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16章 血沃田埂,烽火联援

1937年的日子 第16章 血沃田埂,烽火联援

作者:打卡小达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08:36:54

第十六章 血沃田埂,烽火联援

(一)

芒种时节的雨来得急,豆大的雨点砸在新插的秧苗上,溅起一圈圈泥花。李明远蹲在田埂上,看着战士们和老乡们抢收早熟的土豆,裤脚早已被泥水浸透,军靴陷在烂泥里,拔出来时“咕叽”作响。

“连长,这雨再下,刚灌浆的麦子该倒伏了!”老郑扛着半筐土豆往山洞跑,蓑衣上的雨水顺着斗笠边缘往下淌,在胸前汇成小溪。他手里的筐是用柳条编的,边缘被磨得光滑,是去年秋收连刚到鹰嘴崖时,老乡们送来的“见面礼”。

李明远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望着远处的黑风口。那里的雨雾里隐约有黑影晃动,不是飞鸟,是鬼子的侦察兵。这几天总有些形迹可疑的人在山外围游荡,摘走田边的麦穗,在陷阱旁做记号——他知道,这是大股鬼子要来的征兆。

“让妇女和孩子先撤进山洞,”他对身边的三排长说,“把土豆和刚收的麦子全运进仓储洞,用石板盖严实。告诉英子,把医疗室的药品和绷带打包,随时准备转移伤员。”

三排长刚应声,东边的山坡突然传来一阵枪响。不是三八大盖的脆响,是土造猎枪的闷响——是王家村的猎户王二柱他们!

“不好!”李明远猛地站起身,抓起靠在田埂上的步枪,“鬼子从东坡摸过来了!”

他往山坡跑时,泥水溅了满身。刚爬上坡顶,就看见十几个鬼子正围着三个猎户砍杀。王二柱被按在泥地里,手里还攥着猎枪,枪管已经被砍断,后腰的血把泥水染成了暗红。他的儿子小石头,那个总爱跟在战士们身后捡弹壳的半大孩子,此刻正抱着一个鬼子的腿,死死咬着对方的手腕,被另一个鬼子用枪托砸得头破血流。

“狗娘养的!”李明远红了眼,举枪就射。子弹穿透了按住王二柱的鬼子的后脑勺,血浆混着雨水溅了王二柱一脸。

战士们也跟着冲上来,步枪和手榴弹齐发。小周抱着二排长的步枪,趴在泥地里连开三枪,三个鬼子应声倒地——他的枪法是李明远手把手教的,此刻在愤怒的驱使下,准得惊人。

但鬼子显然是有备而来,人数远超他们。从东坡后面又涌出来四五十个鬼子,带着轻机枪,在雨雾里架起枪阵,“哒哒哒”的枪声像鞭子似的抽在雨幕上。

“撤!往主阵地退!”李明远吼着,拽起浑身是血的王二柱。王二柱的腿已经断了,被拽着走时,在泥地里拖出长长的血痕,嘴里却还在骂:“狗日的……我的麦子……”

小石头没能跟上来。他抱着鬼子的腿不肯放,被那个手腕淌血的鬼子用刺刀从后背捅穿。孩子倒在泥地里时,手里还攥着颗捡来的步枪子弹,是他昨天刚跟小周要的,说要留着“打大鬼子”。

雨更大了,把血和泥混在一起,分不清哪是血哪是泥。李明远回头看了一眼,小石头小小的身子在雨里一动不动,像株被踩烂的秧苗。他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血珠混着雨水滴落在枪托上。

(二)

退到主阵地时,战士们已经伤亡过半。三排长为了掩护老乡撤退,被机枪子弹扫中了胸膛,倒在陷阱旁,身体压塌了两个“土地雷”,却没能等来引爆的机会。

李明远把王二柱交给英子,自己趴在掩体里清点人数。能战斗的只剩二十三人,弹药也所剩无几——机枪子弹只剩半箱,手榴弹不足十颗,步枪子弹平均每人不到五发。

“连长,鬼子在搭浮桥!”小周趴在他旁边,指着山坳里的小溪。鬼子正用砍来的树干架桥,显然是想绕过布满陷阱的主路,从侧翼包抄。

李明远望着雨雾中的鬼子,心里沉得像灌了铅。他知道自己犯了错——太相信“民心稳固”,忽略了鬼子的疯狂。这股鬼子不是小股骚扰,看装备和人数,像是专门来清剿根据地的“扫荡队”。

“老郑,把最后两发迫击炮炮弹给我!”他吼道。

老郑抱着炮弹滚过来,浑身是泥,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连长,这是咱最后的家当了……”

“打浮桥!”李明远没看他,正用望远镜瞄准。雨雾影响视线,他只能凭着经验估算弹道,“标尺500,方向左2!”

