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11章 校园传戏韵:真趣融童声,虚演显匠气

滨江小学的操场刚刚布置好迷你粮囤展架,凌薇就迫不及待地将王桂兰的真戏票拿了出来。这张戏票可不是普通的戏票,它承载着一段特殊的故事。

凌薇小心翼翼地将戏票用透明相框固定在最显眼的位置,仿佛这是一件稀世珍宝。

她没有选择华丽的金属边相框,而是特意挑选了一个竹编的相框,这样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竹编的相框与粮囤的木质纹路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自然、质朴的氛围。

更值得一提的是,凌薇还特意将戏票右上角的缺角对着阳光摆放,使得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边缘被攥过的软痕。这个小小的细节,让这张戏票更具故事性和真实感。

凌薇一边仔细地调整着相框的角度,一边自言自语道:“星娱要是来布置,肯定会用塑料戏票堆成一座小山,那样虽然看起来很壮观,但却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她的目光落在那张真戏票上,继续说道:“咱们就摆这一张真的,让学生们知道,一张有故事的票,比一百张假票都要珍贵得多。”

岳川站在旁边,看着陆哲调试“锣声小课堂”的设备——小音响接在旧录音机上,播放着张武生标注的“轻顿锣声”,旁边摆着个迷你锣(按老锣1:3复刻的,边缘也做了小缺口),学生可以亲手敲。

“等下让张师傅先演示,”他对着团队说,“教学生敲锣时要‘手腕用力,不是胳膊甩’,再把‘补锅谣’的节奏融进去,比单纯讲理论好懂。”

这话是借鉴前世地球“非遗进校园”的互动教学逻辑——把复杂技艺拆成儿童能掌握的小动作,只是换了“槐巷锣声”的载体,伪装成“现场适配的创意”。

林野的相机没急着拍展架,先扫过围过来的学生——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着脚盯着老锣的缺口,手指在空气中模仿敲锣的动作;还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捧着《槐巷声记》续集,正翻到“戏台终场”的插页。

“这些瞬间比摆拍的合影动人,”他对着镜头轻声说,“星娱的校园活动只会让学生站成一排跟明星合影,哪会捕捉这种‘好奇的小细节’。”

张武生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攥着简化版戏文脚本,正跟夏晚晴对词——把“校园学子志气高”的念白改成了童声能驾驭的调子,尾音轻轻上扬,像槐巷的风拂过树梢。

“等下教学生时,要蹲下来跟他们平视,”他对着夏晚晴说,“当年我教徒弟,也是这么手把手教,不是站在台上喊。”

可活动刚开始,就有学生跑过来小声说:“隔壁阳光小学在搞‘明星戏曲秀’,有星娱的艺人来,穿的戏服亮闪闪的,还能签名。”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学生的家长在人群里议论:“要不要去看看?毕竟是明星。”

周曼立刻掏出手机,刷到星娱的校园活动通稿——照片里,艺人穿着镶亮片的戏服,站在临时搭的塑料戏台上,对着学生比“耶”的手势;

所谓的“戏曲教学”,就是让学生拿着印着明星头像的塑料锣,跟着录音对口型;签名时,艺人头都不抬,机械地在照片上划拉。

“不用理他们,”她把手机递给岳川,“咱们的活动靠‘真’留住学生,不是靠明星。”

果然,没过十分钟,跑去看热闹的学生就回来了——羊角辫女孩撅着嘴说:“那个明星的戏服扎手,塑料锣敲起来‘哐哐’响,一点都不好听,还是咱们的迷你锣有味道。”

戴眼镜的男生补充道:“他们的老师不让摸戏服,说‘弄坏了要赔’,咱们这里能敲锣、看真戏票,比那边好玩多了。”

活动正式开始时,操场已经围满了学生。张武生蹲在迷你锣旁,教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敲“轻顿锣声”——握着他的手腕,先轻抬再慢落,“哐”的一声,尾音带着余韵,男孩眼睛立刻亮了:“张爷爷,这声音像我爷爷煮红薯的锅烧开了!”

全场都笑了,林野的相机赶紧抓拍这一幕,镜头里,一老一小的手握着锣槌,迷你锣的缺口在阳光下泛着光。

夏晚晴抱着吉他,坐在粮囤展架旁,教学生唱改编后的《校园戏文谣》——“铃响进课堂,书声比锣亮;课间甩水袖,笑满操场旁”,调子轻快,学生跟着哼了两遍就会了。

有个女生站起来,指着戏票的缺角问:“王奶奶的票为什么缺了个角呀?”

