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89章 曲阜晨钟,论语新声

曲阜的晨雾带着檀香,孔庙的红墙在朦胧中像幅褪色的古画。

岳川穿着简单的棉麻衬衫,跟着人流往里走,手指无意识地划过斑驳的碑刻,指尖沾了点潮湿的青苔。

“慢点,别乱摸。”夏晚晴拉了他一把,指着“禁止触摸”的牌子,“被当成文物破坏者抓起来,我可不管捞你。”

“这石头比我爷爷岁数都大,摸一下沾沾文气。”

岳川嘿嘿笑,眼睛却瞟向大成殿的方向,“你说孔夫子要是知道,现在有人拿他的话写rap,会不会气得吹胡子?”

陆哲抱着吉他跟在后面,闻言眼睛一亮:“哎?这主意不错!‘学而时习之’配个电音鼓点,肯定炸——”话没说完,就被周曼敲了后脑勺:“在孔庙说这个,小心被老夫子托梦。”

凌薇举着相机,镜头追着檐角的神兽,嘴里念念有词:“这鸱吻雕得真精神,比好莱坞动画里的怪兽有气质多了。”

她突然压低声音,“你们看那边,有人举着‘岳川同款’扇子,不会是认出来了吧?”

众人赶紧低头,假装研究脚下的石板路。民宿老板说过,曲阜人对文化人敬着,但也挑着,要是被当成“蹭热度的明星”,怕是要被儒生们围着“劝学”。

好在晨雾浓,游客多,没人细看。他们跟着导游听讲解,听到“《论语》现存版本多有残缺”时,周曼悄悄拽了拽岳川的袖子:“‘文脉守护计划’可以从这入手,资助古籍修复,再组织学者校注白话版——好多孩子连‘己所不欲’都不知道了。”

岳川点头,心里却在打别的主意。昨晚在民宿翻到本破旧的《论语》,纸页都脆了,其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页,被虫蛀了个洞。他当时就想,这话要是写成诗,该有多带劲。

转到杏坛时,晨雾散了些,阳光透过银杏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碎金。几个穿汉服的学生正围着石坛朗诵,声音朗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岳川站在旁边听了会儿,突然插了句:“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老祖宗早把‘谦虚’这事说明白了。”

学生们愣了愣,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小姑娘红着脸反驳:“先生此言差矣,孔夫子的话岂能如此通俗?”

“通俗才好记啊。”岳川蹲下来,捡起片银杏叶,“你看这叶子,春天绿秋天黄,跟‘逝者如斯’似的,道理藏在日常里,才活得久。”他顿了顿,突然念道:

“奔流的河,不回头的路

抓不住的沙,留不住的雾

夫子站在岸边,说‘逝者如斯’

我们踩着浪花,说‘且行且住’”

声音不高,却让周围的朗诵声都停了。那小姑娘张着嘴,半天憋出句:“这……这诗虽白话,倒有那意思……”

夏晚晴在旁边憋笑,用胳膊肘撞了他一下:“行啊,岳大诗人,这就开始‘现场创作’了?”

“灵感来了挡不住。”岳川把银杏叶递给小姑娘,“给,当书签。《论语》不用死记,琢磨透了,比任何鸡汤都管用。”

正说着,一个穿长衫的老者走过来,须发皆白,手里拄着根红木拐杖,目光落在岳川身上:“年轻人,刚才那几句,是你编的?”

岳川心里一紧,赶紧站直:“瞎琢磨的,让老先生见笑了。”

“不笑,不笑。”老者捋着胡子,眼睛亮得很,“能把‘逝者如斯’嚼出白话的味儿,说明真看懂了。我是孔氏后人,孔令谦,在旁边开了家‘论语堂’,要不要去坐坐?”