老郑把炮弹填进炮膛,拉绳一拽。炮弹在雨幕中划出弧线,落在离浮桥三米远的水里,只掀起一团水花。

“偏了!”小周急得跺脚。

鬼子被惊动了,机枪立刻调转方向,“哒哒哒”地朝炮位扫射。子弹打在掩体的石头上,火星四溅,碎石混着泥水溅了李明远一脸。

“再来!标尺减50,方向右1!”他抹了把脸,雨水进了眼睛,涩得发疼。

第二发炮弹出去时,李明远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炮弹穿过雨雾,不偏不倚落在浮桥中间——“轰隆”一声,刚搭好的浮桥被炸得粉碎,木头和鬼子的尸体一起被抛进溪水里,染红了半条小溪。

“好!”战士们欢呼起来,声音却很快被雨声吞没。

但鬼子没退。他们又开始砍树,显然是铁了心要架桥。更可怕的是,西边的山梁上出现了鬼子的身影——他们想前后夹击,把秋收连和没来得及撤退的老乡困死在这片刚种下庄稼的土地上。

“英子!带剩下的老乡从应急通道撤!快!”李明远吼道,声音嘶哑。

溶洞里的英子听见了,她正给王二柱包扎断腿,闻言咬了咬牙,对卫生员说:“你带着老乡走,我去帮连长!”

“英子姐!”卫生员想拦她。

“别废话!”英子抓起地上的步枪,这是三排长牺牲前握在手里的枪,枪托上还沾着他的血,“我爹说过,守不住家,救再多伤员也没用!”

她跑出溶洞时,正看见一个鬼子从侧翼摸过来,举着刺刀刺向李明远的后背。英子想也没想,举起步枪就砸过去——枪托砸在鬼子的钢盔上,“当”的一声,鬼子被砸得一个趔趄。

李明远趁机回身,刺刀捅进鬼子的小腹。他拽起英子往掩体里拖:“谁让你出来的?!”

“我不来,你早成筛子了!”英子的手在抖,却把两颗手榴弹塞进他手里,“医疗室还有些酒精,能当燃烧瓶用。”

李明远看着她被雨水打湿的头发贴在脸上,眼眶通红却眼神坚定,突然想起穿越前看过的战地照片——那些在战火里成长的女性,从来都比想象中更坚韧。

(三)

战斗打到午后,雨渐渐小了。山坳里的泥水被血浸透,变得黏糊糊的,踩在上面像陷进沼泽。秋收连的阵地被压缩在不足百米的田埂上,战士们背靠背站着,手里的武器五花八门——有步枪,有砍刀,有削尖的木棍,还有王二柱那把断了的猎枪。

鬼子的轻机枪还在“哒哒”作响,子弹打在田埂的泥土里,溅起一串串泥珠。一个年轻的战士刚探出头想扔手榴弹,就被流弹打中了脖子,血喷在刚灌浆的麦穗上,像给麦子染上了红锈。

“连长,子弹打光了!”小周喊道,他的步枪里已经空了,只能握着刺刀,刀尖在雨雾里闪着寒光。

李明远摸了摸腰间,只剩最后一颗手榴弹。他看着远处溪水上重新搭起的浮桥,看着不断涌过来的鬼子,心里第一次生出绝望——或许,这次真的守不住了。

就在这时,西边的山梁上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不是鬼子的马靴声,是马蹄踏在泥地上的“咚咚”声,还夹杂着熟悉的冲锋号——“嘀嘀嗒——嘀嘀——”

“是骑兵连!是张连长的骑兵连!”老郑突然喊道,声音抖得像风中的树叶。

李明远望去,只见西边的山梁后冲出一队骑兵,大约三十人,每人手里都举着马刀,红旗在雨雾里像团燃烧的火。领头的正是骑兵连的张猛,他骑着匹黑马,马刀劈砍时带出的风声,在雨里都听得见。

“狗娘养的!老子来晚了!”张猛的吼声穿透了枪声,他的马刀劈进一个鬼子机枪手的脖子,血喷了他满脸,“李明远!还活着没?!”

“活着呢!”李明远突然笑了,眼泪混着雨水往下掉,“帮老子把溪上的浮桥炸了!”

