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4章 星罗棋布织天网,积羽沉舟撼敌营

第四章:星罗棋布织天网,积羽沉舟撼敌营

一、百人小队撒出去:像种子落地生根

云蒙山的春天来得晚,山桃花刚绽出粉白的花苞,王铁柱就在操场上划出了三十个小方阵。每个方阵百十来号人,背着新造的“晋造步枪”,腰里别着煤渣炸药做的手榴弹,领头的都是从冀中带过来的老兵,或是在游击战里打出来的骨干。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拓荒连’。”王铁柱站在土台上,声音被山风卷着传遍操场,“目标是云蒙山周边百里地,每队占一个山头,建一个隐蔽据点。任务有三:练队伍、扩影响、扰鬼子——记住,不贪大图强,打一枪就走,积小胜为大胜!”

陈二牛的三排被派往东北方向的狼牙口,那里离大同煤矿的运输线最近。出发前,王铁柱塞给他一张手绘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三个伪军炮楼:“先摸清楚这几个炮楼的底细,能策反就策反,不能策反就用冷枪骚扰,让他们睡不安稳。”

三排的一百人,背着干粮和药材,钻进了狼牙口的密林。他们没敢靠近炮楼,先在半山腰找了个废弃的猎户小屋,打扫干净后,白天派两人出去侦查,晚上就围着篝火练刺杀、学埋雷。陈二牛把队伍分成五个战斗小组,组长都是枪法准、懂地形的老兵,规定“每组行动不超过二十人,遇敌不恋战,以脱身为主”。

第一仗打在七天后。一支十人的日军巡逻队从炮楼出来,沿着运输线查岗,陈二牛带着两个小组埋伏在路边的沟壑里。等日军走到沟边,他一甩手榴弹,“轰隆”一声炸倒三个,剩下的慌忙卧倒,战士们的步枪随即响了,又放倒两个。没等日军反应过来,陈二牛已经带着人钻进了密林,只留下满地的弹壳和日军的咒骂。

这样的小仗,在云蒙山周边天天上演。有的小队摸了伪军的粮库,扛回几袋小米;有的小队炸了日军的电线杆,让据点三天没通上电;有的小队甚至在炮楼附近的井里撒了把辣椒面,让鬼子喝了三天辣水。

月底,各小队回根据地汇报,带回的不仅有缴获的弹药粮食,还有厚厚一叠“战绩册”:三排炸毁铁轨一段,二连策反伪军一个班,五排解救被抓的矿工二十人……王铁柱看着册子,在地图上把这些小胜利的地点连成线,像一张越收越紧的网。

“这就叫温水煮青蛙。”他在总结会上说,“咱不一口吃个胖子,就一点点啃,啃得鬼子没脾气,啃得他们的地盘越来越小,最后把他们啃光!”

二、青霉素作坊的“大生产”:从一瓶到百瓶

苏文的实验室早就不是山洞里的样子了。五间瓦房连在一起,前院晒着用来提炼青霉素的玉米芯,后院的大缸一排排码着,像列队的士兵。十几个穿白褂的学生和老乡围着大缸转,有的往里面倒培养液,有的用纱布过滤,忙得脚不沾地。

“关键在‘纯化’。”苏文拿着试管,给大家演示,“以前用井水过滤,杂菌太多,现在改用烧开放凉的蒸馏水,再用酒精消毒纱布,纯度提高了三成,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最让他得意的是“恒温大棚”。用竹竿搭架子,蒙上油纸,里面烧着煤炉,温度始终保持在二十五度左右,比以前的木箱棉被省事多了。大棚里的培养皿密密麻麻,青绿色的菌落像一层薄霜,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林晓棠每天都来作坊转一圈,她的卫生队现在离不开青霉素了。有次,一个小队在战斗中带回五个重伤员,伤口都化脓了,注射青霉素后,三天就消肿了。她拿着空药瓶,对苏文说:“你们现在一天能产多少?卫生队这边最少要十瓶,换物资那边还得留三十瓶,紧着呐。”

苏文摸着后脑勺笑:“现在一天能出五十瓶,等新的大棚盖好,再招些人手,争取冲到一百瓶。对了,孙茂才说,太原城的商人愿意用西药换青霉素,咱正缺的奎宁,他们能弄到。”

作坊里还搞起了“计件奖励”。老乡们按提炼的青霉素数量领工分,工分能换粮食和布匹。张大妈的手巧,过滤得又快又干净,一个月领的工分够买两袋面粉,她逢人就说:“这‘绿脓水’不光能救命,还能当饭吃,真是神了!”

批量生产也遇到过麻烦。有次培养液里长出了黑霉,一缸子全废了,苏文急得三天没合眼,最后发现是装培养液的陶罐没消毒干净。他立刻让人把陶罐换成瓷缸,还规定“每个瓷缸用前必须蒸半小时”,再也没出过岔子。

周先生路过作坊,看着一排排大缸,笑着对苏文说:“你这哪是实验室,分明是个大酒厂。等咱把太原兵工厂拿下来,给你盖个真正的药厂,让你造的青霉素,能供全国的队伍用!”

