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197章 立秋晒秋时:诗伴秋光,节气专辑的新程

川晴工作室的墙面,被凌薇贴满了刚洗印的晒秋照片——王爷爷家晒在竹架上的玉米,金黄金黄的;李婶窗台挂着的红辣椒,串成了串,像点燃的小灯笼。

照片中间,留着一块空白,凌薇用粉笔写着“《秋词》吟唱拍摄区”,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古筝符号,是给周曼留的位置。

“市里文化局刚打电话,说想把咱们的节气吟唱做成‘龙国二十四节气’专辑,还要在全市的文化场馆推广,”凌薇手里攥着电话记录,声音里藏不住雀跃,“

他们听了《春夜喜雨》和《乙卯重五诗》的demo,说这才是‘有根的文化’,比那些虚拟场景真实多了。”

周曼坐在阁楼的古筝前,指尖在弦上轻轻拨弄,试的是刘禹锡《秋词》的前奏——她加了点秋风扫叶的采样,弦音混着“沙沙”声,像老槐树的叶子落在晒秋的竹筐上。

“立秋的调子得亮一点,不能写秋的愁,要贴‘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劲,”她抬头看向楼下的岳川,“我昨天调了古筝的音,比平时高半度,更显清爽。”

林野正蹲在地上,给相机装长焦镜头——镜头刚擦过,还带着点镜头布的纤维。

“等会儿去老街拍晒秋,得把玉米的颗粒感、辣椒的光泽拍出来,”他举着相机试了个景,对准墙上的晒秋照片,“还要拍晚晴在晒秋架下吟唱的样子,让诗和景融在一起,别像拍mV似的刻意。”

岳川和夏晚晴坐在靠窗的桌前,桌上摊着张宣纸,写的是《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字迹刚干,夏晚晴正对着“鹤”字发愁,笔悬在纸上,没敢落下。

“这个‘鹤’字的竖弯钩总写歪,”她皱着眉,把笔递给岳川,“你帮我写个示范,我跟着学。”

岳川接过笔,手腕轻轻一压,笔尖在宣纸上划过,“鹤”字的竖弯钩舒展又有力,像一只展翅的鹤。

他握着夏晚晴的手腕,让她跟着自己的力道再写一遍:“手腕要稳,别慌,就像你唱‘晴空一鹤’时的气息,要沉下去再扬起来。”

夏晚晴的指尖跟着动,这次的“鹤”字虽不如岳川的工整,却也有了几分模样,她抬头笑了,眼里映着窗外来的秋光,像落了星星。

收拾好设备,团队往老街走。刚到巷口,就闻到了晒秋的香气——玉米的甜香、辣椒的辛香,还有王爷爷煮的菊花茶的清香。

王爷爷正站在自家院门口的竹架旁,用木耙子翻晒玉米,竹耙子划过玉米堆,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儿,像秋风吹过稻田。

“你们来得正好,刚把最后一筐玉米搬出来,”王爷爷放下木耙子,指了指院墙上挂着的竹编筐,“这些筐都是我编的,给游客装晒秋的干货,你们拍的时候尽管用。”

林野立刻架起相机,镜头先对准竹架上的玉米——阳光落在玉米粒上,泛着金闪闪的光,王爷爷的木耙子划过,玉米粒滚落在筐里,声音清脆。

接着,他又把镜头转向李婶家的窗台,红辣椒串在风里晃,李婶正站在窗台边,给辣椒串系红绳,嘴里还哼着老街的小调。

周曼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架好古筝,指尖一挑,《秋词》的前奏就飘了出来。

弦音混着玉米的“哗啦”声、辣椒串的晃动声,夏晚晴走到晒秋架下,看着竹架上的玉米,开口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她的声音亮得像秋阳,唱到“晴空一鹤排云上”时,正好有群鸽子从老街的上空飞过,林野赶紧调整镜头,把鸽子、晒秋架、夏晚晴的身影都收进画面里,连王爷爷笑着点头的样子都没落下。

岳川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宣纸,偶尔给夏晚晴提个醒:“‘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霄’字,气息再扬一点,像鸽子飞的高度。”

夏晚晴听了,调整了气息,再唱时,声音真的像飘上了天,和鸽子的影子叠在一起,李婶停下手里的活,跟着轻轻哼,手里的红绳都忘了系。

拍完吟唱,众人坐在王爷爷的院子里喝菊花茶。茶是用老街的秋菊煮的,加了点冰糖,喝着甜丝丝的。

凌薇拿出专辑的初步方案,放在桌上:“文化局说专辑要分四季,春、夏、秋、冬各六首,每首配一张老街的节气照片,还有你写的书法小卡片,”她指着方案上的空白处,“咱们得尽快把剩下的节气素材拍完,争取年底前发行。”