“早给你备着了!”张猛从马鞍上摘下两颗手榴弹,拉掉引信扔向浮桥。“轰隆”两声,刚搭好的浮桥再次塌了,溪水卷着木头和尸体往下游淌。

骑兵连像把锋利的刀,从鬼子侧后方猛插进来。马刀劈砍的脆响、鬼子的惨叫、马蹄的践踏声混在一起,瞬间冲垮了鬼子的阵型。张猛的黑马像道黑闪电,在鬼子群里横冲直撞,马刀上的血滴落在泥地里,溅起小小的血花。

李明远抓住机会,吼道:“冲啊!”

秋收连的战士们像打了鸡血,跟着骑兵连一起冲锋。李明远的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向鬼子的军官,炸得对方飞起来,落下时砸在一片土豆地里,压烂了刚结的土豆。他捡起地上的一把鬼子步枪,连续放倒两个想逃跑的鬼子,枪栓拉动时的“哗啦”声,此刻听来格外痛快。

小周跟着张猛的骑兵砍杀,他的刺刀捅进一个鬼子的后背,却被对方死死抱住。就在他以为要同归于尽时,张猛的马刀从旁边劈过,鬼子的脑袋滚落在泥地里,眼睛还圆睁着。

“小子,劲挺足!”张猛拍了拍他的肩膀,黑马在原地刨着蹄子,溅了小周一身泥。

战斗持续了不到半个时辰,剩下的鬼子开始溃败。张猛的骑兵在后面追,马刀劈砍时的风声像在收割麦子,倒下的鬼子尸体在泥地里铺成一条血路。

李明远站在田埂上,看着骑兵连追杀鬼子的背影,突然腿一软,坐在了泥地里。泥土里混着血和麦穗,他抓起一把,麦粒上的血珠顺着指缝往下滴,带着股温热的腥气。

“你小子,差点把命丢在这儿。”张猛骑着马回来,扔给他一壶水,“上次让你跟我去主力那边求援,你非说‘根据地能守住’,这下知道厉害了?”

李明远喝了口水,水顺着嘴角流进脖子里,凉丝丝的。他知道张猛说的是实话——半个月前他就派人给主力送过信,说鬼子可能有大动作,请求支援。但当时主力正在平型关附近布防,只派了骑兵连过来接应,没想到正好赶上这场硬仗。

“谢了。”李明远站起身,声音还有些哑。

“谢啥,都是一家人。”张猛跳下马,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们秋收连守着这粮地,就是在给咱们主力囤粮,你这儿要是丢了,咱们的肚子都得挨饿。”他看着满地的尸体和被踩烂的庄稼,脸色沉了沉,“这帮狗娘养的,不光杀人,还毁庄稼。”

英子走过来,给张猛递了块干净的布:“张连长,擦擦吧。”她的袖口沾着血,是刚才给伤员包扎时蹭的。

张猛接过布,咧嘴一笑:“英子妹子越来越能干了,上次见你还不敢砍刀呢。”他又对李明远说,“主力让我给你带句话,这根据地得守,但不能硬守。缺人缺枪就说话,咱们多股力量联起来,让鬼子顾头不顾尾。”

李明远点点头。他终于明白,稳固的后方从来不是靠一股力量死扛出来的,是靠互相支援、彼此托底——就像骑兵连今天的驰援,就像他们守护的粮地,最终要供给的也是整个根据地的战士。

(四)

清理战场时,夕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给血污的土地镀上了层金红色。战士们和老乡们一起,把牺牲的战友和乡亲抬到山洞后的空地——那里要新添一片坟茔,挨着去年牺牲的弟兄们。

王二柱的断腿被包扎好了,他坐在担架上,看着小石头的尸体,眼泪无声地往下掉。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小石头捡的各种弹壳,有步枪的,有手榴弹的,被孩子用线串成了串,像串奇怪的项链。

“这孩子……总说要当解放军,”王二柱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说要跟着李连长,保护庄稼……”

李明远蹲下身,把那串弹壳挂在小石头的脖子上:“他是好样的,是咱秋收连的人。”他对身后的战士说,“给小石头立块碑,就写‘秋收连小战士石向阳’。”

英子带着妇女们用白布裹住牺牲者的尸体。她的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了沉睡的人,每裹好一具,就往尸体手里塞一小把麦粒——这是她从被踩烂的麦穗上捋下来的,说“带着粮食走,路上不饿”。

张猛的骑兵连在帮忙掩埋尸体。他们的马拴在田埂边,低头啃着带血的青草,偶尔甩甩尾巴,赶走身上的苍蝇。张猛站在新坟旁,看着那些简陋的木牌,突然对李明远说:“知道为啥主力一定要守住根据地不?”

