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140章 课本里的星辰志,展柜外的文明潮

晨光漫过龙国教育出版社的窗台时,编辑们正围着《星尘纪》改编的物理教材争论。

“把‘二十八宿导航’放进天文章节,会不会太超前?”

年轻编辑小张指着样章上的星图,上面用红线标注着小说里的“北斗导航系统”与现实星座的对应关系,“韩流的科普教材都用漫画,咱们这么硬核,学生能看懂吗?”

岳川翻开自己带的中学物理课本,泛黄的纸页上有祖父用红笔写的批注:“《周髀算经》里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五百年。”

他指着样章里的“黑洞公式推导”说:“这里用《九章算术》的‘开方术’来解释,学生既能学物理,又能懂古籍——龙国的教育,不该是把传统和现代劈开,而是让它们当彼此的钥匙。”

夏晚晴抱着套“声景课本”走进来,每一页都贴着二维码,扫码就能听到对应知识点的配乐。

“讲‘声波’时,扫出来是三弦的泛音;学‘光学’时,是曾侯乙编钟的反光音效。”

她点开“海市蜃楼”章节,里面混着《古今辙》里的沙漠吟唱,“让课本会‘说话’,比漫画更能留住注意力。”

消息传到韩流教育机构,对方立刻推出“偶像授课”视频——明星穿着实验服念公式,弹幕全是“哥哥念圆周率都帅”。

但龙国的教师反馈却截然相反:有老师发来视频,学生们围着《星尘纪》教材争论“夸父号飞船的能源系统”,甚至自己查《天工开物》验证可行性;还有班级用《神话代码》里的“甲骨文密码”设计了数学游戏,把解方程变成“破译密信”。

“国际教材展邀请我们参展了。”社长拿着邀请函进来,语气激动,“但韩流那边放出话,说要举报我们‘用小说篡改科学’。”

岳川冷笑一声,把中科院院士的推荐信拍在桌上——信里写着“《星尘纪》对古代天文的现代解读,为科普提供了新路径”。

“让他们举报去。”他在样章扉页添了行字,“科学从不是冰冷的公式,是人类对世界的好奇,而我们的祖先,早就把这份好奇写进了星图里。”

与此同时,巴黎的“龙国文明展”正引发轰动。

展厅中央,林野设计的“时空展台”上,三星堆青铜神树与《神话代码》的机甲模型并排陈列,神树的枝丫通过全息投影与模型的线路相连,背景音是夏晚晴用编钟和电子乐混编的《星尘序曲》。

“这不是文物展览,是未来预言。”

法国考古学家皮埃尔对着镜头感叹,他手指划过展台的互动屏,神树的年轮立刻变成星图,“你们看,三千年前的神树指向猎户座,而《星尘纪》的星舰正朝那里飞去——龙国的文明,从来没断过。”

韩流的“流行文化展”就在隔壁,展出的全息偶像唱着电子乐,却鲜有人问津。

策展人酸溜溜地对媒体说:“龙国只是靠老祖宗的东西撑场面。”

但转头就偷偷让团队拍下“时空展台”的细节,想在自家展览里抄一个“韩流机甲配高句丽文物”的装置。

岳川在展厅遇见个华裔少年,正对着青铜纵目面具的AR投影出神——面具的“望远镜”眼里,映着《星尘纪》里的昆仑空间站。

“我在课本里学过这个。”

少年用流利的中文说,“老师说,这是我们祖先的‘星际想象’。”

他指着自己的t恤,上面印着林野画的“孔子与智能手环”,“原来我们的文化这么酷,不是只有功夫和旗袍。”

夏晚晴的“古今音乐会”在卢浮宫旁的剧院上演时,观众席里坐着不少韩流明星的粉丝。

当贾湖骨笛的声息撞上《神话代码》的机甲音效,原本抱着嘲讽心态来的年轻人,慢慢放下了手机。

终场时,全场齐唱《电波里的茉莉花》,法语版的歌词混着汉语的原词,像两种文明在旋律里握手。

“他们的电子乐里,有我们没有的根。”一个韩流粉丝在社交平台发文,配图是她拍的骨笛特写,“我们总在追新,他们却能让老东西长出新牙——这才是真的潮流。”

龙国的教室里,《诸子百家》动画成了历史课的“教具”。

老师播放“墨子造机械臂”的片段后,让学生用3d打印复刻机关术;《暗涌》里的“茶桌密信”被编成语文阅读理解,题目是“分析茶桌木纹与剧情张力的关系”;连《舌尖上的文明》都成了生物课的参考——学生们通过观察面团发酵,理解“微生物与人类文明的共生”。

韩流试图跟进,推出“偶像讲历史”的网课,却因漏洞百出被群嘲:有偶像把“商鞅变法”说成“商纣王的变法”,还有人将“端午节”归为“韩流传统”。

“他们只学了皮毛。”岳川在教育论坛上说,“我们的课本不是‘文化带货’,是让学生知道:你笔下的公式、背的古诗、吃的食物,都连着一条几千年的线。”

年底的文化总结会上,数据亮眼:《星尘纪》改编教材入选“年度最佳科普读物”,“龙国文明展”参观人数破百万,《诸子百家》动画被翻译成17种语言,夏晚晴的音乐会专辑在全球流媒体平台播放量破亿。

韩流公司的年度报告里,“模仿龙国文化元素”成了重点失败案例——他们推出的“古籍手游”因考据错误被玩家抵制,“文物综艺”因过度娱乐化遭考古界批评。

“不是我们不行,是龙国太会‘炒冷饭’。”社长在内部会议上抱怨,却没人敢提:他们偷偷挖走的龙国编剧,写的剧本里全是韩流套路,早已失去了那种“文明共振”的魔力。

老裕泰茶馆的跨年夜,众人翻着海外读者的来信。

一个美国高中生画了张“昆仑空间站与自由女神像”的插画,说想报考龙国的航天专业;法国厨师寄来用《舌尖上的文明》食谱改良的“法式炸酱面”照片;还有个韩流粉丝发来手写信,说她开始学中文,想读懂《星尘纪》的原着。

李叔煮了锅跨年的饺子,馅里加了槐树叶和枣花——是《胡同里的灯》里写过的“年味配方”。

“你看这饺子,”他笑着说,“皮是新磨的面,馅是老法子调的,煮出来才香。”

岳川的笔记本上,新计划已经写满:“用《黄帝内经》做健康监测App”“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互动剧”“联合多国建‘文明对话数据库’”。

夏晚晴在旁边补了句:“给每个项目加个‘声景开关’,点开就能听到对应的古今声息。”

雪团趴在堆成小山的海外版图书上,尾巴扫过《星尘纪》的法文版封面,上面的昆仑空间站舷窗里,隐约能看见老裕泰茶馆的木格窗。

窗外的烟火炸开时,照亮了胡同墙上的涂鸦——是林野画的“神树与星舰”,旁边写着行字:“文明的长河,从来都是后浪推着前浪,而根,永远扎在最初的地方。”

没有人再提“对抗”或“超越”,因为当龙国的课本里有了星辰志,展柜外涌着文明潮,年轻人的血脉里流淌着古今的对话时,所谓的“文娱缺口”早已被填满。

就像岳川在新年致辞里说的:“最好的传承,是让每个孩子都敢说——我的文化,足够支撑我走向任何未来。”而他们的故事,不过是这趟旅程里,最温暖的一段同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