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落星城,吴奎带领的团队还在这里驻扎。
现在,绿色的落星山和光秃秃的落星山都已经没有了,只有未知材料的透明半球形罩子罩在那里,透过它,在落星城附近的人还能看见里面流光溢彩的“大秦仙莲”。
针对大秦遗留物的研究,他们还在继续中,但因为三年前朝鲜那边,全国的力量都集中到了那里,人才都往国防军工集中,落星城这里就耽误了下来。
现在终于战争胜利,他们的国家彻底告别了过去被列强欺压的历史,连远离战场的落星城都在为这个消息一片欢欣鼓舞。
大家正在屋子里各自发表心中的感想,却见吴奎的学生匆匆跑进来,喘着气说“仙莲”那边出了大动静。
屋里的人瞬间安静,一个比一个快地跑出去,也没忘带上相机和纸笔。
现在正是七月,盛夏时节,外头“仙莲”上的罩子平时白天都会被太阳罩得金光闪闪,刺的人不敢直视。
而现在,他们肉眼看见那罩子被阳光晒的软化下来,能撑住那么厚煤炭和黄河泥沙的坚挺的圆弧,开始扭曲。
而后,软下来的罩子并没有掉落在地上,而是以缓慢的速度蒸发成白色的水汽,而后往上升腾,聚成云朵。
一刻钟后,没有雷声,没有乌云,依旧艳阳高照的天,却落下了雨。
疯狂记录资料的吴奎抬起头,怔怔看着天上的雨,脑子思绪万千。
这是因为知道我们胜利了,所以再跟着一起庆贺吗?
本地人世代跟着落星山一起生活,却在这短短几年,跟着一起看见了落星山背后的秘密。
他们也看见了那个阻隔他们进去的东西是如何软化,消失,又如何化作雨落下的。
正是天热少雨,庄稼最要紧的时候,看见这雨,落星附近生活的人无不激动。
驻扎在这里的军队也在跟着吴奎一起做记录,等雨停下后,就要围住这里,不能让外人进入,而吴奎则是带着团队进去勘探。
落星书记让他们放心去干活,自己会稳住群众,转头大喇叭全城播报,要组织人一起去清扫祭拜“山神章邯庙”。
没有了阻隔,进到里面的吴奎这次站在了那块大秦石碑的边上,带着队员们一起拍照记录,然后再靠近“仙莲”,进行采集工作。
走到“仙莲”底下,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高,有多大。
老规矩,先测量各种数据尺寸,绘图,然后在各个明显不同材质的区域开采化验。
采样工作进行了一星期,事后结果整理上报,基本与他们猜测的一致。
这个大秦“仙莲”,就是蕴含多种金属单质的巨大“露天矿”。
写上“露天矿”这三个字的时候,团队里的不少学生都有争议,实在是因为它太不像个矿了。
总之,是个有很多金属元素,但是中间“金色花蕊”部分的材料不是金,也不是目前任何已知的金属。
一个学生问到:“那这秦朝流传下来的矿,咱是开采,还是保护?”
队伍立刻分化成两派。
多数派都认为,矿就应该用,苏联那边因为我们胜利了,各种工业支援都来了,正是我们缺资源的时候,这么大一矿不用它,留着干看,这不纯吃苦吗?
几个少数派觉得,这可是文物中的文物,在想想它是怎么被保存下来的,为了河南和国家,这玩意要不还是不要动了吧。
这个观点一说出来,就遭受到了怒喷,不是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而是一点都不实事求是。
要它真是什么龙脉之类的东西,哪里来的那么多古代王朝的盛衰兴亡?
最后上面也最终决定:用!
全国人民的发展的等不得,是什么珍贵历史遗留文物,那也要在生存问题面前靠边站。
储量这样大的纯天然单质矿,挖下来就能用的好东西,放着做文物那是对全国人的不尊重。
当然,几百米直径的大厂好盖,但是几百米高的建筑一点都不好盖,由于马上要来很多苏联专家,我们后面搞飞行试验和安排这些专家去南边,都会避开落星城这边的路线,以免他们好奇落星的大矿也想研究。
就这样,吴奎这边的研究团又爆改工程队,开始试着拆分运输这些天然金属,落星城边上也就近开始建设厂房,全国上下很快投入到新一轮的建设生产当中。
在忙着发展农业、工业、医疗,扫除各种旧社会遗毒的过程中,考古学算是文科里又一大兴起流派了。
他们的考古研究和历史研究,在王家庄初步开始,一个王家庄的大秦藏兵洞,所找到的真实可用宝藏和古代知识就已经够他们消化良久。
那些被农学家们视作珍宝的古代种子,更是宝贝中的宝贝。
在驯化植物不知道多少年的现在,能找到珍贵的,两千年前的种子,对农学研究的作用是重大的。
吴奎带着人来落星城一挖掘,所有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更是手不停歇地翻阅资料来进行支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