李明远没说话,等着他往下说。

“因为这些坟里的人,”张猛指着木牌,“他们守的不只是土地,是咱中国人的根。根要是断了,就再也长不出新苗了。”他从怀里掏出份电报,“主力让我转告你,平型关那边打了胜仗,缴获了不少弹药,过几天给你送一半过来。还有,让你统计下老乡们的损失,主力会拨粮食过来补种。”

李明远接过电报,纸页被雨水泡得有些皱,上面的字迹却很清晰。他突然想起刚穿越时,总觉得“根据地”是个抽象的词,现在才明白,它是由无数具体的人和事组成的——是王二柱家被踩烂的麦子,是小石头脖子上的弹壳项链,是张猛带来的骑兵连,是主力送来的弹药和粮食,是每一个愿意为这片土地流血的人。

(五)

三天后,主力的补给到了。五马车弹药,二十袋粮食,还有十几个新补充的战士。送补给的战士还带来了个好消息:平型关大捷,歼灭鬼子一千多人,缴获了大量物资。

山坳里的气氛一下子活了。老乡们帮着卸车,孩子们围着弹药箱好奇地看,战士们则忙着把新到的子弹搬进仓储洞,脸上的笑容藏不住。

王大爷带着几个老人,给骑兵连的战士送来了新做的布鞋:“张连长,这鞋糙,别嫌弃,能挡挡泥。”

张猛接过布鞋,往脚上一套,正好合脚:“大爷您这手艺,比城里的鞋匠还好!”他又对李明远说,“骑兵连得回主力那边了,那边还等着咱支援。记住,有事儿就发电报,别硬撑。”

李明远送他到山口,看着骑兵连的身影消失在山梁后,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这次的胜利是靠外援,但不能总指望外援——根据地要真正稳固,终究得靠自己的力量。

他转身往回走,路过那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战士们和老乡们正在补种庄稼,把踩烂的麦子拔掉,重新播下种子。新翻的泥土里还能看见暗红色的血渍,却在雨水的冲刷下,渐渐融进黑土,像给土地施了肥。

英子蹲在地里,手里的瓢正往新播的种子上浇水。她的裤脚还沾着泥,却哼着不知名的小调,阳光照在她身上,像镀了层金边。

“连长,你看!”她指着地里,“上次被炸的土豆,居然冒出新芽了。”

李明远走过去,果然看见泥土里钻出点新绿,细得像线,却倔强地往上挺着。他想起那些牺牲的人,想起张猛的话,突然明白:所谓的血沃田埂,从来不是指鲜血白流,而是指那些流淌的血,终究会滋养出新的生命。

他蹲下身,和英子一起补种。指尖插进带着血腥味的泥土里,触到新播的种子,硬硬的,像颗小小的心脏在跳动。

远处的黑风口又恢复了安静,但李明远知道,平静只是暂时的。鬼子不会善罢甘休,战斗还会继续,还会有鲜血染红这片土地。

但他不再害怕了。因为他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根,已经扎得太深,深到哪怕被炮火掀翻土层,也能从石缝里钻出新芽。

(六)

补种的庄稼没过多久就冒出了绿苗,星星点点缀在黑土地上,像撒了把碎翡翠。李明远每天清晨都会去田埂上转一圈,看着那些幼苗在风里摇晃,心里踏实得很。小周说他越来越像个老农,他听了只笑——以前总觉得扛枪打仗才是正经事,现在才懂,守住这些苗,和守住阵地一样重要。

这天他正蹲在地里薅草,王二柱拄着拐杖来了。他的断腿还没好利索,走一步晃三晃,手里却攥着把新磨的镰刀。

“李连长,我琢磨着,该给这些苗搭个棚子了。”王二柱指着西边的山,“往年这时候总起秋风,刮得苗倒一地。咱搭个竹棚,既能挡风,又能防着山里的野物。”

李明远看着他空荡荡的裤管——为了保命,医生截了他半条腿。这汉子没掉过一滴泪,今天说搭棚子时,眼里却闪着光。

“好啊,”李明远拍了拍他的肩膀,“让老郑带几个弟兄跟你搭,材料不够就去后山砍竹子,记着留够明年的竹种。”

王二柱咧嘴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放心,俺懂。砍粗的留细的,砍密的留稀的,不能断了根。”

他转身要走,又被李明远叫住:“石头的坟前,也搭个小棚吧,挡挡雨。”

“哎!”王二柱应得脆生,“俺这就去弄。”

看着他摇晃的背影,李明远心里一动。这些日子,村里的老乡们都在悄悄变。以前见了战士总躲着走的张婶,现在会主动送热粥到岗哨;总爱念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刘大爷,天天扛着锄头来帮着护苗。他们不再把战士当外人,也不再把自己当旁观者。

傍晚收工时,英子匆匆跑来,手里捏着张字条:“连长,山外传来消息,鬼子要在秋收前再来一次扫荡!”

