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141章 元宇宙里的非遗街,节庆中的古今约

在龙国科技园区的全息实验室里,岳川戴着先进的神经交互设备,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虚拟世界。

他的指尖轻轻划过虚拟空间的青砖,如同在创造一件艺术品,而眼前的“元宇宙非遗街”也正随着他的动作一点点地成形。

在这条虚拟的街道上,老裕泰茶馆的木格窗透出温暖的灯光,仿佛能听到里面传来的欢声笑语。

李叔的虚拟形象站在门口,手中拿着铜哨子,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客人。

街对面的“评弹戏台”上,夏晚晴的数字人优雅地抱着三弦,用婉转的嗓音唱着《古今辙》里的新编弹词,那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回荡,让人陶醉其中。

再往前走,是林野设计的“竹编工坊”。

在这里,玩家可以使用全息竹篾,发挥自己的创意,编织出各种迷你机甲。

这些机甲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完成的作品会自动同步到《神话代码》的游戏背包中,为玩家带来更多的游戏乐趣。

然而,正当岳川沉浸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创意的虚拟世界时,技术总监老王的声音突然传来:“韩流的‘元宇宙偶像城’已经吸引了上亿用户。”

他调出了数据面板,上面显示着令人咋舌的用户数量和盈利数据。

老王接着说:“他们靠虚拟演唱会和偶像互动赚得盆满钵满,而我们的非遗街,虽然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但会不会进展得太慢了?”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担忧,毕竟在竞争激烈的元宇宙市场中,速度往往决定了成败。

岳川摘下设备,指了指刚生成的“节气互动区”——立春那天,虚拟街的柳树会飘起《星尘纪》里的星尘粒子;端午时,玩家能和AI屈原对弈,棋子是粽子造型的密码块。“慢才是根。”

他点开用户测试反馈,有玩家留言:“在虚拟茶馆学拓碑时,系统突然弹出爷爷的老照片——原来他年轻时也爱琢磨这些,瞬间破防了。”

夏晚晴的团队正在给非遗街加“声景皮肤”:雨天时,青石板的“笃笃”声混着《暗涌》里的茶漏滴水;雪夜则叠着《侠客行》的竹箫音。

“每个声音都有来源。”她调出音频工程文件,“你听这叫卖声,是用李叔的‘枣糕吆喝’做的基础采样,加了点电子合成,像老调子在元宇宙里长了新翅膀。”

在测试阶段,玩家们的数据表现简直超乎想象!

其中有海外华人在“评弹戏台”中流连忘返,连续听了整整三个小时。

这位华人激动地表示:“这里的虚拟三弦的颤音,比现实里的录音更加逼真,仿佛让我回到了外婆生前弹奏的那一刻。”

不仅如此,中学生们也在“甲骨文工坊”里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团队协作能力。

他们自发组队,共同破译密码,将《星尘纪》中的星图坐标巧妙地编成了虚拟灯谜,让人眼前一亮。

更令人惊喜的是,竟然有非遗传承人主动申请入驻,希望能够将濒临失传的“锡器锻造”技艺通过交互体验的方式传承下去。

当玩家们挥舞锤子时,全息火花会如魔法一般幻化成古籍里的器物纹样,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

面对如此出色的测试成绩,韩流科技公司迅速做出反应,宣布即将推出“元宇宙文物复刻计划”。

然而,当人们仔细观察宣传图时,却发现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细节。

三星堆面具的虚拟形象竟然被加上了偶像化的眼线,而青铜神树的枝丫上则缠绕着荧光灯带,这与原本庄重古朴的文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还是老套路。”林野翻着对方的设计稿,把虚拟竹编工坊的细节调得更细——竹篾的纹理严格对应《天工开物》的“杀青法”,玩家编织时,系统会自动播报“当年竹匠要在清明前伐竹,才能保证韧性”。

冬至这天,现实中的胡同与元宇宙非遗街同步举办了“古今节庆展”。

线下,李叔教孩子们用槐树叶汁染糯米,蒸出的团子透着淡绿,像把春天包进了冬天;线上,玩家组队在虚拟茶馆包“星尘饺子”,馅料是《星尘纪》里的“黑洞能量块”,咬开时会爆出全息星图。

夏晚晴带着直播设备穿梭在两个场景:镜头先拍线下评弹艺人弹《茉莉花》,切到元宇宙时,数字人正用全息琴弦弹出同款旋律,背景是《诸子百家》动画里的“稷下学宫雪景”。

直播间的弹幕炸了:“刚在虚拟街学了‘七弦琴调弦’,转头就看见奶奶在阳台调她的老古筝,原来手法一模一样!”