这可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众人面面相觑,还是周曼反应快:“多谢老先生好意,我们正想请教《论语》里的事呢。”

孔令谦的“论语堂”在胡同深处,青瓦土墙,院里种着棵老槐树。

堂屋摆着排书架,最显眼的是套线装《论语》,封皮都磨掉了。老者沏上茶,呷了口说:“现在的年轻人,要么把《论语》当古董供着,要么当成封建糟粕扔着,可惜了。”

岳川捧着茶杯,突然说:“我倒觉得,它像块老木头,能雕成花,也能劈成柴——关键看怎么用。

比如‘有朋自远方来’,搁现在就是‘欢迎国际友人’;‘见贤思齐’,就是‘向优秀的人学习’,内核没变,换件新衣裳罢了。”

孔令谦眼睛更亮了:“这话在理!你要是愿意,给孩子们讲讲?就用你那‘白话诗’的法子。”

“我可不敢当先生。”岳川摆手,却转头看陆哲,“但他可以试试,用调子把‘学而时习之’唱出来,孩子们爱听。”

陆哲愣了愣,抱着吉他试了几个和弦,轻轻唱:“学而时习之呀,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调子简单得像童谣,却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孔令谦的孙女,正是刚才在杏坛的小姑娘,叫孔语桐,此刻红着脸说:“比背书好记!我能学吗?”

“当然能。”夏晚晴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以后我们常来,你教我们念原文,我们教你唱新歌。”

周曼趁机拿出“文脉守护计划”的方案:“老先生,我们想资助‘论语堂’翻修,再请您牵头,编一套‘儿童版论语故事’,配着插画和陆哲的歌——让孩子觉得,孔夫子不是板着脸的老头,是会跟他们聊天的朋友。”

孔令谦看着方案,手都有点抖:“你们……真是来做实事的?”

“比珍珠都真。”岳川指了指窗外的老槐树,“文化这东西,得像树一样,老根扎着,新枝抽着,才能活。”

中午在胡同里吃孔府菜,炒豆芽切得细如发丝,豆腐雕成莲花状。岳川吃得直咂嘴,说:“这手艺比米其林三星讲究,可惜知道的人少了。”

孔语桐坐在旁边,捧着碗杂粮粥,突然说:“岳先生,您能再写首关于孔庙的诗吗?我想贴在‘论语堂’的墙上。”

岳川想了想,拿过桌上的纸巾,提笔写道:

“红墙接住晨雾,

钟声响过千年。

老槐树落了叶,

又发了芽,

像夫子的话,

在风里,

长出新的牙。”

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子鲜活。孔语桐小心翼翼地折好,塞进怀里,像藏了块宝贝。

离开时,雾散了,阳光刺眼。他们刚走到胡同口,就被几个穿校服的学生围住,手里举着《论语》单行本:“您是岳川老师吧?上午在杏坛听您念诗了!”“能给我签个名吗?就签在‘逝者如斯’旁边!”

原来早就被认出来了,只是孩子们懂事,没在孔庙里闹。岳川笑着签名,夏晚晴帮他挡着拥挤的人潮,嘴里嗔怪:“这下好了,想装普通人都装不成了。”

孔令谦站在门口,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对周曼说:“你们这趟来,比请十个教授讲论语都管用——年轻人认的,从来不是‘古’,是‘活’。”

车子驶出曲阜时,岳川回头望,孔庙的金顶在阳光下闪着光。陆哲突然哼起段旋律,是早上编的“学而时习之”,岳川跟着唱,夏晚晴打着拍子,周曼和凌薇笑作一团,车厢里的热闹,混着窗外的蝉鸣,像支没谱的歌。

“下一站去哪?”夏晚晴问,手里转着孔语桐送的桃木书签。

岳川摸了摸口袋里那张纸巾诗,突然说:“去苏州吧,听评弹,看园林——让老夫子的‘中庸’,遇上江南的‘婉约’,肯定有意思。”

陆哲立刻接话:“我把‘己所不欲’改成评弹调,用三弦弹,保证比快板还顺!”

周曼翻着“文脉守护计划”的待办清单,在“资助苏州评弹传承”那栏打了个勾:“看来这趟‘找灵感’,得变成‘文化扶贫’专线了。”

车子驶过成片的麦田,风吹过,麦浪像流动的绿绸。

岳川望着窗外,突然觉得,所谓的“文脉”,从来不是锁在博物馆里的字,是能跟着风跑,跟着人笑,跟着吉他唱的活物——就像《论语》里的话,两千年前说“仁”,两千年后,照样能在年轻人的歌里,长出新的模样。

而他要做的,不过是把那些蒙尘的“活物”,轻轻擦干净,让它们晒晒太阳,喘口气,再跟这个时代,打个招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