王桂兰正好来帮忙,蹲下来跟她讲“挤进场被剪刀剪偏”的故事,女生听完,从书包里掏出彩纸,剪了张迷你戏票,特意剪了个歪歪扭扭的缺角:“我也要做张有故事的票!”

凌薇趁机把提前准备的彩纸、剪刀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做“自己的校园戏票”——有的画上学霸在看书,有的画上操场的滑梯,还有的模仿老戏票的样式,写上“一年级(3)班终场戏”。

“这些手绘票要贴在展架上,”她对着学生说,“以后其他学校的小朋友来,就能看到你们的故事啦。”

陆哲的“锣声小课堂”也热闹起来——他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敲“上课铃锣声”(轻快),一组敲“下课铃锣声”(沉厚),两组配合着奏出“校园时光曲”,声音混着学生的笑声,飘出操场,连隔壁阳光小学的学生都探着头往这边看。

张武生讲当年的戏台趣事时,学生们听得眼睛都不眨——说自己当年忘词,台下戏迷悄悄提醒“赵子龙该翻跟头了”;

说老周师傅敲锣太用力,把锣槌敲断过;这些没脚本的家常话,比星娱艺人背的“励志语录”更抓心。

有个男生举手问:“张爷爷,你现在还能翻吗?”张武生笑着站起来,做了个简单的亮相动作,虽然背有点驼,却依旧有当年武生的精气神,学生们立刻鼓掌。

可隔壁星娱的活动已经冷了下来——艺人签完名就匆匆离开,塑料戏台旁只剩几个举着明星海报的工作人员,学生们都跑到滨江小学的操场,趴在迷你粮囤旁看手绘戏票,敲迷你锣。

有个阳光小学的老师过来观摩,看完后对周曼说:“你们这才是真的‘传文化’,我们那边就是‘走流程’,学生看完就忘。”

傍晚活动收尾时,学生们把自己做的手绘戏票贴满了竹编展架,五颜六色的,像开了片小花园。

张武生拿起一张画着迷你锣的票,上面写着“送给张爷爷,谢谢你教我敲锣”,笑得眼睛都眯了:“这票我要收起来,比当年的戏票还珍贵。”

林野的相机里存满了素材——学生敲锣的笑脸、手绘戏票的细节、张武生教戏的侧影、夏晚晴弹唱时的温柔,他对着岳川说:“剪个‘校园戏韵’短片,明天发出去,肯定能吸引更多学校来合作。”

周曼这时接到教育局的电话,语气很兴奋:“你们的校园活动被评为‘优秀文化实践案例’,下周要在全市小学推广;还有几个学校已经报名,想请你们带着老锣、真戏票去布置‘校园戏台角’。”

岳川挂了电话,看着操场上的热闹场景——学生们还在围着迷你锣打闹,凌薇在整理手绘戏票,陆哲在收音响,夏晚晴蹲在地上,帮一个学生修改戏票上的缺角。

“泡面”猫不知什么时候从书包里钻出来,蹲在迷你粮囤旁,盯着一张画着小鱼干的手绘戏票,尾巴轻轻扫着粮囤的木质纹路。

凌薇捡起那张画着小鱼干的票,笑着说:“这张肯定是给‘泡面’的,下次去其他学校,给它也留个‘专属戏票位’。”

张武生走过来,手里攥着学生送的手绘票,对岳川说:“我琢磨着,把当年的戏台动作再简化些,编一套‘校园戏操’,让学生做操时也能感受戏韵。”

周曼掏出笔记本,快速记录:“明天咱们先把‘校园戏操’的动作草图定下来,凌薇负责画分解图,陆哲配锣声背景音乐,林野拍教学视频,夏晚晴跟着张师傅学动作,我对接下一个学校的活动时间。”

夕阳透过教学楼的窗户,落在贴满手绘戏票的展架上,每张票都带着学生的笔迹和歪歪扭扭的缺角,像一片藏着童声的小戏台。

岳川拿起一张写着“二年级终场”的票,指尖蹭过上面的蜡笔痕迹,突然想起当年槐巷戏台的最后一场戏——台下的掌声,和此刻学生的笑声,隔着岁月,却同样暖得烫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