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面前天子的身体状态表示震惊,但张仲景还是很懂礼貌的什么都没说,并且还很有条理地对皇帝进行夸夸。
主要就是陈述他离开北方时候,大汉什么鬼样子,现在从南方回来了,一路北上,大汉又是什么新气象。
别的不提,就能让百姓有个安稳农耕的的朝廷,在做过地方官的张仲景眼里,已经是很可以了,更不要说他一路过来看见的百姓,种着皇帝的王田,缴的税还少,因此连农人种田都格外积极。
他从岭南过来,那小白也有事要问他。
“王田之征,从长安推往大汉全境。两京一带朕清楚推行得如何,张先生从岭南而来,江东、岭南,又如何?”
张仲景实话实说:“南方王田不多,但百姓皆心向往之,其他佃户的日子也好过了不少。”
深入基层,给百姓治病救人的大夫,比起士族、寒门出身的官员,就是眼光会更平等一些,更不要说张仲景以前弃官从医,就是受不了大汉官场的黑暗。
“东南还是离长安太远了。”
张仲景惋惜道。
他很清楚大汉的权力运行,也知道天子已经很努力了,只是有些地方离长安太远,朝廷难以顾及。
这不是天子的错,是那些地方豪强和贪官污吏的错。
小白懂他。
“以前的大汉什么样,朕心中有数。做官救不了大汉,做大夫好歹还能救一些大汉百姓。张先生仁心,朕都明白。”
张仲景瞪大眼睛。
这的确是他内心深处的想法,只是没想到,皇帝居然能理解,还一点羞恼之色都无,反而对他这种想法大加赞赏。
小白对他温和一笑:“比起尸位素餐之徒,张先生才是为大汉百姓做实事的官员,大汉有先生,朕很高兴。”
见过太多只为私欲官员的张仲景沉默了,半晌过后,闷声说道:“为官为医,草民为大汉百姓做的,不过杯水车薪。”
“先生所说朕不认可。”
诸葛亮亲自端了热汤来,小白给他个眼神,让他先送至张仲景手边。
“救天下人是救,救一人难道就不是救了吗?”
张仲景端起热汤喝下,感受着胡椒入口的刺激,平复自己震荡的心脏。
良久,他放下一饮而尽的汤碗。
小白这时说起他太学医学院的体系建设。
“朕半个月前,与名医华佗促膝长谈,认为医学院教导学生,应定为方脉、针灸、疡科三科。
此外,师徒相授与官学考核双轨制并行,优秀者授“良医”头衔,可在大汉各地有行医资格,在两京和郡县行医,朝廷会固定发放俸禄。大汉大夫稀少,乡间野医不会限制……”
地方上还要建立“疫报驿传”系统,实行郡县、州、中央三级疫情奏报,推行基础医药制度,各亭驿需常备防疫药材,因此地方还需要有主管医药事务的官员……
这是一个庞大的,需要几十年来慢慢实现的一整套系统,但张仲景知道,一旦实现,不说以后大汉有什么疫病都能药到病除,最起码,可以把伤亡人数控制在有限范围之内,不让它在大汉肆虐。
在静静听完皇帝对大汉医学一系列安排后,张仲景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他想要参与大汉医学教材的研讨和制定,规范脉诊、舌诊标准,建立病候分类法,区分伤寒与温病治疗路径。
尤其是关于病的确诊分类,他认为是重中之重。
看他也如此想要为大汉的医学发展做贡献,被感动到的小白把他带去盖勋府上,老规矩,让他给盖勋诊脉,刷一刷他对臣子的关心,然后把张仲景也一并推给刘协。
医学上的事,让医生们自己去讨论吧,有拿不定主意的,去问诸葛亮,这家伙最近也觉得医学颇为有趣,在自学,已经学到华佗天天舍不得他走,刘协也很想皇帝让他来做负责人的程度了。
天才如诸葛亮,愿意没事的时候为大汉医学出把力,但更多的时间,他还是想放在为皇帝干活身上。
整个中兴八年,长安的大事,就是又有什么名医来了,去盖勋府上看了一圈,然后去了医学院。
小白本想医学院单独建个分院,但是为了防止医学生也是太学生这一点遭人诟病,还是选择把医学生也放进太学。
只是盖勋年纪实在大了,哪怕有如此多的名医在长安,也回天乏术。
中兴八年的夏天,心爱的老太尉盖勋去世。
小白亲自为他选了下葬地点,不陪葬金银,只在坟上敕建祭碑,御笔题写碑文,以纸钱和各种纸制品焚烧陪葬,开薄葬之风。
一个老臣子的死亡,总是令他同年纪的人更伤怀。
这年秋天,杨彪也病了。
许久不曾来过杨家的小白换了身素衣,提着今年的果篮,来探望养病的太傅。
他和杨彪虽然比较塑料,但和杨修很真,出未央宫过来探病是必要程序,只是不会跟盖勋生病一样,每日过问病情,三日就上门亲访。
不过饶是如此,躺在病床上的杨彪看见皇帝,还是感动到流眼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