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祖你都写了,不贴岂不是浪费了?”
杨修都敢瞒着他的亲爹写这一封《告天下邪儒书》了,他都付出这等牺牲,小白必不会白白浪费。
“那就等你这两份诏书都拟好了,连同你写的这份,一起发往天下各州郡,若有不忿者,尽管来洛阳一辩高低。”
杨修闻言抬头。
您这意思,是让顶了天虚岁也就虚到15的我,去和到时候全天下恨我的人一起打辩论?
小白看着他,笑了笑:“既然扬名天下,那不妨再张扬些。”
是的,就是你。
他也给了杨修一个退路,“为难的话,朕也可以自己上。”
“此等小事,何须劳烦陛下。”杨修一口拒绝, 下巴轻昂,“天下英才尽来洛阳,我亦不惧之。”
杨修认为自己完全不需要退路。
他父亲现在既然作为太尉在朝堂之上向旧儒学发起冲锋,那他作为儿子的也不会给他丢脸。这事他们杨家人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
不就是以后被天下旧儒一起拉着来骂吗,怕什么?来!
就在杨修一口气写完两封诏书给小白欣赏的时候,内监来报,说杜畿求见,还带着一个太尉府的郎官。
杜畿作为绝对的亲信,小白自然是要见的。
“杜畿拜见陛下。”
“臣太尉府平津都尉贾诩,拜见陛下。”
同为臣子,不一样的自我介绍,就表明了二者的差别。
走完礼仪的杜畿直接说正事,“这位太尉府下属为平津都尉,贾诩。我去太尉府找盖将军,和贾都尉一见如故。陛下所思虑之事,他能为陛下筹谋一二。”
现在皇帝在思虑什么?
思虑儒学改革的事。
小白看着眼前都年过半百的文士,轻点下巴,让这位杜畿带来的人自己展示一番。
并不年轻的文士双手一揖,直起身来,垂着眼睛,开始陈述。
“臣自洛阳而来,不曾面圣,然居于太尉府中,却听得陛下意革新儒学,思虑再三,特来求见。”
这是实话。
他也是举孝廉出身的士族一员,因病辞官,后来又去洛阳,在太尉府里做官。
当他的上司还是太尉黄琬的时候,他本来也就正常混日子,结果刘宏的突然死亡让整个洛阳朝堂都陷入了混乱。
贾诩冷眼旁观,看这些世家高官、外戚、宦官你来我往,直到董卓入洛阳,要行废立皇帝一事。
作为在洛阳中枢做官的一员,哪怕只是个边角官员,但善于观察的贾诩还是从有限信息中得出答案——董卓的废立皇帝,是他和世家高官们共同协商好的。
大汉的未来,已经肉眼都看不见了。
他这时候还是只想做个日子人,活着比较重要。
本来他都做好了因为凉州出身,被董卓他们提拔一二的准备,却没想到董卓废皇帝成功了,立皇帝却失败了。
意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没能成功立皇帝的董卓,在洛阳有兵无名,想使权也得和洛阳士族高官商量,本来他压着所有人的局面瞬间改变,保自己要紧的董卓先是忙着去长安接皇帝,后面皇帝没接来,长安也没打下来,他还又要和关东联军打,腹背受敌。
被董卓带着往长安去,也就几天的功夫,董卓死了,手下亲信部将不是死就是被收拾,并州军归了吕布,西凉军归了徐荣,现在一个是名正言顺的凉州大将,一个是洛阳的执金吾。
在潼关外,他也在洛阳官员的人群之中,看见了坐在马车之上的秦王。
年纪虽小,却言行有度,目光清正沉稳。
但是当时的贾诩还是没对他抱太大期望,毕竟刘宏也不是蠢皇帝,大汉不还是这个样子,又一个少年天子,只会加速大汉的不稳定。
太尉换了人,从黄琬换成盖勋,贾诩依然还是太尉府的属官,从洛阳到长安,对他而言,也就是在洛阳死的人太多了,导致现在长安同僚比较少,尤其是士族出身,身上领着荣誉官职的同僚。
直到今天朝会散去,皇帝意图革新儒学的消息传遍长安,贾诩猛然一惊,强制平静几十年的进取心又蠢蠢欲动起来。
恰逢杜畿送盖勋来太尉府,他给自己重整衣冠,站在了要走的杜畿面前。
“陛下心怀大汉天下,欲除积弊,当效光武‘柔道’。”
世家把持教育资源和全部选官渠道的事,刘宏也恼怒,并且拉着蔡邕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现在的新皇帝才刚上位,也直接针对这点下手。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那会儿关东经学世家如日中天,现在多亏了董卓,最难搞的袁家只剩袁术袁绍,还都在外面做地方官。
这两人都认为天下被搅乱了,得在地方发展兵马才有前途。
这想法也没错,但是在皇帝稳固住关中和关西的前提下,曾经高官遍朝的袁家,现在可是在长安朝中无人了。
没有最难搞的袁家,只有几个人活着的杨家又站在天子这边,剩下的人在朝中的势力又都被董卓大削,只剩原本自身的名望和老家的经济、人脉、文化教育资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