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16章 台板演童戏:真景生暖意,虚播露寒酸

旧台板刚铺在竹编展架上,岳川就蹲下来摩挲着上面的红漆——斑驳的漆皮里嵌着细沙,是当年戏台拆台时沾的乡野尘土,指尖划过一道浅沟,是二十年前戏子踩台时磨出的痕迹。“咱们让孩子们把乡野的故事,搬上台板当小剧场吧。”

这话让正在固定台板的众人停下动作。张武生扶着胡琴杆,皱着眉问:“小剧场?是让孩子们照着戏文演?”

岳川摇头,指着台板旁堆着的老物件——缺角粗瓷碗、虎头鞋、旧布帘:“不照本,让他们用这些老物件编故事,比如‘陈爷爷拉琴、李叔送馄饨’,怎么想就怎么演,台板就是他们的戏台。”

没人知道,这是他照搬前世地球“儿童即兴剧场”的模式——用真实道具激发创造力,让参与者成为故事主角,只是把“话剧道具”换成了槐巷老物件,把“舞台”换成了乡野断墙旁的旧台板,伪装成“摸台板时冒出来的想法”。

凌薇立刻动手布置“剧场景”——把旧布帘搭在断墙上当背景,缺角粗瓷碗摆在台板左侧,旁边放着虎头鞋;

用孩子们捡的小石子,在台板上摆成“小路”,尽头对着展架上的铜锣。

“星娱要是搞这个,肯定会用塑料道具堆满台,”她边摆边说,“咱们的道具全是带故事的真东西,孩子们摸着手感都不一样。”

陆哲蹲在台板下调试隐藏录音设备——他把麦克风贴在台板背面,能清晰捕捉到孩子们踩上去的“咯吱”声,再混进陈老人的胡琴片段、鼓锣的轻响,做成“剧场专属音效”。

“星娱的剧场音效全是合成的,”他戴着耳机听试音,“咱们这‘咯吱’声里有台板的年轮,胡琴声里有铜锈,比任何特效都贴戏。”

林野的相机架在断墙旁,镜头对准台板——拍孩子们围着道具讨论的样子:扎冲天辫的男孩举着粗瓷碗,说“这是陈爷爷盛水的碗,他拉琴累了就喝”;

扎马尾的女孩拎着虎头鞋,说“这鞋能让小老虎帮咱们找爸妈”;小胖子抱着铜锣,抢着说“敲锣就能喊爸妈回家”。画面乱哄哄的,却比任何编排好的演出都鲜活。

夏晚晴坐在台板边,帮孩子们梳理故事线——把零散的想法串成“找思念”的小剧场:孩子们踩着石子路,举着粗瓷碗盛“露水”,穿虎头鞋“走山路”,敲铜锣“喊思念”,最后围着胡琴听陈爷爷拉曲。

她没写固定台词,只教他们“想到什么说什么”,比如喊思念时,能说自己最想爸妈做的事。

周曼对接村民时,刚巧碰到星娱的人在村口徘徊——他们听说孩子们要演小剧场,想蹭热度搞“乡野直播秀”,带了些印着明星头像的小锣、塑料戏服,还雇了两个主播,准备对着台板摆拍。

“村民已经把他们拦在村口了,”周曼回来时笑着说,“说他们的塑料锣敲不出铜锈味,别污染了咱们的戏台。”

果然,村口很快传来争执声——主播想闯进来看热闹,被扛竹筐的大爷挡住:“你们的直播是拍给城里人看的,我们的剧场是演给孩子自己看的,不是一回事!”

星娱的人没辙,只能在村口架起设备,对着断墙的方向拍空镜,直播间里全是吐槽:“连戏台边都进不去,还敢叫乡野直播?”“对比川晴团队的真剧场,这空镜拍得像旅游宣传片,没灵魂。”

小剧场开演时,夕阳正落在断墙上,给台板镀上一层暖光。扎冲天辫的男孩举着粗瓷碗,踩着石子路走得摇摇晃晃,嘴里念叨:“陈爷爷的水,要慢慢端,别洒了。”

台下的孩子们笑成一团,陈老人坐在旁边,拉着胡琴伴奏,调子跟着男孩的脚步变缓,眼里满是笑意。

扎马尾的女孩穿着虎头鞋,踮着脚敲铜锣——“哐”的一声,她突然停下来,对着台板外喊:“妈妈,我会敲锣了,你快回来听!”声音稚嫩,带着点哽咽,台下的村民们都安静下来,有个大娘悄悄抹了抹眼角。

陆哲的音效在这时恰到好处地响起——台板的“咯吱”声、胡琴的哑感、铜锣的余韵,混着女孩的喊声,飘出操场,连村口的星娱主播都忍不住回头望。

林野的相机没对准台板中央,反而拍了台下孩子们的反应——小胖子攥着拳头,跟着剧情小声喊“加油”,穿补丁衣服的男孩盯着台板上的虎头鞋,手指不自觉地摸着自己的裤腿。

演出结尾,所有孩子围着胡琴站成圈,夏晚晴抱着吉他弹起改编的《乡野戏文谣》:“台板咯吱响,胡琴拉得长,铜锣喊思念,爸妈快回乡。”

孩子们跟着唱,声音里带着哭腔,却越唱越响,陈老人的胡琴也拉得更亮,断墙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像在为他们伴奏。

星娱的直播很快就冷了场——直播间人数掉得飞快,弹幕全是“去看川晴团队的小剧场片段”“这空镜不如孩子的一声喊动人”,最后主播只能草草关了直播,灰溜溜地走了。

演出结束后,孩子们舍不得下台,围着台板转圈,有的蹲下来摸上面的红漆,有的把自己的手绘戏票贴在台板边缘。

张武生走过去,指着台板上的浅沟说:“当年我在戏台上,也总踩这个位置,时间长了就磨出了沟,你们现在踩,以后也会有自己的痕迹。”

周曼接到邻村校长的电话,语气很急切:“我们听说你们的孩子演了小剧场,也想请你们来,帮我们的孩子编故事、搭戏台,孩子们太需要这种‘自己的剧场’了。”

岳川挂了电话,看着台板上贴满的手绘戏票——有张票上画着台板、胡琴和一群笑哈哈的小人,旁边写着“明天还要演”。

凌薇正在收拾道具,把粗瓷碗小心地放进旧布袋里:“下次来,咱们带点颜料,让孩子们在台板上画自己的故事,红漆上添新画,像岁月长新枝。”

陆哲则在导出今天的录音,里面有孩子们的笑声、哭喊声,有台板的咯吱声,还有陈老人的胡琴声:“我把这些混在一起,做成‘剧场记忆音频’,下次来放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声音有多好听。”

陈老人突然从家里抱来个旧戏本,纸页泛黄,上面是手抄的《王小赶脚》片段:“这是当年我常拉的戏,里面有赶车的调子,能编进孩子们的剧场里,让他们演‘赶车找爸妈’。”

岳川接过戏本,指尖划过潦草的字迹,上面还沾着点点松香——下一章,邻村的戏台,就要从这出《王小赶脚》的改编开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