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66章 茶馆搭戏台:真事编新剧,虚场遇冷场

槐巷老茶馆的午后,评书先生刚收了场,岳川就踩着竹梯,在戏台两侧挂起旧照片——左边是晓棠阿姨1996年的高中照,右边是阿明当年埋日记的槐树下老照片。

“咱们搞个‘槐巷小剧场’,就演晓棠和阿明的故事,”他回头对团队说,“不搞大舞台,就用茶馆的戏台,观众坐竹椅,嗑瓜子喝茶看剧,像老辈人看皮影戏一样,有烟火气。”

这正是他借鉴地球小剧场话剧《恋爱的犀牛》《茶馆》的核心逻辑:小而精,重“共情”轻“排场”,用真实故事、真实场景、真实道具,让观众觉得“这不是演的,是真的发生在槐巷的事”。

剧本他已经写好(照搬地球某部“市井爱情”小剧场剧本,只把背景换成槐巷,人物换成晓棠和阿明),里面有馄饨摊的对话、竹编铺的场景,甚至连阿明埋日记时说的“等树枝长高”都原封不动写进去。

夏晚晴拿着剧本,坐在戏台旁的竹椅上试读台词——演晓棠发现日记时,她特意模仿晓棠阿姨说话的语气,软中带点倔强:“这字我认得,是他的笔锋,当年他总把‘晓’字的日字旁写得圆一点。”

为了更贴角色,她还穿回之前那套磨毛袖口的旧校服,领口别着晓棠阿姨送的小竹星(王爷爷编的,和当年阿明送的一样)。

周曼立刻联系老茶馆的张老板,敲定场地细节:“戏台不用改,保留原来的木栏杆,观众席就用茶馆的竹椅,每桌摆一壶碧潭飘雪(槐巷老茶客常喝的)、一碟瓜子,再放份‘剧情手册’,写清楚晓棠和阿明的真实故事,让观众先懂背景再看剧。”

她刚挂电话,就收到星娱的“挑衅消息”——星娱要在滨江大剧院办“豪华爱情舞台剧”,请了 broadway 舞美团队,还放话“小剧场没档次,只有大制作才配叫艺术”。

“他们懂什么叫小剧场?”

林野扛着相机,正拍戏台的细节——木栏杆上有茶客刻的“看戏”二字,戏台角落摆着张老板用了二十年的铜茶壶,这些都是最贴槐巷的“天然道具”。

“咱们把这些细节拍进宣传花絮,”他对着镜头调整角度,“比如夏晚晴坐在竹椅上背台词,身后有茶客下棋,远处传来李叔的馄饨摊吆喝声,比星娱的绿幕舞美真实一百倍。”

凌薇蹲在戏台旁,用粉笔在地板上画走位线:“夏晚晴演‘发现日记’那场戏,要从戏台左侧走到右侧,正好经过挂着老照片的地方,手要轻轻碰一下照片,像在跟当年的自己打招呼。”

她边画边补充,“道具就用之前的旧物——晓棠的日记(复刻版)、阿明的钢笔(吴师傅打的)、还有那半块糖纸,不用加任何装饰,越旧越有感觉。”

陆哲则抱着吉他,在茶馆角落试编配乐——把之前录的槐树叶声、馄饨摊“咕嘟”声混进吉他旋律里,还加了段口琴(模仿阿明当年吹的《茉莉花》调子)。

“晓棠和阿明在馄饨摊见面那场戏,就用这段配乐,”他对着耳机调整音量,“口琴软,像藏在心里的话,再混点馄饨汤的‘滋滋’声,更有画面感。”

可当天晚上,星娱就搞出了新动作——在社交平台发了“豪华舞台剧”的舞美效果图:金色的大幕、水晶吊灯、仿槐巷的“假戏台”(用塑料做的槐树叶,涂得发亮),还配文“斥资千万打造沉浸式舞台,让观众感受顶级爱情美学”。

更气人的是,星娱买了“滨江最佳舞台剧”的热搜,还伪造了“戏剧评论家推荐”,说“川晴的小剧场是小打小闹,登不上台面”。

“塑料槐树叶连风都吹不动,还敢说沉浸式?”晓棠阿姨看到效果图,忍不住笑了,“当年我和阿明在槐树下见面,树叶会落在他肩膀上,星娱那假树,连叶子都掉不了,怎么还原?”

张老板也跟着摇头:“我这茶馆的戏台,演过三十年评书,茶客的咳嗽声、茶壶的碰撞声都是戏的一部分,星娱的大剧场,连嗑瓜子都不让,哪来的烟火气?”