三、兵工厂的“小目标”:把单兵装备磨锋利

兵工厂的十个作坊,分工越来越细。一坊造步枪,二坊造手榴弹,三坊造火箭筒,四坊专门修械……周先生每天拄着拐杖在各坊转悠,手里的小本子记满了改进点子:“步枪的枪栓要再打磨,不然容易卡壳;手榴弹的引信剪短半寸,扔出去就炸,不给鬼子反应的时间。”

“晋造步枪”已经迭代到第三代。枪身用的是从大阪师团换来的优质钢材,枪管里的膛线由张守业亲自打磨,射程比第一代远了五十米,还加了个简易的刺刀座,能装上缴获的日军刺刀。试枪时,陈二牛连打十发,枪枪中靶,笑着说:“老周,这枪能跟鬼子的三八式比了!”

手榴弹的改进更实用。以前的木柄手榴弹扔不远,周先生就让人把木柄改短,弹体加重,虽然扔得费劲些,却能多扔十米。最妙的是“集束手榴弹”——把三颗手榴弹捆在一起,威力堪比小炸药包,炸碉堡、炸铁丝网特别管用。

火箭筒成了“明星武器”。周先生用换来的无缝钢管做炮管,射程从两百米提到了三百米,还造出了两种弹头:一种装炸药,炸坦克;一种装钢珠,打集群步兵。王铁柱给它起了个新名:“追风炮”。

兵工厂的角落里,还藏着个“秘密作坊”。周先生带着几个老工人,正在用缴获的零件组装一挺重机枪。这挺机枪是用三挺损坏的日军重机枪拼起来的,枪管是新换的,枪架用铁轨钢加固,试射时,子弹像泼水似的扫出去,在山坡上犁出一道沟。

“咱不求造重炮、造飞机,先把手里的家伙磨锋利。”周先生对工人们说,“步枪打得准,手榴弹扔得远,火箭筒瞄得精,每个战士手里都有趁手的家伙,才能在小仗里占便宜,积少成多,就不怕打大仗了。”

各“拓荒连”回来补给时,总能领到新家伙。三排的战士们摸着新步枪,掂量着集束手榴弹,都说:“现在出去跟鬼子干,腰杆子都硬了!”

四、蚕食敌占区:像藤蔓缠紧大树

半年过去,云蒙山周边的日军据点,日子越来越难。运输线三天两头被破坏,巡逻队出门就得挨冷枪,连炮楼里的水都不敢随便喝,生怕被下了料。有的据点实在撑不住,偷偷缩了回去,把地盘让给了“拓荒连”。

陈二牛的三排在狼牙口扎下了根。他们不仅打游击,还帮附近的百姓种地、修房子,百姓们把他们当成自家人,谁家看到鬼子动静,就立刻报信。有个放羊的老汉,故意把羊群赶到日军炮楼前,用羊叫声给三排报信:“咩咩咩”是鬼子没动,“咩——”长叫就是鬼子出发了。

靠着百姓的支持,三排摸清了大同煤矿外围的七个据点,哪个据点的伪军怕死,哪个据点的日军枪法准,都记在本子上。他们专找伪军据点下手,用“攻心战”——夜里往炮楼里扔传单,上面写着“缴枪不杀,回家分地”,还在炮楼外唱家乡小调,搅得伪军心神不宁。

有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一个伪军班,竟背着枪投奔了三排。领头的说:“跟着鬼子没前途,天天挨炸不说,还吃不饱饭,你们的传单说得对,咱也是中国人,不能再当二鬼子了。”

这样的事越来越多。有的伪军偷偷给“拓荒连”送子弹,有的日军翻译官把据点的布防图塞给百姓,还有的商人主动给根据地送盐巴和药品,说:“你们能把鬼子赶炮,咱生意才能做下去。”

王铁柱把这些“小动作”汇总起来,在地图上标出被蚕食的区域:铁路线被掐断了五段,伪军据点倒了七个,煤矿的运煤量只剩原来的三成,连太原城到云蒙山的公路,都被“拓荒连”挖得坑坑洼洼。

“这就叫破釜沉舟。”他指着地图对干部们说,“一根羽毛轻,可多了能压沉船;一次小胜不起眼,可多了就能撼倒鬼子的根基。再等半年,咱就把黑风口的据点端了,一步步往大同煤矿挪!”

五、山雨欲来:根据地的底气

云蒙山的夜晚,不再只有风声和虫鸣。兵工厂的锤声敲到后半夜,青霉素作坊的大棚里亮着灯,各“拓荒连”的信使骑着快马在山道上穿梭,带来一个个胜利的消息。

王铁柱站在山梁上,望着远处敌占区的灯火。那些灯火曾经代表着日军的嚣张,现在却透着慌乱和疲惫。他知道,离和日军正面硬刚的日子还远,但他们已经有了底气——手里的枪越来越准,药越来越多,人越来越齐,地盘一点点扩大,像藤蔓似的,正慢慢缠紧鬼子这棵“大树”。

“陈二牛他们说,黑风口的田中最近换了个上司,是个硬茬,想跟咱硬碰硬。”赵大山走过来,递给他一块烤土豆,“要不要让各连收敛些?”

王铁柱咬了口土豆,摇摇头:“越硬越要啃。通知各连,最近多搞几次联合行动,集中火力敲掉他一个据点,让他知道,晋省不是他撒野的地方。”

山风吹过,带来了兵工厂新造的“追风炮”试射的轰鸣。那声音在群山里回荡,像在宣告,像在催促,更像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云蒙山的星星格外亮,照着这片正在苏醒的土地。在这里,百人的小队撒向四方,青霉素作坊日夜忙碌,兵工厂的锤子敲打着希望,百姓们的炊烟连成一片。他们用无数个小胜利,编织着一张让鬼子窒息的网,等待着把侵略者彻底赶出晋省的那一天。而那一天,已经越来越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