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172章 童玩记:竹篾转醒旧时光,木环扣住新童趣

当岳川将“非遗童玩套装”的样品铺展在老林的竹编作坊时,几个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围着地上的竹蜻蜓狂奔。

那竹蜻蜓可不一般,它是老林用三年生的楠竹精心制作而成,叶片上还编织着“透气纹”,一旦旋转起来,它便能如飞鸟一般,直冲云霄,高度可达十几米之高,比韩流玩具店售卖的“发光机甲竹蜻蜓”要稳定得多。

这是老林针对龙国“传统玩具缺口”所采取的一项新举措。

如今,龙国的玩具市场早已被韩流电子玩具所垄断,其中“星耀玩具”的“星际机甲遥控车”和“声光魔法棒”更是占据了高达 80%的市场份额。

孩子们手中的玩具无一不是充满按键和屏幕的电子产品,他们根本无从知晓竹蜻蜓竟然可以通过手动搓动而飞翔,更别提了解九连环解到第三环时所需要的“巧劲”了。

然而,那些蕴含着古老手艺的传统童玩,却早已被人们遗忘,被当作“过时的老物件”堆积在旧货市场的角落里,无人问津。

“星耀刚出了‘非遗联名机甲’,”玩具项目组的小陆拿着包装盒,上面印着“竹编纹机甲遥控车”,拆开却只有外壳印了模糊的竹编图案,内核还是普通电子元件。

“他们老板说‘传统玩具没技术含量,加个非遗贴纸就是创新’,首发当天卖了十万台,还说‘孩子只爱发光的,谁玩搓的竹蜻蜓’。咱们这套装,就竹蜻蜓、九连环、面塑小摆件,连个电池都没有,能卖动吗?”

老林正蹲在地上给孩子修竹蜻蜓,手指捏着断裂的竹片,用“竹篾缠补法”缠了三圈,没一会儿就修好了:“没电池怎么了?这竹蜻蜓,手搓得越匀,飞得越高;

九连环,解对了一环,后面的环自然就开——这些是‘动脑筋的玩’,不是按个键就完事儿。他们那是‘卖灯光’,咱这是‘卖琢磨的乐子’,能一样?”

岳川并没有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是不紧不慢地打开了童玩套装的说明书。

这本说明书的封面是张婶用红底剪纸精心制作而成的,给人一种质朴而又充满童趣的感觉。而里面的文字,则是周老爷子用木活字印刷出来的,每一页都附上了手绘的“玩法故事”,让人眼前一亮。

翻到竹蜻蜓那一页,只见上面画着老林年轻时在竹林里搓竹蜻蜓的场景。

画面中,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在老林身上,他专注地搓着竹蜻蜓,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了。旁边的配文写着:“选竹要选向阳的,叶片要留三分软,这样风才肯带它飞。”

这简单的几句话,不仅告诉了孩子们如何挑选合适的竹子来制作竹蜻蜓,更蕴含了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再看九连环那一页,上面详细地介绍了解开九连环的方法。

其中,解第一环要“轻提”,解第三环要“侧推”,就像帮朋友开门一样,得找对门轴的劲。这样的描述,既生动形象,又让人容易理解。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在玩九连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手部的灵活性,还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耐心。

岳川指着说明书,感慨地说:“星耀的玩具,玩三天就腻了,因为它的乐子在‘灯光’;而咱们的玩具,乐子在‘琢磨’。

孩子们会思考为什么自己的竹蜻蜓飞不高,会去探究九连环怎么解更快。这些提问里,就藏着文化的根啊!”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传统童玩的热爱和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最后,岳川总结道:“你看这说明书里的故事,它并不是单纯地教孩子们怎么玩玩具,而是在引导他们如何去‘懂玩’。这是星耀所无法做到的。”

项目推进时,内部的争议先来了。年轻设计师阿杰觉得套装“太朴素”,想给竹蜻蜓加个LEd灯:“加个灯成本才五块,孩子肯定喜欢!现在谁还玩不发光的玩具?”

