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协拿出那份诏书后,董卓是暴怒的,但暴怒之后,他很快冷静下来。
他来洛阳,是要做人上人的,而不是一开局就要被洛阳这些人踩下去。
他看着现在满朝官员都要去翻兰台副诏的急切模样,很想让士兵都把这些人围住,然后去兰台,一把火把兰台都烧了。
但他很清楚,这时候一旦他真的动手杀了谁,那在全天下,真假不论的诏书将会毫无疑问变成真的。
毕竟这是蔡邕和卢植都鉴定过的真本,还是刘辩和刘协,一个现任皇帝,一个董卓准备立的下任皇帝拿出来的。
天下人不信宦官,不信董卓,但会信这四个人。
所以董卓克制着要杀人的冲动,脑子飞快转动。
刘辩身为长子,也要过两年才能亲政,刘协这个背后没有外戚势力的今年九岁,刘皓十一岁。
左右也是一个毛头小子,并且他母亲早死,母族在江东吴郡有点势力,对关中鞭长莫及。
决不能丢掉“匡扶汉室”这杆大旗变成反贼的董卓也已经做了决断。
他目光从在场这些站起来的官员身上扫过,把他们一个个都记住,冷笑一声。
“那就请蔡尚书取钥匙,开兰台秘阁,以对先帝遗诏真假。”
事情过于重大,本该是蔡邕一人前去兰台,但今天,浩浩荡荡的百官也一起去了,就连刘辩和刘协也跟上前去,生怕出了什么意外。
直到蔡邕拿钥匙取出诏书,这封有封存时间记录的诏书一经打开,一样的字迹、内容和印鉴被百官核实,摇摇欲坠的东汉帝国新君终于确立。
董卓毫不犹豫:“派李儒为使者去长安恭迎新帝,护他回洛阳。皇子辩其位不正,废为弘农王。”
新皇帝的人选他不能指定,但是废帝的人选
卢植自然不会同意,“依祖制,迎立新君应由宗正来,辅以光禄大夫,李儒是何等身份,无权行此事。”
至于废刘辩为弘农王一事,他也并无意见。
杨彪也赞同:“应遣宗正刘虞回来主持新帝登基一事。”
董卓可不答应:“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况且国岂能无君?”
他要的,就是在刘虞回来之前,先把这小皇帝攥在手里,等刘虞从幽州那远地方回来,还不知要几时。
袁隗也出声道:“应当速迎新君,以安天下。”
现在洛阳被董卓手里的三千羌胡义从把持着,他又吞并了何进旧部,还有丁原的并州兵,手里的兵马已经控制了洛阳的核心区域。
纵然是其他人再怎么不想让董卓去迎接新帝,也无法阻拦住他。
朝会散去,不再是皇帝的刘辩和刘协一起,在董卓亲兵们的看管之下,被带回宫殿。
而随着百官出宫,秦王为新帝的消息也传遍整个洛阳,
董卓召来自己的部下,让吕布去看管北宫的两个刘家小儿。
既然迎立新君是奉先帝遗诏,正统地不能再正统,那董卓没有了杀害这两个小儿的必要。
不过他原定计划落空,现在整个人都很愤怒,刘辩两兄弟直接就被他关在一起,新帝来之前别想出来。
在看向李儒,李儒已经很妥帖地给董卓想出计划。
“何太后跋扈,害死陈留王之母,逼死董太后,扰乱宫闱,藏起先帝诏书,我等为汉室而来,迎接新君回洛阳。”
虽然他们一开始去洛阳,是受何进的调遣诛杀宦官,但无所谓,现在何进死了,他们也都才知道先帝生前最后选的继承人是秦王。
既然如此,那肯定就是何太后藏起诏书,我们董公那就是为了先帝,为了秦王而在洛阳与何家、宦官斗的大大忠臣啊!
“洛阳需留守兵马,我带上两千并州军,护送陛下回京。”
洛阳的守军他们不太信任,凉州旧部那是董卓保命和专权的底气,李儒绝对不可能带走。
但是长安那边的人知道消息,当地士族绝不会那么轻易放手秦王,说不得也会和秦王搭上关系,要跟着一起干点什么,李儒不得不带点兵过去。
“您为新帝铺好了长安的一切,当得相国职位,为陛下打理朝政。等新帝回京,再替他封赏吴家,封个吴侯,让他们在江东老实待着,便也够了。”
九岁的刘协算是足够冷静了,但什么事也干不了。刘辩都十四了,过两年就能亲政,没了何进,他也什么事都干不了。
母族远在江东的刘皓,也不过十一岁,他又能干成什么事?
“就是卢植这些人,您得提防着些。”
没有明说是顾命大臣,但遗诏上这些人,谁听了不觉得是先帝在托孤?
尤其是卢植,居然还被刘宏给了北宫的兵权,目的不言而喻。
董卓接受了李儒的建议,痛快地给他拨了兵马,让他这就出洛阳,去长安接新帝回来。
辞别同僚,回到家中,卢植在思考大汉今后需要如何发展。
几天之内,洛阳的局势都变化的太快了。他不想大汉倾覆,但大汉的未来,他都觉得渺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