岳川在虚拟街的“时空邮局”里,给未来的自己写了封信。系统自动匹配了十年前的旧照——那时他还在茶馆的八仙桌上写《胡同里的灯》初稿,雪团蹲在旁边踩脏了半页纸。

“元宇宙不是逃避现实的地方。”

他把信投进青铜鼎造型的邮筒,“是让传统找到新的生长土壤,让年轻人知道:你玩的虚拟竹编,你听的数字评弹,都连着实实在在的根。”

跨年夜,非遗街的在线人数突破三亿。

当虚拟钟楼敲响那庄严而肃穆的零点钟声时,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一瞬间所震撼。与此同时,所有玩家的设备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同时收到了一份神秘的“文明盲盒”。

这份盲盒里装着的,可能是海外华人祖辈们传承下来的精湛手艺视频,那些细腻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在屏幕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惊叹不已;

也有可能是由智能系统生成的关于“你的基因与某件文物的关联”的报告,揭示了你与古老历史之间的微妙联系,让人对自身的身世和文化根源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更有可能是来自《星尘纪》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宇宙再大,总有一颗星,照着你的故乡。”

这句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话语,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穿透了无尽的黑暗,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然而,与这场盛大的“文明盲盒”派送活动同时进行的,还有韩流的虚拟偶像演唱会。

这本应是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视听盛宴,但却因为技术故障而频繁卡顿,使得观众们的热情被一次次地打断。

舞台上的虚拟偶像们原本灵动的身影变得生硬而不连贯,音乐也时而中断,让整个演唱会的氛围变得异常尴尬。

在一个深夜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们围坐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后台的用户创作。

屏幕上,各种各样的创意作品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位玩家用虚拟竹篾编织出了一艘精美的“郑和宝船”,船上的帆印着《神话代码》中的机甲纹路,仿佛将古代与现代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还有一位音乐人,他巧妙地将评弹的采样混入了电子音乐中,创造出了一首独特的《元宇宙里的苏州河》,让人耳目一新。

更令人惊讶的是,居然有一位小学生在虚拟戏台上演了一出别开生面的《诸子百家》新编剧。

在剧中,墨子与AI机器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探讨着“科技与伦理”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科技发展与人类道德的深思。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用户们的无限创意,更让人感叹非遗文化在元宇宙中的新生命力。正如那位粉丝所说:“在这里,我随手玩的,都是老祖宗传了几百年的智慧。”

雪团的虚拟形象蹲在全息茶桌上,爪子扒着个虚拟枣糕,尾巴扫过“龙国非遗数据库”的启动按钮。岳川点开最新的开发计划:“下一步,把二十四节气做成可触摸的全息体验,让用户能‘摸’到清明的雨、冬至的雪;再联动国际博物馆,让埃及金字塔的虚拟展区和咱们的神树展区‘串门’——文明从来不是孤立的岛。”

窗外的城市灯火与元宇宙的虚拟星光交相辉映。没有人再纠结“流量多少”,因为当年轻人在虚拟世界里学拓碑、编竹篾、听评弹,当海外华人通过全息设备找到文化共鸣,当非遗技艺以“可玩、可感、可传承”的方式活在数字时代,龙国的文娱早已超越了“对抗”,变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接力。

就像李叔在虚拟茶馆的留言板上写的:“老物件会老,但手艺不会死。只要有人学、有人爱、有人传,它们就能在任何时代,活出自己的模样。”而元宇宙里的非遗街,不过是这场接力中,最热闹的一段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