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151章 戏台搭进童话里,木偶牵着古今线

在儿童剧院的排练厅里,岳川正全神贯注地研究着手中的《愚公移山》剧本。只见剧本上被他用铅笔划得密密麻麻,各种批注和修改意见布满了每一页。

这是他为“非遗童话剧”项目专门创作的新剧本,经过深思熟虑,他将愚公移山的传统故事进行了巧妙改编,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祖孙接力”版本。

在这个版本中,爷爷运用传统的夯土法艰难地开山,而孙子则受到《天工开物》中“木牛流马”原理的启发,成功制造出一辆推车,大大提高了移山的效率。

最后,全村人齐心协力,利用榫卯结构搭建起一条栈道,为移山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不仅如此,岳川还在剧本的背景中巧妙地融入了《玄黄纪》中的“五行元气”暗线,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就连山神的形象,他也独具匠心地借鉴了三星堆青铜人像的轮廓,使其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然而,正当岳川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时,剧院院长老王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张海报,上面印着韩流的《魔法森林》儿童剧。

老王将海报贴在排练厅的墙上,然后转头对岳川说:“你看看人家韩流的儿童剧,刚刚结束巡演,场场爆满啊!”

岳川顺着老王的目光看去,只见海报上的魔法精灵长着一张韩式漫画脸,正挥舞着闪光电棒,画面十分炫目。

老王接着说:“他们靠的就是声光特效和偶像配音来吸引家长,咱们这‘土办法移山’,孩子能坐得住吗?”

林野正在给木偶道具画设计图:愚公的木偶用老槐木雕刻,关节处用竹编连接,能做出“夯土”的顿挫动作;山神的木偶则用剪纸拼贴,裙摆展开是《山海经》里的山川纹路。

“坐不坐得住,看有没有真东西。”

他指着设计图里的“互动机关”,孩子可以通过拉动台下的绳结,让木偶做出“搬石头”的动作,“韩流的魔法是假的,咱的‘魔法’是真手艺——孩子摸得着木偶的木纹,看得见榫卯的巧劲,这比光效更能记在心里。”

夏晚晴的配乐方案里,藏着不少“小心机”:夯土的节奏用了陕北腰鼓的鼓点,推车的轱辘声混着《山河行记》里录的老木匠刨木声,最妙的是“栈道落成”段落,她把童声合唱的《诗经·小雅》与电子合成器的“星尘音”叠在一起,像古老的歌谣长出了翅膀。

排练时,饰演愚公孙子的小演员突然问:“为什么不用炸药开山?又快又省力。”

这话让排练厅静了下来,岳川却笑了:“你看这木偶的关节,”他拨动愚公木偶的手臂,竹编关节发出“咯吱”声,“老祖宗没炸药,就用这种‘慢办法’,一代代把山移开——这不是笨,是韧劲。就像这木偶,看着简单,却藏着老木匠的心思,比炸药有温度。”

韩流公司很快放出消息,要推出“童话剧 偶像见面会”模式,让孩子在看剧后能和虚拟偶像合影。

但家长反馈却两极分化:有妈妈在社交平台吐槽“孩子看完只记得要签名,剧情全忘了”;对比之下,《愚公移山》的试演场里,孩子们围着木偶道具问“这木头是不是山上砍的”“榫卯怎么拼”,散场时还在念叨“愚公爷爷好厉害”。

剧里的“非遗彩蛋”成了最大亮点。

当愚公拿出“木牛流马”推车时,舞台侧幕会弹出《天工开物》的插图;山神出现时,AR投影会让他的剪纸裙摆变成真实的山川模型。

有位建筑系教授看完剧,特意找到岳川:“你们把‘栈道榫卯’的原理演活了,我学生看了都说比课本好懂。”

演出正式开始那天,台下坐满了祖孙两代人。

当愚公的木偶举起夯土锤,台下的老爷爷跟着节奏点头;

当孙子的推车用榫卯结构卡住石头,孩子们发出“哇”的惊叹;

最后栈道落成时,童声合唱的《诗经》响起,连韩流粉丝群里都有人发消息:“被爸妈拉来看剧,居然看哭了——原来老故事这么有劲儿。”

韩流的“魔法童话剧”票房应声下跌,制作人在采访里抱怨“家长太较真”,却没意识到:当《愚公移山》里的木偶关节藏着竹编手艺,当推车的轱辘转着《天工开物》的智慧,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远比虚拟偶像的光效更能打动孩子。

儿童剧院的后台,小演员们在学做简易木偶,用冰棍棒和彩纸模仿“愚公”的关节。

林野在旁边指导,教他们用“打籽绣”给木偶缝腰带;夏晚晴则带着孩子们唱改编版的《愚公移山》童谣,把夯土的节奏编进歌词里。

岳川翻着新的剧本大纲——《神笔马良》,计划让马良画的“活物”用皮影和剪纸结合的方式呈现,画里的山水能变成《清明上河图》的互动场景。

“儿童剧是最好的文化种子,”他对院长说,“孩子现在觉得榫卯好玩、竹编神奇,长大了自然会去琢磨背后的道理——这比讲一百遍‘要爱国’都管用。”

雪团像一个安静的守护者一样,静静地蹲伏在愚公木偶的脚边。

它那柔软的尾巴轻轻地扫过木偶手中的夯土锤,仿佛在与这个古老的工具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木偶上,木头上的纹路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就像是被时间精心雕刻而成的一般。

排练厅的窗外,一群孩子们正兴高采烈地奔跑着。他们手中高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木牛流马”模型,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剧里的台词。

这些孩子们的书包里,装着一本本《天工开物》的儿童版绘本,那是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的小窗口。

曾经,人们总是纠结于孩子们是否会喜欢这些“老气”的文化。

然而,当童话剧里的木偶牵着传统手艺的线,当童谣里的节奏踩着古籍的韵,那些看似古老而遥远的文化,却如同春雨一般,悄然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变成了一颗颗能够深深扎根的种子。

就如同剧终时的那句台词所说:“山再高,一步步挖;路再远,一代代走——咱的根,就在这慢慢走、认真做的劲儿里。”

而这些孩子们的故事,也正如同这股坚韧不拔的劲儿一样,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书写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