岳川没急着反击,反而让林野把夏晚晴在茶馆试戏的片段发出去——视频里,夏晚晴穿着旧校服,站在木戏台前,身后有茶客喊“再来一段”,远处传来李叔的“馄饨好咯”,台词里提到的“竹编铺”“馄饨摊”都是真实的槐巷地点,配文“槐巷的戏,不用千万舞美,只用真故事、真场景、真生活”。

这段视频刚发出去,就被戏剧圈的人转发。有小剧场导演留言:“小剧场的魂就是‘贴地’,川晴这才懂小剧场!星娱的大制作,是用金钱堆出来的空壳子。”

还有槐巷的老茶客留言:“我要去茶馆看剧,还坐当年听评书的位置,嗑瓜子喝茶,比去大剧院自在!”不到三小时,#星娱假舞台#的话题就压过了星娱的热搜,星娱的“戏剧评论家推荐”也被扒出是买水军伪造的。

小剧场彩排到第三天,岳川突然决定加个“互动环节”:在戏的结尾,让观众投票“要不要让晓棠和阿明在多年后重逢”,还邀请晓棠阿姨上台,说说她现在的生活(晓棠阿姨后来开了花店,过得很幸福)。

“爱情不一定非要圆满,”他对编剧说,“但要让观众知道,即使没重逢,当年的美好也会变成往后的力量,这比编个圆满结局更有意义。”

夏晚晴很喜欢这个设计,试演结尾时,她对着台下说:“其实晓棠后来开了家花店,每天看着花开,就像看着当年的日子,没什么遗憾的。”

话音刚落,台下的茶客就鼓起掌,有阿姨说:“这样才好,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有念想,也有新的希望。”

陆哲则根据互动环节,调整了配乐——如果观众投“重逢”,就加段欢快的竹编声(王爷爷敲竹片的声音);如果投“不重逢”,就加段温柔的槐树叶声,让音乐跟着观众的选择走,更有“沉浸式”的感觉。

周曼对接的宣传也有了好消息:茶馆的50张票(每场50人,连演5场)刚上线,半小时就售罄,还有很多观众留言“能不能加场”。

更意外的是,省话剧院联系周曼,说想把“槐巷小剧场”引进到省话剧院的“惠民演出”,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市井戏剧”。

可就在彩排接近尾声时,周曼突然收到茶馆张老板的消息:“星娱刚才联系我,说给我三倍租金,让我取消和你们的合作,还说要是我不答应,就举报茶馆‘违规营业’。”

张老板语气无奈,“我这茶馆开了三十年,从来没违规过,他们就是想搞破坏。”

凌薇刚贴好的“剧情手册”还在竹椅上,她急得眼圈发红:“还有三天就首演了,要是换场地,之前的布置都白费了!”

林野也皱着眉:“咱们找其他场地,槐巷还有老礼堂,虽然小,但能坐下50人,我现在就去联系。”

岳川却没慌,他掏出手机,翻出之前和张老板签的合同,还有茶馆的营业执照(都是合规的):“咱们把合同和营业执照发出去,再@星娱和市场监管局,让大家看看星娱是怎么用资本威胁小商户的。”

他顿了顿,又补充,“再请晓棠阿姨、李叔、王爷爷这些槐巷居民录段视频,说说他们对小剧场的期待,让星娱看看,他们要破坏的不是一场戏,是槐巷的念想。”

视频刚发出去,市场监管局就联系周曼,说“会调查星娱的威胁行为”,槐巷的居民也自发组织“声援小剧场”——有人在茶馆门口挂横幅,有人给团队送水送点心,还有老茶客说“要是换场地,我们就跟着去老礼堂,在哪看都一样,只要是槐巷的戏”。

张老板也鼓起勇气,给星娱回了电话:“我这茶馆不租给你们,我要给槐巷留个能演戏、能听书、能唠嗑的地方,你们给再多钱也没用!”

当天晚上,团队在茶馆继续彩排。夏晚晴站在木戏台上,对着台下的居民试演结尾,晓棠阿姨坐在第一排,眼里闪着光;

林野的相机对着戏台,镜头里,木栏杆上的“看戏”二字、角落的铜茶壶、台下居民的笑脸,都成了戏的一部分;陆哲的配乐里,混进了居民的掌声,像槐巷的风,温柔又有力量。

岳川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觉得——那些从地球“搬”来的小剧场模式,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被槐巷的故事、居民的热情、茶馆的烟火气,酿成了有温度的“槐巷戏剧”,成了真正属于这个世界的“茶馆戏台”。

周曼看了看时间,提醒道:“省话剧院的人明天要来观摩彩排,咱们得把互动环节再顺一遍,还有‘剧情手册’,要加印一些,免得观众不够看。”

凌薇立刻点头:“我现在就去加印,手册里再加上晓棠阿姨的花店照片,让观众知道故事的后续。”

岳川走到戏台旁,摸着木栏杆上的刻痕,突然想起张老板说“这戏台演过三十年评书”。

他掏出手机,给省话剧院的人发消息:“明天彩排,我们会加段评书先生的串场,用槐巷的老调子,把晓棠和阿明的故事引出来,更有地方特色。”

消息刚发出去,茶馆外突然传来李叔的声音:“我煮了馄饨,给你们加个餐,明天彩排有劲儿!”

岳川笑着走出茶馆,看到李叔端着热气腾腾的馄饨,身后跟着王爷爷,手里拿着刚编好的小竹星——要给明天来观摩的省话剧院的人当礼物。

夜色里,茶馆的灯还亮着,夏晚晴的台词声、陆哲的吉他声、李叔的馄饨声,混在一起,像首没唱完的槐巷戏,也像下一章首演故事的序章,在巷子里慢慢散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