岳川没否定,只是带阿杰去了社区的儿童乐园。他们把两套玩具放在桌上:一套是加了灯的竹蜻蜓,一套是老林做的传统款。

刚开始,孩子们都围向发光的,但玩了十分钟就没兴趣了——灯亮一会儿就灭,竹蜻蜓飞得又不稳;而传统竹蜻蜓,孩子们搓坏了三个,还在互相请教“怎么搓才能让它转圈”。

有个小男孩说:“发光的不好玩,这个(传统竹蜻蜓)我想让它飞得比树高!”阿杰看着这一幕,默默把LEd灯的设计图收了起来。

星耀很快有了动作。他们买通育儿博主,发“传统玩具不安全”的通稿,说“竹蜻蜓的竹片会刮手,九连环的金属环会夹手”,还在商场搞“机甲玩具免费试玩”,想挤垮山河书局的童玩专柜。

岳川没回应,只是让老林在专柜旁设了个“童玩体验角”,老林现场教孩子搓竹蜻蜓,张婶教孩子捏面塑小摆件,周老爷子教孩子认活字说明书上的字。

有家长拍了孩子跟着老林学搓竹蜻蜓的视频,配文“孩子玩了一下午,没碰手机,还问‘爷爷,竹林里的竹子是不是都能做竹蜻蜓’”,视频很快在家长圈刷屏。

“非遗童玩套装”上市半个月,销量反超了星耀的“非遗联名机甲”。有家长留言:“孩子解九连环时,会自己查说明书上的故事,还说要学老林爷爷选竹子”;

有老师反馈:“把套装带进课堂,孩子们开始讨论‘竹蜻蜓的飞行原理’,比讲物理课还认真”。更意外的是,不少爷爷奶奶来买套装,说“想教孙子玩自己小时候玩的东西”。

星耀的“非遗联名机甲”很快滞销,家长发现“竹编纹外壳一摔就裂”,孩子玩两天就扔在一边。而“非遗童玩套装”的生产线,从老林的小作坊扩展到了周边的竹编合作社,阿伟现在能独立做竹蜻蜓的叶片,还在上面编了小小的“竹芽纹”,说“这样孩子会觉得竹蜻蜓是活的”。

岳川的新计划,是搞“童玩研学营”——带孩子去竹林选竹,去张婶的作坊捏面塑,去周老爷子的作坊印说明书,让孩子亲手做一套童玩。

“咱们做的不是玩具,是‘连接’,”岳川在策划案里写,“连接孩子和老手艺,连接现在和过去,连接玩和思考——这才是填补童玩缺口的真正意义。”

周末的竹林里,老林带着一群孩子选竹,孩子们踮着脚敲竹竿,听声音分辨“哪根能做竹蜻蜓”;

张婶的作坊里,孩子们捏的面塑小摆件歪歪扭扭,却都被小心地放进童玩套装里;

周老爷子的作坊里,孩子们用木活字印“玩”字,印错了也不气馁,说“要像老林爷爷修竹蜻蜓一样,慢慢来”。

岳川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龙国的孩子不是只爱电子玩具,是没人给他们机会“懂玩”——懂竹蜻蜓要选向阳的竹,懂九连环要找对解环的劲,懂玩里藏着的老手艺和老故事。

而所谓“振兴文娱”,不过是把这些“懂玩”的机会,还给孩子,让他们在搓竹蜻蜓的快乐里,摸到文化的温度,在解九连环的琢磨里,记着传统的根。

星耀后来撤了“非遗联名”的生产线,转而向岳川团队请教“童玩怎么做”。

岳川没藏私,只是把老林的“选竹笔记”、张婶的“面塑故事”给了他们,说“玩具的魂不在灯光,在玩里的人、玩里的故事——这些有了,玩具自然就活了”。

竹林的风里,又传来竹蜻蜓转动的“嗡嗡”声,孩子们的笑声混着老林的指导声,像把旧时光里的童趣,都转进了当下的日子里。岳川知道,这只是开始,还有更多藏着老手艺的童玩,等着被唤醒,等着陪孩子们,玩出一段有温度的时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