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创伤康复中心。
窦小英紧紧抱着女儿小芳,像抱着一个随时会破碎的瓷娃娃。
小芳瘦小的身体蜷缩在母亲怀里,宽大的病号服下,曾经高高隆起的腹部已经平坦。
她的眼神依旧有些空洞,望着窗外摇曳的树影,仿佛灵魂的一部分还滞留在那个黑暗的柴房。
“芳啊”
窦小英的声音带着极力压抑的哽咽,粗糙的手掌一遍遍轻抚着女儿单薄的脊背,像是要将那份深入骨髓的痛楚揉散。
“过去了,都过去了,已经送走了,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她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平稳,更充满希望:
“你看外面阳光多好,等你再好一点,妈带你回家,我们离开高阳村,去一个没人认识我们的地方,妈给你买新衣服,买好多书,送你去最好的学校,我们重新开始,好不好?”
窦小英描绘着未来的图景,试图用新衣服、新学校、重新开始这些字眼,驱散女儿心头的阴霾。
她不敢提那些畜生,不敢提那噩梦般的经历,只能一遍遍强调过去了、送走了、新生活。
小芳在母亲怀里微微动了一下,她缓缓抬起头,空洞的眼神里似乎有了一丝微弱的光亮
“妈妈,那个戴白面具的叔叔,他把坏人都砍死了吗?”
窦小英心中一痛,柔声道:“嗯,不会再有人伤害你了。”
小芳将头埋进母亲怀里,身体微微颤抖着,无声地哭泣,浸湿了窦小英的胸口。
小芳的泪水里,有恐惧,有委屈,有迷茫,或许也有一丝迟来的解脱?
这一场由自首潮引发的关于根基和教育理念的深层风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澜夏的庙堂与江湖。
人们开始深入反思社会文化中对“性”的污名化和讳莫如深,批判教育系统和家长们在教育中严重失职。
绝大多数网民强烈呼吁上调性同意年龄至甚至十六,并取消自愿在未成年人侵害案中的模糊空间,要求纳入义务教育核心课程。
也有部分保守声音担忧尺度难把握,可能引发恐慌,但很快被汹涌的主流民意淹没。
那两万自首的蛆虫,五万多份血泪控诉的案卷,无数个小芳空洞的眼神汇成一股无法忽视、无法回避的滔天洪流。
恐惧,成为了最强大的催化剂;血泪,化作了最沉重的砝码。
历史,在这一刻被改写。
名为未成年保护法的紧急修正草案在一周以后在议会官网公布。
修正案的核心,像是烙印般刻入人心:
“两小无猜”的例外,被严格限定在青涩懵懂的少年之间,没有胁迫,没有巨大的年龄鸿沟,原则上不超过四岁。
这不再是模糊的灰色地带,而是为纯真划下的清晰界限。
十六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血色红线:与十六以下,无论是否自愿,无论是否同意,无论是否给付财物,一律视为强歼罪。
这条款带着凛冽的寒光,斩断了所有试图用“自愿”作为遮羞布的侥幸。
未成年人保护日被郑重设立,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伴随着专项宣传行动和划拨的专项资金,成为一年一度唤醒社会良知、普及保护知识的庄严仪式。
适龄性教育课程被强制纳入所有中小学的核心课程体系。成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保命课,纳入学校及地方教育核心考核指标。
修正案生效后一个月,西南某县第一中学,初一(3)班。
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在整洁的课桌上。
教室里没有了往日的嬉闹和羞涩的回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认真而略带好奇的氛围。
讲台上,年轻的生物老师面带温和而坚定的微笑。
黑板上,投影仪播放着精心制作的课件:
“认识我们的身体·保护独一无二的你”
李老师的声音清晰而平静,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非常重要的一课。关于我们的身体,关于它的**和边界,关于如何尊重他人,以及如何勇敢地说‘不’!”
没有哄笑,没有窃窃私语。孩子们认真地听着。
课件内容科学,直观,不回避敏感词汇,但用词严谨态度庄重。
课堂上,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如果有人用帮我补习、给我买手机当借口想摸我怎么办?”
李老师认真回答:
“这是典型的诱惑,孩子们,我们一定要立刻拒绝,要告诉家长和老师,记住,任何让你感到不舒服的触碰,你都有权利说不!”
下课铃声响起。
孩子们没有像往常一样蜂拥而出,而是若有所思地整理着笔记。
几个女生围在一起小声讨论着课件内容,眼神里少了懵懂,多了几分清晰和坚定。
一个曾经在班上总是低着头、沉默寡言的男生,此刻也抬起了头,眼神中似乎多了一丝光亮。
走廊里,校长看着教室里的一幕,对旁边的教导主任低声说:“纳入考核压力很大,但值得。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