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219章 蓉城国风夜:蜀绣缀歌韵,茶盏映新声

川晴工作室的玻璃门被风轻轻撞击,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是一个信号,预示着一场重要的事件即将发生。

此时,周曼正站在工作室的中央,手中紧紧捏着一张烫金的邀请函,她的指尖因为过度紧张而微微颤抖着。

这张邀请函来自央视的“国风新声”节目组,它的到来让周曼感到既兴奋又紧张。

邀请函上的文字清晰地写着,节目组邀请川晴工作室以“城市国风”为主题,在蓉城分会场进行压轴演出,并且这场演出将会同步全球直播。

“节目组说,咱们的‘诗画 非遗 音乐’模式,正好契合今年的‘国风生活化’主题。”

周曼的声音略微有些颤抖,但却充满了激动和自豪。她将邀请函用力地拍在会议桌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仿佛要将这个好消息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直播定在下周六,主舞台设在蓉城的宽窄巷子。”

周曼继续说道,她的声音不自觉地抬高了几分,“蜀绣非遗展区就搭在巷子口,这是一个绝佳的展示机会。凌薇,你的沉浸式互动屏必须提前三天进场调试,确保万无一失。”

岳川拿起邀请函,目光落在“全球直播”四个字上,突然想起地球央视的国风晚会——那些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表演,曾让他印象深刻。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老街的槐树,指尖无意识地敲着窗框:“得写两首定制曲,一首给晚晴,贴蓉城的‘慢生活’,比如茶馆、巷弄;一首我自己唱,结合蜀绣,把针线里的故事唱出来。”

夏晚晴立刻凑过来,眼里亮得像星:“我想在歌里加盖碗茶的元素,比如‘茶盏转三圈,故事落舌尖’,之前去蓉城采风,看到老茶馆里的人边喝茶边摆龙门阵,特别有画面感。”

她边说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窄巷子里的竹椅、冒着热气的盖碗茶、墙上挂着的蜀绣挂屏,每一张都透着烟火气。

周曼没等他们细聊,已经点开了日程表:“凌薇,你今天就飞蓉城,跟宽窄巷子管理处对接舞台尺寸,尤其是互动屏的安装位置,必须能投映在蜀绣布上;

林野,你明天带着相机去蜀绣非遗工坊,拍传承人绣‘芙蓉花’的特写,剪进先导片——节目组要求先导片里有‘非遗匠人’镜头,得有匠人精神的感觉。”

凌薇立刻收拾电脑,屏幕上还停着蜀绣互动屏的设计草图:“我打算把《蓉城夜话》的歌词,绣在半透明的蜀绣布上,互动屏通电后,歌词会随着旋律发光,观众触摸布面,还能切换不同的蜀绣图案,比如摸‘茶盏’图案,就跳出茶馆的实景画面。”

林野扛着相机,对着桌上的蜀绣小样试拍——针脚细密的芙蓉花,在镜头下像真的要开了,他突然有了主意:“拍传承人时,要特写她的手——穿针、引线、打结,尤其是线穿过布面时的张力,再拍阳光透过蜀绣布的光斑,那个画面肯定能戳中观众。”

可筹备刚起步,就遇了坎——蜀绣非遗传承人陈婆婆,听说要和流行歌曲结合,直接摆了摆手:“蜀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讲究‘慢工出细活’,哪能跟吵吵闹闹的流行歌搭?”

周曼带着岳川去工坊拜访时,陈婆婆正坐在竹椅上绣芙蓉,线轴摆了一桌子,语气里满是抗拒。

岳川没急着辩解,而是坐在陈婆婆旁边,看着她手里的针线,突然开口:“我写了首《蜀绣》,里面有句‘针脚走千年,花开一瞬间’,您绣的芙蓉,不就是把‘千年的美’绣在‘一瞬间’里吗?”

他掏出手机,播放刚录的清唱片段——“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声音沉得像老茶,混着工坊里的线轴转动声,意外地和谐。

陈婆婆的针顿了顿,抬头看向岳川:“你这歌词,倒把蜀绣的‘魂’说透了。”

她放下针线,从抽屉里拿出块老蜀绣布:“这是我婆婆绣的‘百鸟朝凤’,你要是不嫌弃,就拿去当舞台背景,我再带几个徒弟,现场绣‘歌词芙蓉’,让观众看看蜀绣怎么跟歌搭。”

解决了蜀绣的事,夏晚晴的《蓉城夜话》也进入了录制阶段。

她站在录音棚里,面前摆着个盖碗茶,唱到“茶盏转三圈,故事落舌尖”时,特意端起茶盏,轻轻转了一下,录音师捕捉到茶盖碰撞的“叮”声,笑着说:“这声比后期加的音效还自然,就这么保留。”

陆哲也没闲着,他主动提出给《蓉城夜话》加和声:“我用吉他弹个‘流水音’,配合茶盏的声儿,像巷子里的水流过石板路,”他边弹边哼,吉他的轻音混着夏晚晴的歌声,真有了“坐在茶馆听故事”的感觉。

