“这似乎和之前太子赠的杯子不太一样?”
老登,我问了,你可以炫耀了。
李斯轻轻点头:“之前太子赠老夫的第一个,是敞口有盖的搪瓷杯,又印无字,咸阳墨园产的;后面第二套杯具,是太原墨窑出产的;第三个双层保温杯是陶瓷的,无字,也是墨窑的;现在这个是同款,字是太子写的,是洛阳出产的。”
一听洛阳,蒙恬就知道了:“太子半月前才从东边回来,原来是去洛阳了。”
感情今天不止是炫耀自己受皇帝和太子的宠信,还来炫耀他三川郡守的儿子李由呢。
李斯摇头,像个含蓄的传统家长:“都是我那儿子无能,治理洛阳这么多年也没有什么起色,得靠太子去提点他。”
蒙恬牙酸道:“李由任三川郡这些年,兢兢业业,每年考评都是甲等上上,这怎么能是毫无起色呢!”
想想自己二十三岁,也就在章台宫做郎将混日子的儿子,在想想已经是个合格大秦官员的李由,蒙恬被李斯炫耀到了。
李斯更谦虚了:“无功无过罢了,也就照着秦律,做个本分的大秦官吏,比起发展建设地方,这小子还是差得远。
淮阴自从提了郡后,这些年产量是东南最高,产的吴盐也力压齐盐,商税也快赶上齐地了;太原墨窑的瓷器和铁器更是天下闻名,现在洛阳才得殿下提点呢。”
虽然太子年年往外跑,但也就是太原和淮阴这两个他重点发展的地方跑的最多,但是现在,我儿子李由的洛阳也是其中之一了呢。
蒙恬已经不想和李斯说话了,但还是笑着和他一起进了宫室,然后一进去就赶紧分开坐下,对着他弟弟说到:“回家了,你好好教导孩子,我蒙家儿郎,不能比李家差。”
蒙毅:“……就我教导我孩子吗,大哥你不教导侄儿?”
等坐下来以后,其他官员也都陆续进场,贤王扶苏也来了。
这么多年,在朝堂上还是只有贤王和太子,老二老三在文枢史馆泡着,老四老五都去打算盘挣口粮了。
老六觅在太子的建议下改名觅雪,被太子找皇帝请封雪王,还在顶着嬴政的压力,在咸阳城给雪王盘了个店,让他安心卖饮料,现在雪王店里的好几种浆水,已经是都需要提前预订才能喝的上了。
老七广路很受太子重视,前两年还被他带去了淮阴,说是给他单开试验田,老八老九老十都在咸阳未来军校预科班做老师,剩下的公子只等他们长大,看太子怎么安排。
至于为什么是太子安排,那是因为嬴政一开始是真没想让他们干活,平安养孩子到大,给点钱让他们以后能活,他就觉得可以了,也就是小白痛斥他一点不懂教育学,他才同意给剩下的孩子点事做,但依旧不让他们掺和朝政。
宣政殿里,人已经越来越多了,卡在皇帝即将到来的前一刻,已经十二岁,个头长高一些的少年太子踩点进来,上半身纹丝不动,双腿急行,小碎步快速走到扶苏之上、主位之下的地方,施施然坐下。
群臣虽然已经都习惯了,但也是真的不能理解,到底太子是怎么做到每次上朝都踩点踩得这么精准的?
扶苏低声问他:“小白,昨天和你说的事,你觉得怎么样?”
小白点头。
【大哥你放心做,我支持你。】
有了小白的保证,扶苏就底气更足了。
没听见扶苏的话,但听见小白心音的其他官员们纷纷侧目:贤王,您要干啥?
能让太子给你做后盾的事,怕是和皇帝有关,这才从陇西巡视回来多久啊,您又要来面刺君父了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