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43章 槐下藏旧忆:真叶连家味,假展失乡魂

货车驶进银杏村时,车轮碾过田埂的细沙,溅起几点带着槐叶香的泥星——岳川坐在副驾,看着窗外掠过的老槐树,树干上挂着村民编的草编蚂蚱,有的翅膀歪着,有的触须断了,却比任何精致的装饰都鲜活。

“前面就是梧桐叶饭馆了,”开车的村民老杨指着前方,“阿明叔早就站在门口等了,还把当年念儿送的枫叶装在玻璃罐里,摆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

夏晚晴抱着吉他,从后座探出头,看到饭馆门口的木牌——牌上“梧桐叶饭馆”五个字是手写的,边缘用槐叶拼了个小圈,木牌下方挂着串风干的银杏叶,风一吹就轻轻晃。

“这木牌比星娱的喷绘招牌有味道多了,”她笑着说,“每个细节都藏着故事,不是摆出来的样子。”

车刚停稳,陈阿明就迎了上来——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攥着个铁皮盒,里面装的正是当年陈念送的枫叶,叶边虽然发脆,但叶脉还清晰可见。

“这叶我带在身上二十年,”他把铁皮盒递给岳川,指尖划过盒盖的锈痕,“在南方打工时,想女儿了就拿出来看,现在终于能亲手把它还给她,还能看到她写的信。”

岳川接过铁皮盒,打开时闻到一股淡淡的樟木味——是陈阿明怕枫叶发霉,特意放了樟木片。

他的目光扫过饭馆内部:墙面是黄泥糊的,上面贴着村民的旧照片,有1990年的槐树下合影,有2005年的收割场景;

柜台后的旧货架,摆着当年的搪瓷缸(印着“劳动光荣”)、老算盘(珠子缺了两颗),还有陈阿明的打工日记,封面上画着片小小的枫叶;

靠窗的桌子,桌腿用麻绳缠着,是陈阿明自己修的,他说“这样结实,能坐几十年”。

“咱们在饭馆里搞个‘槐叶家忆角’吧,”岳川突然指着墙面的空白处,“让村民把家里的老物件、有故事的树叶带来,贴在墙上或摆在货架上,再写段话,比如‘这是我结婚时的槐叶枕’‘这是儿子去外地上学时捡的银杏叶’,让饭馆不仅能吃饭,还能藏着村里的记忆。”

这话看似是观察饭馆老物件与枫叶时的灵感,实则是复刻前世地球“乡村故事馆”的文娱模式,将“餐饮空间”升级为“记忆载体”,既贴合“城野叶痕”的巡展主线,又能自然伪装成“结合乡村场景的原创设计”。

陈阿明立刻找来梯子,让儿子小陈帮忙把墙面清理干净,还从库房里抱出几摞糙纸——是村里小卖部剩下的包装纸,边缘带着轻微的毛絮,有的还印着“银杏村供销社”的淡墨字样:“这些纸刚好给村民写故事,比光滑的纸接地气。”

凌薇接过糙纸,没做任何裁剪,直接按原样分发给围过来的村民,还找陈阿明要了瓶墨汁,倒在粗瓷碗里:“星娱要是搞这个,肯定会用覆膜纸,印上明星头像,再雇人写‘假故事’,”她边摆墨汁边说,“可这糙纸的毛絮、老墨的洇痕,写出来的才是真家事,假的再精致,也暖不了人心。”

她还在墙面钉了几根旧麻绳,用来挂村民带来的树叶和小物件,麻绳是陈阿明修拖拉机时剩下的,上面还沾着点机油,却比新麻绳更有岁月感。

林野的相机对准陈阿明母亲——老人坐在槐树下,手里拿着片槐叶,正给围过来的孩子讲1980年的事:“当年你阿明叔才五岁,在槐树下捡了片叶,非要夹在课本里,说‘这是槐树送我的礼物’。”

镜头扫过老人的手(布满老茧,却很稳),拍她把槐叶轻轻放在糙纸上,再切到陈阿明的打工日记,日记里画的枫叶与老人手里的槐叶,在画面里形成呼应。

“要拍村民贴物件的细节,”林野对着镜头调试焦距,“比如张婶把结婚时的槐叶枕摆在货架上,说‘这枕陪我睡了三十年,枕芯的槐叶还香’;小王把去城里上大学时捡的银杏叶贴在墙上,写‘想让槐树知道,我没忘了村里的秋天’。”

陆哲把录音笔放在槐树下,老人对着笔讲起陈阿明小时候的事:“他总在槐树下玩,捡了叶就往兜里塞,有时还把叶夹在我的针线筐里,说‘娘,这叶能当书签’。”

声音里带着乡音的温润,陆哲没做任何修饰,直接把这段录音刻进小芯片,贴在老人放的槐叶旁:“客人路过时摸芯片就能听,星娱的‘乡村展’只会放合成的‘鸟鸣声’,哪有这些带着家味的真回忆。”

他还在饭馆的角落装了小喇叭,循环播放村民的故事录音,混着槐树叶的沙沙声、灶房的柴火声,像在给“家忆角”配了段“乡村背景音”。

夏晚晴坐在槐树下的石凳上,抱着吉他改编巡展曲,把槐叶、银杏叶、打工日记编进歌词:“老槐树,叶儿摇,打工日记记今朝;家忆角,物件绕,村里的暖,忘不掉。”

调子比之前更柔,混着孩子的笑声、村民的交谈声,刚唱两句,就有更多村民带着物件赶来——李大爷带了个旧竹篮(是当年给儿子送粮食的,篮底还留着槐叶的痕迹);

