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122章 雨巷的声采样,插画的蒸汽韵

清晨的胡同被雨裹着,青石板缝里的草尖挂着水珠。

夏晚晴背着录音设备走在巷子里,帆布鞋踩过积水,溅起的水花落在裤脚——昨天跟张大爷约好,今天录“胡同雨声”,东头的青石板和西头的木格窗,要分别采两种不同的响。

“晚晴丫头,这边来!”张大爷举着把油纸伞站在槐树下,伞面是旧的藏蓝色,伞骨上还缠着圈棉线。

他指着旁边的墙根:“这青石板是光绪年间的,雨砸在上面是‘笃笃’的实响;西头的木格窗挂了油布,声音软,是‘沙沙’的轻颤,你听。”

夏晚晴打开录音笔,蹲在青石板旁。雨滴密集地落下,“笃笃”声裹着泥土的腥气,像有节奏的鼓点。

她调整设备参数,把声压调得稍高:“这声音得清晰点,能当专辑间奏的‘实底’,跟后面的木格窗雨声形成对比。”

录完青石板,两人往西头走。张大爷的老房子还留着民国时的木格窗,油布被雨打湿,贴在窗棂上,“沙沙”声混着屋里的收音机声——正放着段京戏,咿呀的唱腔漏出来,竟和雨声意外地搭。

“把这段也录进去!”夏晚晴眼睛一亮,“京戏的唱腔当背景,雨声在前头,像胡同里的老日子在‘说话’。”

张大爷笑着点头,把油纸伞往她那边倾了倾:“你这丫头,连收音机的声都能用上,比戏班的角儿还会琢磨。”

岳川和林野赶到茶馆时,夏晚晴刚把录音设备摊在茶桌上。林野抱着本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是整理好的粉丝插画,每页都贴了便签,标注着“枣糕摊”“铜哨子”“老茶桌”等关键词。

“出版社刚才发了排版样稿,”他把样稿递给岳川,“粉丝画的‘爷爷的哨子’放在书的第三章,正好对应你写的‘铜哨子喊晨’那段,但色调有点冷,我想加层淡橙,像晨光的暖。”

岳川翻着样稿,粉丝画的“哨子”是铅笔画,线条稚拙却认真,哨绳上还系着个小小的中国结。

“加淡橙可以,但别盖过铅笔的纹理。”他指着画里的背景,“再添笔槐树叶的影子,跟林野你画的老槐树呼应,也能和夏晚晴专辑里的‘槐叶沙沙’对齐。”

夏晚晴把刚录的雨声片段放出来,青石板的“笃笃”混着木格窗的“沙沙”,间或飘着京戏的唱腔。

李叔端着槐树叶茶走进来,瓷杯放在茶案上轻响:“这雨声听得人心里静,比戏文里的‘雨打芭蕉’更实在。”他把茶推给三人,“用张大爷晒的槐树叶泡的,你们尝尝,有股子太阳的味儿。”

林野喝了口茶,突然放下杯子,掏出马克笔在插画样稿上补画:“我给‘枣糕摊’的插画加层淡金色蒸汽!”笔尖在纸上轻扫,枣糕摊的蒸笼旁立刻飘起朦胧的金色,“像刚出锅的热气,跟茶里的槐叶香搭,也能让画面暖起来。”

岳川看着修改后的插画,突然说:“把夏晚晴录的京戏唱腔,剪段短的放在书的再版附赠音频里——读者翻到‘枣糕摊’这页,扫码就能听,声画结合更有代入感。”

夏晚晴立刻掏出手机,跟音乐团队发消息:“把京戏片段剪到30秒,去掉杂音,保留唱腔的‘咿呀’尾音,像从胡同深处飘来的。”

中午雨停了,阳光透过木格窗,在茶案上投下斑驳的光。

众人围在桌旁,夏晚晴整理雨声采样,岳川校对再版样稿,林野给粉丝插画补最后的细节——给“老茶桌”的插画添了只迷你铜哨子,放在茶碗旁,是李叔那只的缩小版。

“对了,”李叔突然想起什么,从里屋翻出个旧竹篮,“这是我爷爷装枣糕的篮子,竹编的纹路上还沾着当年的枣泥,你们要是用得上,拿去当插画的参考。”

林野立刻把竹篮举到光下,竹编的纹路清晰可见,缝隙里的枣泥呈深褐色,像沉淀的时光。

“我把这纹路画进‘枣糕摊’的桌布上!”他掏出速写本,几笔就勾勒出竹编的纹理,“这样插画更有真实的‘触感’。”

傍晚,出版社发来最终的再版排版稿,粉丝插画的淡橙色调、槐树叶影子、竹编桌布都恰到好处;夏晚晴的雨声采样也剪好了,京戏唱腔的尾音正好卡在“沙沙”声里;林野则把竹篮的纹理扫描进电脑,准备加到专辑歌词本的“枣糕摊”插画旁。

茶馆的灯亮起来时,雪团从外面跑进来,爪子上沾着雨后的泥点,却精准地跳上茶桌,蹲在装着槐树叶的竹篮旁,尾巴轻轻扫过岳川的再版样稿——正好落在“雨巷的声”那段,像在给今天的成果盖章。

没有人说“明天要赶工”,只是把录好的雨声、校完的样稿、画完的插画轻轻归置好,捧着温热的槐树叶茶,听着窗外渐息的蝉鸣。胡同的日子,就像这茶里的槐叶,不用急着舒展,也会在时光里,慢慢浸出属于自己的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