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为帝的杨坚又收到了底下官员的奏章,说自己找到了传国玉玺。
哪怕知道这事不太可能是真的,但是杨坚也得让人送过来看两眼。
东西到了之后拿出来一看,白玉做的玉玺倒也磕了一个角,拿着不知名金属修补了一番,但是那金属对着太阳一看,也就能射出反光,放在火上一烤,片刻之后就变了颜色。
独孤伽罗一挥手,命人将这假的传国玉玺拿走,坐在了丈夫身侧,道:“真的传国玉玺乃是武侯用‘上金’重新修补过的,日光下能出七色,遇火难化。这等劣金,这些人也敢拿来,真是不知所谓。”
杨坚给她递了杯茶,“虽然知道不可能是真的,但总归还是要看看的。”
所有人都知道,大汉没了,甚至在大汉没了的最后几十年,传国玉玺都很少能从武侯与妻子所造的“承天八级匣”中取出。
大汉最后小皇帝颁布罪己诏,禅位前夕,闯入承明殿,抱着承天八极匣,去太庙给祖宗磕头,最后自刎。
忠于大汉的官员邓束不忍承天八极匣落入篡汉贼人之手,将装着传国玉玺的承天八极匣带走,抱着他一起跳入黄河。
大汉覆灭之后,大汉各地烽烟四起,关于传国玉玺的打捞也从未停过,但无人能捞起这个传说中的刀劈不断,火融不化,水浸不透的盒子。
杨坚虽说也是军功起家的武勋贵族出身,但大隋的天下到底不完全是他打出来的,江南诸国也还没收复,能找到传国玉玺,天命加身,那肯定更好。
找不到传国玉玺的各路军阀也不死磕,专心屯田练兵,抢夺汉末的农业、机械人才,各自稳固势力。
北方作为产粮地,经年战乱,损失的人才太多了,好在各路军阀重视人才,对汉末的种子和农业、医学人才都十分上心,恢复生产很快。
南方较之北方战乱少些,但是因地理环境因素,被分割成数个政权,这几年南人贵族都沉迷佛、道,这些地方香火都怪旺盛的。
自中兴年间出现的学科平衡在汉末被打破,几方抢夺话语权很是激烈,儒学又势大起来,但是工、农、医联合,在战乱不定的年代,实用学科也能压儒学一头。
杨坚重用实用人才,也为不同学科之间的纷争头疼不已。
“伽罗,你说,汉天子是如何平衡这些学派的?”
因为这位中兴皇帝没有谥号,没有庙号,叫中兴帝又不是很尊敬,因此敬重他的,都是叫他汉天子。
“如果以后朕也在长安建个太学……”
汉天子那会儿,长安城已经被扩建过了,虽说历经了不少战火,但是当初汉天子建城很舍得,因此城受到的破坏有限。
杨坚本想把城修缮修缮,改名叫大兴的,但是当初大汉实在太过辉煌,本地百姓和来长安胡商都一起坚决反对,他就算了。
独孤伽罗看向丈夫:“太学定是要建的,只是老师还要精挑细选,陛下也需要攒点钱。”
一听这话,杨坚长叹口气,“你说,汉天子到底哪来的那么多钱的?”
没做皇帝之前,杨坚通读史书,做了皇帝后,杨坚更是要读史书。
越读书,就越是觉得汉天子刘皓此人不一般。
他当初接手的大汉那么内忧外患,他小小年纪,一继位就敢整改儒学。
虽说也有杨彪和蔡邕的支持,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反对的,灵帝留给他的顾命大臣卢植也反对,愣是只靠着盖勋和长安守军,慢慢拿回了大汉天下。
现在的大隋,让人头疼的不是世家,而是自中兴之后逐渐兴起的学阀家族。
在大汉内乱,太学被毁坏,人才四处奔走的时候,带着太学知识的人才就是乱世之中最重要的力量。
这些人或者加入某些势力,或者回到自己家族,靠着太学曾经教授给他们的知识,在乱世之中逐步往上。
一开始,前头乱世也有国家想学汉天子办学校,让知识下移,不让某些家族太拿捏,为此他甚至已经和好些个愿意知识分享的人才达成合作。
但是办学之后,官学某个老师政治站错边,本来大家都以为老师的事,当时的皇帝应该没打算追究,结果是等那老师把学生带出来,老师全家都被宰了。
经此一事,官学其他老师纷纷自危,生怕“教会弟子送走老师”,要么辞去老师一职,要么不教真东西。
知识开始闭塞,不再流通。
杨坚身为皇帝,纵使可以也找到愿意分享知识的人才来教学,但是为了招募到归属于他势力的考生,必须只能往寒门小地主里头找。
这样一来,就得要钱来养得起大量师生,不能让人家饿死。
想到自己贫穷的国库,杨坚都想哭。
他跟妻子商量:“勇儿是太子,其他的孩子,就让他们去学农、学医、学工,我们大隋,也很需要粮食。”
独孤伽罗对孩子的教育安排没有意见:“让他们都统一上课,看谁对哪一科更有优势,就让他们深耕那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