王嫂带了件孩子的旧棉袄(棉袄口袋里藏着片干硬的银杏叶,是孩子三岁时捡的),还有个刚放学的孩子,带了张自己画的槐树,说“要贴在墙上,让槐树看到自己的样子”。

周曼在“家忆角”旁登记村民的物件,每个物件都贴一张糙纸标签,注明“物件名称”和“故事”:“李大爷,旧竹篮,1995年给儿子送粮食,篮底有槐叶痕”“王嫂,旧棉袄,2018年孩子穿的,口袋藏银杏叶”。

登记本用的是村里的旧账本,周曼的字迹落在1987年的粮食记录旁,像新的家忆在旧时光里生长。

“刚收到消息,星娱在村头的空地上搞了‘银杏村叶痕展’,”她抬头对岳川说,“用的是塑料槐叶、假竹篮,连墙上的‘故事’都是打印的,还雇了几个外人假装村民,举着塑料叶拍照,特别假。”

林野拿着相机去村头拍素材——镜头里,星娱的展棚亮着刺眼的白光,塑料槐叶挂在铁架上,风一吹就发出“哗啦”的塑料声;

假竹篮里摆的是印着银杏叶的卡片,没有一点岁月感;工作人员穿着印着明星头像的马甲,对着路过的村民喊:“扫码关注,免费领‘明星同款银杏叶’!”

没几个村民停下,李大爷路过时瞥了眼假竹篮,冷笑一声:“这哪是竹篮?当年我送粮食的篮,篮底的槐叶痕能摸出来,他们这塑料篮,连个痕都没有!”

有个孩子想摸塑料槐叶,被工作人员拦住:“别碰坏了,这是展示用的!”孩子撇撇嘴,拉着李大爷就往饭馆走:“爷爷,咱们去看真槐叶,听真故事。”

饭馆里,“槐叶家忆角”已经热闹起来——张婶把槐叶枕摆在货架最上层,对着围过来的人说:“这枕芯的槐叶是我和阿明婶一起捡的,晒了七天,香得很,当年我女儿出嫁,我也给她缝了个一样的。”

小王在银杏叶旁写故事时,眼泪滴在糙纸上,洇出个小圈:“当年去城里上学,娘在我包里塞了片银杏叶,说‘想家了就看看’,现在娘不在了,这片叶就是她给我的念想。”

陈阿明在一旁给大家倒茶水,用的是当年的搪瓷缸,缸沿有个小缺口,他说“这缸是我爹传下来的,用了四十年,喝着茶都有槐叶香”。

凌薇帮一个孩子把画的槐树贴在墙上——孩子的画歪歪扭扭,树干是用棕色蜡笔涂的,树叶是绿色的,还在树下画了个小人,说“这是我,在槐树下捡叶”。

凌薇用透明糙纸把画粘好,笑着说:“这样画就不会掉了,以后你来饭馆,就能看到自己画的槐树了。”孩子点点头,蹦蹦跳跳地去槐树下捡叶,想再贴一片真的槐叶在画旁边。

陆哲的“乡村背景音”又添了新内容——有张婶讲槐叶枕的故事,有小王说银杏叶的回忆,还有孩子捡叶时的笑声,甚至还有灶房柴火的“噼啪”声。

“把这些声音混得更柔点,”他对着耳机说,“让客人吃饭时像坐在家里一样,能听到村里的声音,星娱的假展只会放循环的‘乡村音乐’,哪有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真声。”

夏晚晴的弹唱吸引了更多人——村外的游客顺着歌声走进来,有的在“家忆角”看村民的故事,有的坐在槐树下听老人讲往事,还有的跟着夏晚晴一起哼歌,连灶房里的陈阿明都跟着调子轻轻晃,炒出来的菜都带着股子欢快的味。

有个从城里来的游客,看到“家忆角”的旧棉袄,红了眼:“我妈也给我缝过这样的棉袄,口袋里也藏着叶,现在看到这个,突然想回家了。”

傍晚收拾“家忆角”时,陈阿明的女儿陈念从学校回来了——她穿着朴素的校服,手里拿着本教案,教案里夹着片新鲜的槐叶。

看到父亲手里的信,她眼圈一红,接过信时,指尖碰到了铁皮盒里的旧枫叶:“当年我以为这叶丢了,没想到爸爸一直带在身上。”

她把新鲜的槐叶放进铁皮盒,说“以后这盒里有旧枫叶,有新槐叶,都是咱们家的回忆”。

岳川看着这一幕,心里想着:“槐叶家忆角”可以在村里长期办下去,不仅是巡展的一站,还能成为村民藏记忆、游客找乡愁的地方。

周曼这时接到了邻村村长的电话,对方说“看到银杏村的‘家忆角’,也想搞个类似的展,让村民把树叶和故事藏起来,让更多人知道村里的暖”。

夏晚晴抱着吉他,在槐树下弹起改编后的巡展曲尾音,歌声混着槐叶的香、饭菜的味,飘向邻村的方向——陈念拿着铁皮盒,对岳川说:“明天我带学生来‘家忆角’,让他们也把自己的树叶和故事贴在这里,让村里的记忆越来越多。”

岳川点点头,看着陈念走进饭馆,心里想着:巡展还会继续,下一站或许就是邻村,那里也有老槐树,也有藏着故事的树叶,也有等着被唤醒的家忆。他抬头看向夜空,槐树叶在月光下轻轻晃,像在为这段未完的巡展旅程,摇着温柔的节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