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被陛下丢过来的杨修,杜畿难得头疼需要说些什么。
正常来说,他作为皇帝忠心臣子,百官之首,是要帮陛下处理好这些臣子纠纷的,给杨修说点好话安慰安慰他就可以了。
但是杨修这小子平时也是招人恨,仗着才华和陛下宠爱,长安城厌恶不喜他的人,和崇拜夸赞他的人一样多。
杜畿靠着早年精准的上门自荐,已经都混到大汉实权二把手了,自然是不至于和杨修这么一个少年人计较什么,但是难得看他又跌跟头的时候,他也很想看看杨修失意的模样。
只能说杨修不愧是杨修。
他压根不会给别人看他乐子的机会,到了尚书台,直接就找上杜畿,“下官也年岁渐长,该帮着陛下多分忧一些了。”
那意思就是他杨修,根本不会被皇帝厌弃,他来尚书台,那是来更上进的。
郭嘉看了他一眼,轻笑道:“听说最近陛下对那位诸葛侍郎很是喜爱。”
杨修点头,一副理所应当的表情道:“没办法,这世上跟得上陛下所思所想的人太少了。文有一个我,理这么多年,可算让陛下遇上了孔明。”
“现在有孔明陪着陛下排解数理,我定时要来为陛下处理琐事。”
一直就在为陛下处理琐事,好让陛下能够安心去太学和秦王宫玩的尚书台众人:……
行吧,杨修既然自己想的这么美,那就干活吧。
反正使唤他干活,尚书台的人都没什么负担,他们也不会把决策相关的事交给杨修,都是让杨修干点文字活。
中兴五年七月,还在等凉州捷报的尚书台,又收到了蜀中的来的消息。
消息一到手,荀彧立刻去找贾诩和杜畿。
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要紧的事,但是皇帝已经有日子没来尚书台了,三人都决定主动去秦王宫找人。
出门的时候,荀彧主动拉上郭嘉,他们又被杨修看见,顺道再带一个他。
五个人乘车到了秦王宫,路上看见了一路金黄黄的麦子,郭嘉很是感叹:“多少年没见过这样丰收的场景了。”
杨修说:“那还是您来长安来的少了。”
杜畿则是说:“陛下说麦子费地力,今年种了麦子,明年就不会种了。”
贾诩和荀彧没说话,只跟在杜畿身旁走,杨修这会在前头带路。
他们这些人里,要说对秦王宫最熟的人,除了杜畿,也就是杨修了。
几人走进去,才看见这秦王宫里头,也竖起了一座钟楼。
和太学的钟楼不同,这座钟楼是建立在秦王宫内的一条河中,并且由竹木打造,没有那么高大,也没有那么多的雕刻装饰,只有一面表盘,连飞檐翘角的遮阳瓦顶都没有,光秃秃的,主打一个简洁明了。
杨修介绍道:“这是毕岚新建立的钟楼,不同于需要定时校验的太学钟楼,这座秦王宫钟楼计算了汛期,由水力来校验驱动。”
钟楼这里是一片平地,栽着几棵大树,树下都还放着麻石凿的高脚长凳。
这会是热天,农人都在等着最后的太阳晒个几天就开始收割,是以只有几个孩子躺在上面,身体软乎乎的,脸也洗的干干净净,看着很是可爱。
等进到造物园,大热天的,这里头大家干活干的热火朝天,因为有个插在井里的高高玩意儿,一直在往院子里喷洒水雾。
他们陛下就在那井旁边,旁边是一个面生的少年人,还有一个面净无须的中年宦官,三个人对着那井上的东西,不停说些什么。
杨修介绍道:“陛下身旁那位少年人就是新来的侍郎诸葛亮,另一位是毕岚,秦王宫的宦官,对机械一道很有才能。”
杜畿带着人走进去行礼,皇帝看是他们来了,知道有事,就先暂缓他目前的事,留着毕岚在外头,带着诸葛亮这个新人在内的一干臣子进了造物园的屋子。
屋子很大,但是一点都不空旷,塞了不少东西,写满文字或者画着图的纸张,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大东西,满满当当。
作为新人的诸葛亮很懂事地先上去收拾东西,桌子稍微清出来一块能放东西的地方,让皇帝坐过去。
杜畿拿出信来呈给皇帝,一边道:“益州牧的长孙,已经到了长安。”
小白看了这封亲戚写给他的信,唏嘘道:“人年纪大了,果然也是更为子孙着想了。”
说着,他把手里的信直接塞给站他边上的诸葛亮。
“他们都看过了,这信孔明你也看看。”
诸葛亮接了信,目光一扫,眼神是“果然如此”的惊讶。
信是益州牧刘焉写来的,不是以宗室的身份,而是以臣子的身份,来向皇帝直言他病入膏肓,时日无多,儿孙不争气,担不起益州的军政要务,也希望孙子日后能好好读书,来太学,日后报效大汉。
今年长安给益州推行的政令,他病着,实在是没办法搞,儿子刘璋也没这能力,为此特意来请罪。
他虽然先把长孙送来长安,但是废物儿子刘璋孝顺仁厚,在成都照顾他,希望朝廷早日派新的益州牧过来,为益州百姓谋福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