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23章 山坳蛰伏养精锐,静待东风破敌营

第二十三章:山坳蛰伏养精锐,静待东风破敌营

中条山的硝烟还没散尽,云蒙山深处的练兵场已经响起了整齐的口号声。李明远站在土坡上,看着战士们在晨露中练习刺杀,枪尖的寒光在朝阳下连成一片。他腰间的皮带系得很紧,把缴获的南部十四式手枪压在军装里,枪身的凉意透过布料渗出来,像在提醒他——现在还不是松劲的时候。

“旅座,各小队的缴获清单汇总好了。”王铁柱抱着个厚厚的本子跑过来,裤腿上沾着草屑,“光步枪就捡了三千多支,还有十二挺重机枪、八门迫击炮,粮库里的大米够全军吃五个月,连日军的压缩饼干都攒了两大箱。”

李明远接过本子翻了两页,目光停在“罐头三百箱”那一行上,突然笑了:“把这些罐头分下去,每个班两箱,让弟兄们改善伙食。但有一条——空罐头盒别扔,让周先生的兵工厂熔了,能造二十箱手榴弹。”

王铁柱咧嘴笑:“早就安排了!周先生昨天还说,这些铁皮比铁轨钢软,做手榴弹壳正好,炸开来的碎片能飞十米远。”

他顿了顿,又凑近了些:“旅座,**那边派来了联络官,说想跟咱‘借’点弹药。他们退到黄河以南,手里的枪快成烧火棍了,还说……还说愿意用银元换。”

李明远合上册子,指了指远处正在操练的新兵——那些都是中条山溃退下来的**士兵,现在穿着八路军的灰军装,正跟着老兵练习瞄准。“告诉联络官,弹药可以给,但不用银元换。让他们派五十个老兵来,教咱的新兵用迫击炮——他们的炮手比咱的准头好,这买卖不亏。”

王铁柱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既送了人情,又学了本事。我这就去安排。”

等王铁柱走远,李明远转身往兵工厂走去。溶洞里的机器声震得岩壁嗡嗡响,周先生正蹲在熔炉旁,用长钳夹着块通红的钢坯,往冷水里淬,“滋啦”一声腾起白雾。旁边的工匠们忙得脚不沾地,有的在给步枪换枪管,有的在往手榴弹壳里填炸药,还有的在用缴获的日军电台零件,改装新的发报机。

“旅座来了!”周先生直起身,满手油污地搓了搓,“您看这枪管,用日军的炮管钢改的,能连打两百发不发烫,比咱以前造的强十倍!”

李明远拿起枪管掂了掂,分量沉得压手。“周先生,迫击炮的炮弹得抓紧造。咱现在有八门炮,炮弹却只有三十发,真打起来不够塞牙缝的。”

“放心!”周先生指着角落里的一堆铁疙瘩,“这些是从日军的航弹残骸里拆的炸药,威力比咱自己配的强三成。我让工匠们加班赶,月底前保证造出两百发,每发都带尾翼,准头差不了。”

溶洞深处传来叮当的锤声,那是铁匠们在锻打“扒轨器”。新造的扒轨器用铁轨钢锻成,钳口带着倒刺,能牢牢咬住铁轨的螺栓。李明远走过去,看着铁匠把烧红的铁钳放进冷水,突然想起什么:“让弟兄们多造些‘铁爪’炸药包,就是上次扒火车用的那种。日军吃了亏,肯定会给运输队加铁皮,这玩意儿能勾住铁皮炸,比普通炸药管用。”

从兵工厂出来,李明远往医疗队走去。林晓棠正带着护士们给伤员换药,竹床上躺着个缺了条腿的战士,是中条山撤退时救下来的**士兵,此刻正咬着牙,额头上的汗珠子往下滚。

“恢复得不错。”李明远蹲下身,看着他腿上的绷带,“林医生说,再过半个月就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战士红了眼圈:“旅座,俺这条命是您给的。等俺好了,还想跟着部队,哪怕是给弟兄们端茶倒水也行啊。”

“不止端茶倒水。”李明远拍了拍他的肩膀,“咱刚办了个‘教导队’,专门教新兵认字、学战术。你读过书,正好去当教员,把**那边的阵地战经验教给弟兄们——这比端枪冲锋更重要。”

战士猛地坐起来,忘了腿上的疼:“真的?俺……俺能行吗?”

“咋不行?”林晓棠端着药盘走过来,笑着说,“昨天你给伤员讲怎么躲炮弹,说得比老兵还清楚,这就是本事。”

教导队设在山坳里的破庙里,三十多个教员里,一半是八路军的老兵,一半是**的溃兵。他们白天一起编教材,晚上围着篝火讨论战术——八路军的教员讲游击战的“十六字诀”,**的教员讲阵地战的“三段式射击”,谁也不藏私,连庙里的和尚都说:“以前听人说你们是对头,现在看,倒像是亲兄弟。”

这天傍晚,李明远正在教导队听课时,通信兵小张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举着张电报:“旅座!总部来电,说……说欧洲那边打起来了!德**队打到莫斯科城下了!”

