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两日太学休假,是以蔡邕回了家,让仆人拿出陛下赐予他的一瓶佳酿,小酌起来。
一个人对月小酌的他赏着月,感叹他本人、他女儿还有大汉的时来运转。
刘宏死亡前后那几年,大汉俨然乱象丛生,看不见一点希望了,谁也没想到,年幼的刘皓在做大汉皇帝这件事上,能干的如此漂亮。
也不求他把大汉治理的海晏河清,就冲着他能先后平定董卓和地方叛乱,给朝廷收回地方权力,让大汉朝廷的班底能继续维持,就已经足够了不起,完全对得起他“中兴”的年号。
更不要说他还能在不停收复地方权力的同时,一边大搞文化教育事业,一边给大汉底层大放血,重新给没有门路的寒门子弟上升通道,修订大汉陈旧的律例……
作为昙花一现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蔡邕和其他官员一样,深为大汉有如此景象而感到庆幸。
大汉的时来运转,也带动了蔡邕本人还有女儿的命运改变。
他就不说了,女儿蔡琰也算是长安城新传奇人物。
蔡邕之女,丧夫回家还能遇上皇帝,开启人生新事业。
在未央宫教导名为女史,但不止负责宫中藏书,在侍郎们不在时,皇帝的文书工作也由她负责,一些难以揣摩圣心的人,甚至还会求到蔡邕这里,想托他引荐蔡琰,得到点消息,搞得蔡琰回家都从不和蔡邕谈家事以外的事。
除此之外,她还管教着偌大未央宫的所有宫女,边管边教,引得皇帝来太学,也要时不时拉着蔡邕连连夸赞蔡邕女儿教养地好。
也就是他们年纪差在这儿,不然他俩的谣言早满天飞了。
蔡邕偶尔也会想想如果女儿年纪小点,他从清流大儒,太学博士,三公之一,一下变成外戚集团的后果,然后就会觉得现在这样就挺好的了。
正想着,女儿蔡琰回家了,并且仆人们匆匆去门口接她,每个人手上都抱着大小不同的箱子。
还没醉的蔡邕看看这一堆东西,确定了是蔡琰带家回来,而不是蔡琰要从家拿出去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大惊失色的表情。
“父亲。”
蔡琰叫住蔡邕。
自从蔡琰成了未央宫第一女老师,她身上的威严也越发重了,她喊一声,蔡邕都不能当没听见。
“何事啊?”
蔡琰指着府里一堆多出来的新东西,道:“这些都是陛下赏赐给我们父女二人的‘工作福利’,父亲今夜先熟悉一番,下月父亲大寿,我在府中设宴待客,父亲无事也可多出去走动走动。”
蔡邕一听她这话,就知道了,“陛下交待的任务?”
蔡琰抿唇微笑,并不多说,但是默认了蔡邕的猜测。
于是蔡邕放下酒杯,过来干正事:熟悉礼物。
仆人都已经按照蔡琰的吩咐在家中摆好,从客厅一直摆到了廊下。
蔡邕从最前头看起,蔡琰为他介绍。
“这两盒,是上好的瓷器茶具,这两盒,是琉璃的。”
青瓷颜色温润,如雨后烟雾笼罩碧空;白瓷洁白细腻,干净如晴空初雪;琉璃则是一盒透明光滑,一盒微厚如精细雕琢打磨的水晶。
也不知道他们陛下如何定的形制,四盒茶具,都是一个壶,一个大杯,七只小杯。
壶有方有圆,每盒杯子形状都有微妙的区别,但每一盒,都是当之无愧的宝贝。
蔡邕被皇帝这大手笔给震撼到了,抬头看向女儿:“这都是陛下赐予的?”
他们太学也有一套瓷器,是陛下前两年给他们三公的定制款,平时大家都在太学一起用,三人甚至都商量好了,以后老了,各自拿各自的茶杯回家,至于壶,大家轮流拿着用。
蔡琰含笑点头:“自然。等事情结束,父亲有喜欢的,自己选着用,就是别太大方地送人。”
“御赐的珍宝,怎可拿来送人!”蔡邕义正言辞道,然后飞快指着青瓷道:“这套为父要了,白瓷和琉璃都是你的。”
蔡琰同意了,带着蔡邕继续往后看。
后面的东西也都是流光溢彩的琉璃和光泽温润的瓷器,不是碗垫就是花瓶,等到这些东西看过之后,就是一瓶一瓶的酒。
酒瓶不大,一小瓶也就能在小酒杯里倒个七八杯的样子。
蔡邕瞪大眼睛,看着这些标着“桃花酿”、“蜜桃酒”、“桑葚液”这些十来种不同口味的酒,眼睛都看红了。
不是他馋酒,实在是陛下的酒太好喝了,尤其是在小甜水都稀缺的东汉,色泽清透,味道好喝的酒,那就是绝对的珍品!
他兢兢业业在太学干活,陛下给他们三公发福利,也都只是在年节发放一瓶酒,和尚书台那些皇帝近臣一个待遇。
好嘛,现在光是有口味的酒,就十多瓶,粮食酿的黄酒更是给了好几大坛子。
老父亲的眼神看向蔡琰,但是并不开口说话。
蔡琰觉得好笑,指着这些酒,道:“黄酒,父亲可以私留下两坛,那些口味酒,您只能挑两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