直播前三天,蓉城宽窄巷子已经搭好了舞台。

主舞台的背景是凌薇设计的“蜀绣诗画屏”,半透明的布上绣着《蜀绣》的歌词,互动屏藏在布后,通电后,芙蓉花跟着旋律慢慢绽放;

巷口的蜀绣展区,陈婆婆带着徒弟们架起了绣架,面前摆着空白的蜀绣布,准备现场绣“歌词芙蓉”;

林野则在巷子里架了十几个隐藏相机,有的对着茶馆的竹椅,有的对着绣架,要抓拍观众的“自然反应”。

直播当天,宽窄巷子挤满了人——有扛着相机的媒体,有穿着汉服的粉丝,还有坐在竹椅上喝茶的老街坊。

夏晚晴穿着件蜀绣元素的旗袍,裙摆上绣着小小的茶盏图案,她站在舞台上,开口唱《蓉城夜话》:“宽窄巷的风,吹过竹椅边,茶盖碰出了,旧年的缘”,声音软得像巷子里的风,台下的老街坊跟着轻轻晃头,手里的茶盏都忘了端。

岳川的《蜀绣》紧接着响起——他坐在舞台中央的绣架旁,面前摆着陈婆婆送的“百鸟朝凤”老布,指尖拨动吉他,唱到“针脚走千年,花开一瞬间”时,

陈婆婆的徒弟们正好绣完一朵芙蓉,举起来对着舞台,台下立刻爆发出掌声,弹幕里满是“这才是国风!”“蜀绣太绝了!”

最让人惊喜的是互动环节——有个小女孩跑到蜀绣展区,指着陈婆婆的绣架说:“婆婆,我能绣一针吗?”

陈婆婆笑着把针递给她,小女孩笨拙地扎了一针,虽然歪了,却引得全场笑起来。林野的隐藏相机正好拍到这一幕,画面同步传到全球直播屏上,海外观众纷纷发弹幕:“好温暖的文化!”“想去蓉城看蜀绣!”

直播结束时,全球观看人数突破了2亿,#川晴工作室蓉城国风夜#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央视官微发博:“让国风走进生活,让世界看见中国美”。

陈婆婆拉着岳川的手,把块刚绣好的“歌词芙蓉”布递给她:“以后蜀绣工坊,就跟你们工作室合作,把歌里的故事,都绣进布里。”

返程的飞机上,周曼的手机响个不停——有国际品牌找他们合作“国风文创”,有海外华人社团邀请他们去做国风巡演,还有央视节目组说,想把他们的“城市国风”模式做成系列节目,走遍全国。

“咱们这算是‘出圈’了,”她笑着把手机递给众人看,“连故宫文创都发来合作意向,想把咱们的诗画绣在故宫的丝巾上。”

凌薇打开电脑,调出直播的观众反馈:“有个海外观众说,因为看了直播,特意去学蜀绣;还有人说,要去蓉城喝盖碗茶,感受‘慢生活’。”

林野则翻着隐藏相机拍的素材:“这个小女孩绣蜀绣的画面,已经被各大媒体转载了,网友说这是‘国风传承的最好样子’。”

岳川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云层,突然想起穿越时的迷茫——那时他以为,只能偷偷“抄”地球的作品,却没想到,能把这些作品和龙国的非遗、生活结合,变成属于这个世界的“国风”。

他转头看向夏晚晴,她正对着陈婆婆送的蜀绣布发呆,眼里满是温柔。

“下一站,咱们去苏城吧,”岳川突然开口,“写首《苏城雨》,结合苏绣和评弹,让观众听听‘雨打乌篷船’的声音。”

夏晚晴立刻点头:“我要画‘雨巷撑伞’的诗画,绣在苏绣布上,舞台背景就用乌篷船的模型,互动屏投映雨丝,肯定特别美。”

飞机降落在滨江时,夜色已经浓了。工作室的灯还亮着,王爷爷已经在门口等着,手里拿着个竹编的“国风”字样:“听说你们在蓉城火了,我编了个小玩意,以后演出时挂在舞台上,沾沾喜气。”

众人围在工作室里,周曼整理着海外巡演的邀约,凌薇设计着苏城舞台的草图,林野剪辑着蓉城直播的精华片段,陆哲弹着吉他试唱《苏城雨》的调子,岳川和夏晚晴则对着蜀绣布,讨论着苏绣的配色。

窗外的槐树叶在晚风里轻轻晃,屋里的歌声、笑声、讨论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未完的国风赞歌。

岳川知道,他们“抄”的从来不是旋律本身,而是地球国风作品里“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内核——把老祖宗的手艺、生活里的烟火,装进音乐的壳里,让国风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捧在手里的茶盏、绣在布上的花、唱在嘴里的歌。

而这条路,他们会继续走下去,带着蜀绣的针脚、蓉城的茶香、苏城的雨丝,把龙国的国风,唱给全世界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