李明远猛地站起来,电报在手里抖了抖。他知道,历史的车轮正在按原有的轨迹滚动——德国在欧洲得手,他的盟友日本,绝不会甘心只在亚洲小打小闹。

“小张,给总部回电。”他的声音异常冷静,“请求调拨一批无线电零件,咱要把各小队的电台升级,确保能接收远距离信号。另外,让采购队去趟北平,不惜代价买地图——要太平洋的,越详细越好。”

小张愣了愣:“太平洋?咱在晋省打仗,要那玩意儿干啥?”

“迟早用得上。”李明远望着窗外的群山,“小鬼子在中条山赢了,现在又看着德国在欧洲风光,肯定按捺不住。他们下一步要动的,恐怕不只是中国的土地。”

接下来的日子,云蒙山像座拧紧发条的钟,高速运转起来。

兵工厂的产量翻了一倍,新造的步枪堆到了溶洞门口,手榴弹的引线在阳光下晾成了瀑布。周先生甚至让人把缴获的日军装甲车拆了,用发动机改装出两辆“土坦克”——虽然装甲只有一指厚,却能在冲锋时挡子弹,战士们都叫它“铁壳子”。

练兵场的战术越来越复杂。早上练游击战的“麻雀战”,中午练阵地战的“反冲锋”,晚上还要学夜战的“摸哨技巧”。有次**的教员教“集团冲锋”,八路军的老兵觉得太死板,当场吵了起来,最后李明远让人搭起沙盘,两边推演了半夜,才琢磨出“分散冲锋 火力掩护”的新战术,两边都服了。

最让人忙活的是“储粮”。李明远让人把山脚下的十几个村子组织起来,搞“坚壁清野”——把粮食、布匹、药品全藏进深山的地窖,还在村口挖了伪装的陷阱,上面盖着柴草,底下埋着尖木桩。“告诉老乡们,”他对村长们说,“这些粮不是藏起来不用,是等鬼子来了,咱有东西跟他们耗。”

日军似乎真的被中条山的胜利冲昏了头,对云蒙山的“小动作”没太在意。他们把主力调到了南方,忙着进攻长沙,留在晋省的部队只顾着修炮楼、守铁路,偶尔派飞机到云蒙山侦查,看到的都是空荡荡的山谷——真正的部队和物资,早就藏进了更深的溶洞和密林。

有次三架日军轰炸机飞过来,对着山坳里的假营地狂轰滥炸,炸得石头乱飞。等烟尘散去,才发现炸的是草席搭的棚子,里面连个人影都没有。躲在远处的战士们看得直笑:“这些铁鸟,净给山里的石头拜年了。”

转眼到了深秋,山脚下的柿子红透了,像挂在枝头的灯笼。李明远收到了北平采购队的消息——太平洋地图买到了,还带回来个更惊人的消息:“日军在东南亚集结了大批舰队,说是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连美国的商船都敢拦。”

李明远摊开太平洋地图,手指在“珍珠港”三个字上重重一点。还有一个月,最多一个月,那里就会燃起战火。

“通知各部队,进入‘一级戒备’。”他对着作战地图下令,“陈二牛带一团守住云蒙山北口,用‘土坦克’和迫击炮布防;赵大山带游击队渗透到正太线,监视日军的运输动向;教导队暂停上课,所有教员分到各部队当参谋,确保战术能落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干部:“小鬼子要在太平洋动手了,到时候他们的兵力会更分散。咱现在攒的枪、练的兵、藏的粮,就是为了等这一天。等珍珠港的炮声响了,就是咱从山里出去,一口口啃掉他们占领区的时候。”

夜色降临时,云蒙山的篝火亮了起来。各部队正在传达命令,战士们擦枪的擦枪,检查弹药的检查弹药,连炊事员都在磨菜刀——那是准备给“铁壳子”的驾驶员削土豆的。

李明远站在山头上,望着远处日军炮楼的灯光,像看着黑暗中闪烁的鬼火。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更难——日军在太平洋受挫后,肯定会变本加厉地在中国战场发泄,“扫荡”会更频繁,封锁会更严密。

但他不怕。因为他看到了溶洞里堆成山的弹药,看到了练兵场上嗷嗷叫的战士,看到了教导队里国共教员一起画出的战术图,更看到了山脚下老乡们藏粮时,眼里那股“咱中国人不怕鬼”的劲儿。

风从山坳里吹过,带着柿子的甜香。李明远深吸一口气,腰间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仿佛也感受到了他的心跳,微微发烫。

等待的日子虽然难熬,但只要火种还在,只要力量在积蓄,总有一天,这满山的星火会连成一片,把侵略者的阵地烧个精光。而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他转身往回走,脚步踩在落叶上沙沙作响。身后的篝火越来越亮,映得半边天都红了,像极了即将到来的,属于他们的黎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