字条是骑兵连的斥候送来的,字迹潦草,却透着紧急:“敌约一个中队,携迫击炮,明日拂晓至。”

李明远捏着字条,指节泛白。一个中队,少说也有百来人,还有迫击炮——他们手里的弹药刚够应付小规模冲突,硬拼肯定不行。

“通知下去,”他当机立断,“今晚连夜转移!老乡们带着粮食和种子进仓储洞,战士们分两拨,一拨掩护,一拨加固洞口伪装。”

英子刚要跑,又被他拉住:“告诉王二柱,把竹棚拆了,竹子全搬到洞口当鹿砦。让老郑把所有‘土地雷’——就是那些埋在土里的陶罐炸弹,全布在进山的路上。”

“那庄稼……”英子看着刚冒头的幼苗,眼里舍不得。

“苗能再种,人不能少。”李明远声音沉下来,“带几捆最壮的苗进洞,剩下的……只能赌老天爷留情了。”

夜幕降临时,山坳里一片忙碌。老乡们背着粮食,抱着孩子,沿着秘密通道往仓储洞挪。战士们则在路口埋炸弹,砍倒的竹子交叉着挡在路上,竹尖朝上,像片狰狞的荆棘丛。

李明远站在山梁上,看着星星点点的火把在黑暗里移动。风吹过光秃秃的田埂,剩下的幼苗在风里瑟瑟发抖,像在哭。他突然想起张猛说的“根”,这些苗的根还在土里,只要人活着,总有再冒头的那天。

(七)

拂晓时分,鬼子果然来了。迫击炮的轰鸣震得山摇地动,洞口的伪装被炸开个豁口,碎石和泥土簌簌往下掉。

“顶住!”李明远吼着,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出去。爆炸声里,他看见英子正抱着个吓哭的孩子,往洞深处挪。那孩子手里还攥着颗麦粒,死死不肯放。

洞外的枪声越来越近,有鬼子已经冲进了第一道防线。老郑带着人在洞口拼刺刀,他的胳膊被划了道深口子,血顺着指尖滴在地上,在火光里像条红蛇。

“连长!弹药没了!”小周哭喊着,手里的步枪已经断了枪托。

李明远摸向腰间,只剩最后一把匕首。他刚握紧,就看见个鬼子端着枪冲进来,刺刀闪着寒光。他侧身躲过,匕首从鬼子肋骨间捅进去,对方的血喷了他一脸。

就在这时,洞外突然传来熟悉的马蹄声——是骑兵连的冲锋号!

“张猛!”李明远红了眼,推开鬼子的尸体往外冲。

张猛的黑马率先撞开鬼子的阵型,马刀劈得跟风车似的。他身后跟着的,不光有骑兵连,还有十几个扛着锄头扁担的老乡——是王家村和李家坳的乡亲们,他们手里的家伙虽然简陋,喊杀声却比炮声还响。

“老子说过,不会让你硬扛!”张猛在马上大笑,马刀削掉一个鬼子的头盔,“主力抽不开身,这些乡亲说要跟鬼子拼命,拦都拦不住!”

李明远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王二柱拄着拐杖,用镰刀砍伤了一个鬼子的腿;张婶举着烧红的铁钳,烫得鬼子嗷嗷叫;连最胆小的刘大爷,都用扁担打断了一个鬼子的枪。

原来,根早就扎在了每个人心里。

战斗结束时,朝阳正好爬上山头。阳光照在布满弹痕的竹棚骨架上,照在老乡们带血的农具上,照在骑兵连的马背上,也照在那些被踩倒、却没断根的幼苗上。

李明远蹲在田埂上,看着土里重新挺直腰杆的绿苗,突然明白:所谓根据地,从来不是一片完美无缺的净土,是哪怕被炸得粉碎,也能凭着一股子劲重新站起来的地方。是战士手里的枪,是老乡手里的锄头,是孩子攥着的麦粒,是每个人心里那点“不能输”的念想。

他从怀里掏出颗麦粒,埋进土里。英子走过来,递给他块干净的布:“擦把脸吧,张连长说,主力要在咱这儿建个粮仓,以后啊,咱的粮食够整个根据地吃的。”

李明远擦着脸,笑了。远处,骑兵连的马蹄声渐远,老乡们已经开始重新搭竹棚,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手里举着刚抽穗的麦芽。

风拂过,新苗在土里轻轻摇晃,像在应和着什么。这一次,李明远敢肯定,它们能长到秋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