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25章 画语跨城野:真意连殊境,虚仿失本真

凌薇把两大箱交换画摊在绘本馆的长桌上时,晨光刚透过玻璃落在纸页上——城市孩子的画里满是高楼、地铁和亮着灯的玩具店,有张画着地铁的纸,角落用彩笔写着“这是我每天坐的车,能载好多人”,字迹歪歪扭扭,还涂错了车窗的颜色;

村里孩子的画则浸着田埂的土味,有张画着木板车的糙纸,车斗里画满了玉米,旁边用铅笔写着“拉这个能去送画,比地铁慢,但能闻见泥香”,纸边沾着点细沙,是从田埂上带来的。

“星娱要是排这些画,肯定会用电脑修齐字迹,改对颜色,”她边分类边说,“可这涂错的车窗、沾沙的纸边,才是孩子眼里的真,修了就没那股子纯粹的劲儿了。”

岳川拿起那张地铁画,指尖蹭过涂错的蓝色车窗:“把城野的画一页对一页排,左边是地铁,右边是木板车;左边是玩具店,右边是玉米地,让读者一眼看到不一样的景,却能摸到一样的心意。”

这话是他借鉴前世地球“跨地域儿童交换绘本”的设计逻辑——用原始画作展现文化差异,以情感共鸣打破地域隔阂,只是换了“城野思念”的主题,伪装成“翻画时的自然想法”。

林野的相机对着长桌拍个不停——镜头扫过一张城市孩子画的汉堡,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想尝尝村里的玉米粥,妈妈说粥是暖的”;

拍一张村里孩子画的老黄牛,牛角上挂着张手绘戏票,写着“这牛能拉车,带你去看夜戏”;还拍孩子们凑在桌前看画的样子:城市来的小女孩指着木板车问“这能坐几个人”,村里来的小男孩立刻用铅笔在画旁补了个小人,说“能坐三个,还能装画”。画面里的疑问和解答,比任何编排好的文案都鲜活。

陆哲蹲在桌旁,把孩子们的对话录进录音笔——城市孩子的声音带着雀跃:“我画的地铁能开很快,下次带你们坐!”

村里孩子的声音透着憨厚:“我教你们拉木板车,能去田埂上摘玉米!”他把这些对话混进之前的蛙鸣、地铁报站声里,做成“画语音频”:“翻到地铁画时,就放地铁报站和城市孩子的话;

翻到木板车画时,就放牛叫和村里孩子的话,星娱的音频只会放统一的童声合唱,哪有这种一对一的心意。”

夏晚晴坐在长桌旁,抱着吉他改编《远信谣》——把画里的细节编进歌词:“地铁快,木板慢,画里的话都温暖;汉堡香,玉米甜,思念飘在纸中间。”

调子比之前更轻快,混着孩子们看画时的笑声,刚唱两句,就有个城市家长走过来,指着那张玉米粥画红了眼:“我家娃总说食堂的饭不好吃,没想到他会想尝尝玉米粥,我明天就煮给他。”

周曼这时在对接物流,把整理好的交换画分成两批:一批寄回邻村,让村里孩子收到城市孩子的回应;一批留在绘本馆,作为“城野交换绘本”的初稿素材。

“星娱刚发了‘定制版城野交换绘本’的通稿,”她挂了电话,把手机递给岳川,“说能让家长花钱‘定制’孩子的画,其实全是电脑画的模板,连地铁的窗户都一模一样。”

众人凑过去看——星娱的通稿里,“孩子的画”全是精致的卡通风格,地铁线条笔直,玉米颗粒均匀,连“手写”的字都是电脑字体;通稿还写着“专属定制,彰显品质”,配图里的家长举着绘本,脸上的笑透着刻意。

“连孩子的字都敢造假,”村里来的周大爷皱着眉,“咱们的字歪歪扭扭,却是孩子一笔一划写的,他们这是把心意当商品卖。”

果然,网友很快扒出破绽:“星娱的‘定制画’里,好几个孩子的画连地铁的门数都一样,明显是模板”“有家长晒出付款记录,花了三百块,拿到的画却和别人的撞款了”。

对比之下,川晴团队在社交平台发的“真交换画”视频——孩子们涂错的颜色、沾沙的纸边、稚嫩的对话,迅速冲上热搜,评论区全是“这才是交换的意义”“星娱的钱买不来孩子的真心”。

邻村的回信很快寄到了——村里孩子在城市孩子的画旁,用糙纸补了“回应画”:给地铁画补了头牛,写着“牛能拉地铁吗?”;给汉堡画补了碗玉米粥,写着“这个粥比汉堡暖,下次煮给你”;

还有个孩子在玩具店画旁,补了个草编小蚂蚱,写着“这个不用电池,能跳”。凌薇把这些“回应画”贴在原画上,用细麻绳连起来,像一场跨越城野的对话。

陆哲把村里孩子的回应声,和之前城市孩子的声音混在一起——“牛能拉地铁吗?”的疑问,配着城市孩子“地铁太重啦,牛拉不动”的笑声;“粥比汉堡暖”的分享,混着城市孩子“我想尝尝”的期待。

“这要做成‘对话音频’,读者扫二维码,能听到两边孩子的互动,”他戴着耳机调试,“星娱的交换绘本只会印文字,哪有这种‘能听见的心意’。”

夏晚晴的改编也有了新进展——她把“回应画”的细节编进副歌:“补头牛,问地铁,纸边的沙记真切;画碗粥,说温暖,城野的话没界限。”

她坐在绘本馆的细沙区弹唱,旁边围着一群孩子,有城市的也有村里的,跟着调子轻轻晃,手里拿着自己画的小卡片,互相交换。

周曼接到了三个城市绘本馆的合作请求——都想搞“城野交换画”活动,要团队提供展陈方案和交换流程。

“他们说不想搞星娱那套假的,”周曼对着团队说,“想跟咱们一样,让孩子自己画,自己写,保留最原始的心意。”

岳川看着长桌上越堆越高的交换画——有张城市孩子画的生日蛋糕,旁边写着“我生日想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过”;有张村里孩子画的草棚夜戏,写着“等你来,我教你敲锣”。

林野的相机对准这些画,拍孩子们互相讲解自己画的样子:城市孩子指着蛋糕上的蜡烛,说“这个点着会亮”;村里孩子指着草棚,说“这里的粥能暖到心里”。

凌薇把新收到的交换画分类,准备做“城野交换绘本”第二辑,每本都夹着一片城市的梧桐叶或村里的槐树叶,“让读者摸到不同的叶子,就像摸到不同的乡野和城市”。

陆哲则开始录新的音频,把三个新合作城市孩子的声音也加进去,“让更多地方的心意,能通过声音连起来”。

傍晚时,物流车来拉第一批“城野交换绘本”,箱子上贴着孩子们手写的标签:“送给xx城市的小朋友”“里面有田埂的沙和草棚的暖”。

周大爷帮着搬箱子,笑着说:“这些画比我送的玉米还金贵,能让城里的娃知道,村里也有好玩的、好吃的。”

岳川站在绘本馆门口,看着物流车驶远,车斗里的箱子随着颠簸轻轻晃,像装着一整车跨越城野的心意。

他回头时,看到凌薇正在整理新收到的交换画,林野在拍孩子们画的新卡片,夏晚晴在弹唱新编的调子,周曼在跟新合作的绘本馆通电话——每个人都在忙着把这份“真”,传得更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