周曼喝了口茶,琢磨着:“冬天的节气得用古琴,比古筝沉,贴‘瑞雪兆丰年’的感觉;冬至可以加个童声合唱,孩子们的声音软,像雪落在棉花上。”

林野突然想起什么,拿出手机,翻出一条短视频——是星娱搞的“虚拟晒秋”直播,屏幕里的玉米和辣椒都是像素化的,虚拟主播穿着古装,对着镜头念《秋词》,却连“寂寥”的“寥”字都念错了。

“评论里全是吐槽的,说‘还不如去老街看真晒秋’,”他把手机递给众人,“他们还是老一套,靠虚拟场景撑场面,没一点真东西。”

岳川扫了眼视频,没多在意,只是把手里的菊花茶递给夏晚晴:“别管他们,咱们把专辑做好,把老街的真秋光传出去,比什么都强。”

傍晚,团队回到工作室,凌薇开始整理专辑的素材清单,周曼在阁楼修改《秋词》的编曲,林野把白天拍的晒秋视频导进电脑,岳川和夏晚晴则坐在桌前,继续写《秋词》的书法——这次夏晚晴写的“鹤”字,已经有模有样了,岳川在旁边写了句“秋日胜春朝”,贴在她的字旁边,像一对小小的联。

“晚上咱们吃贴秋膘的炖肉吧,”凌薇突然提议,“我早上从家里带了块五花肉,放在冰箱里,周曼再煮个冬瓜汤,咱们一起在工作室吃,也算团建了。”

周曼立刻响应:“我还会做凉拌秋葵,正好解腻;晚晴,你带点水果过来?”

夏晚晴笑着点头:“我家楼下的水果店有刚到的秋月梨,甜得很,我去买几个。”

岳川看着众人热闹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以前做文娱,总想着出作品,现在才发现,和团队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忙碌,一起吃一顿简单的饭,才是最踏实的。

他拿出手机,给文化局回了条消息,说会尽快推进专辑制作,又翻出冬至的诗词,开始琢磨下一首吟唱的调子。

晚饭时,工作室的小厨房飘着炖肉的香味。凌薇的炖肉炖得软烂,入口即化;周曼的凉拌秋葵清爽可口;夏晚晴带的秋月梨,咬一口满是汁水。

众人围坐在折叠桌前,边吃边聊接下来的计划——冬至要拍老街的饺子宴,小寒拍煮腊八粥,大寒拍贴春联,还要邀请老街的居民一起参与吟唱,让专辑更有“人间味”。

“等专辑发行了,咱们可以在老街搞个线下演唱会,”夏晚晴突然说,“让王爷爷、李婶他们都来,一起唱节气歌,肯定特别热闹。”

岳川点头:“好啊,到时候咱们把舞台搭在晒秋的竹架旁,让玉米和辣椒当背景,比体育馆还好看。”

饭后,岳川和夏晚晴坐在工作室的阁楼里,看着窗外的秋夜。月亮升得很高,洒在墙上的晒秋照片上,玉米和辣椒的影子轻轻晃。

岳川拿出刚整理好的冬至诗词——杜甫的《小至》,递给夏晚晴:“你先看看,这首的调子可以软一点,像冬至的饺子汤,暖乎乎的。”

夏晚晴接过诗词,靠在岳川的肩上,轻声念起“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阁楼里很静,只有窗外的风声,和两人轻轻的呼吸声。岳川轻轻握住夏晚晴的手,她的手很暖,像揣着个小暖炉。

“等把二十四节气都做完,咱们还可以做老街的民间故事专辑,”夏晚晴抬头说,“王爷爷会讲好多老故事,比如槐树精的传说,特别有意思。”

岳川笑着点头:“好,都听你的。咱们慢慢来,把老街的好东西,都用歌声和镜头记下来。”

阁楼外的秋风吹过,墙上的晒秋照片轻轻晃,像在为他们的约定鼓掌。工作室的灯亮着,凌薇还在楼下整理素材,周曼的古筝旁放着刚写的乐谱,林野的相机摆在桌上,镜头对着窗外的月亮——这小小的工作室,藏着秋光,藏着诗,藏着团队的心意,也藏着岳川和夏晚晴之间,慢慢生长的暖。

岳川知道,节气专辑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民间故事、老街纪录片、更多的文创产品等着他们去做。而这一切,都不用急,因为他们有彼此,有团队,有老街的百姓,有从地球“抄”来的那些经得起时光的诗词与旋律——这些,足够他们在龙国的文娱路上,一步步走得踏实,走得温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