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44章 旌旗漫卷连千里,敌后雄师震敌胆

第四十四章:旌旗漫卷连千里,敌后雄师震敌胆

一、跨区协同:根据地的“连环结”

春风吹绿了冀中平原的沟壑,也吹来了新的使命。延安发来的电报上,红色的字迹透着沉甸甸的分量:“速与晋察冀、冀鲁豫根据地建立联防,形成敌后抗日走廊,互为犄角,共御顽敌。”

李明远拿着电报,在地图前站了整整一夜。地图上,三个根据地像三颗散落的珍珠,被日军的据点切割成孤立的小块。“要把它们串成项链,让鬼子啃不动、拆不散。”他对着赵刚和几位分区指挥员说,指尖在地图上划出一条弧线——从冀中的狼牙山到晋察冀的五台山,再到冀鲁豫的黄河故道,这条线就是未来的“联防走廊”。

打通走廊的第一关,是拔除位于三不管地带的“黑风口据点”。这据点像颗毒瘤,卡在冀中与晋察冀之间的要道上,驻着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连的伪军,炮楼高耸,铁丝网密布,以前谁也没敢轻易碰。

“单打独斗不行,得联手。”李明远让人快马加鞭,给晋察冀的八路军独立团送了封信,约定三月十五日夜,两边同时动手。

那天夜里,月黑头风高。李明远带着主力军从南面佯攻,枪炮声打得震天响,把据点里的鬼子引到南面防守;晋察冀的独立团则从北面摸上来,趁着夜色剪断铁丝网,用炸药包炸开了炮楼的底座。

“南面打,北面炸,鬼子成了两头忙的驴!”王铁柱扛着“冀中造”步枪,在冲锋时一鼓作气爬上炮楼,缴获了一挺歪把子机枪,乐得直喊,“这联防的法子,比咱单打独斗强十倍!”

黑风口据点一破,两个根据地的通道就通了。接下来的一个月,联防部队像梳头发似的,一口气拔掉了沿线七个小据点,把原本被分割的区域连成了片。晋察冀的骑兵营借道冀中,驰援被鬼子围困的冀鲁豫根据地;冀中的兵工厂则给晋察冀送去了五十门迫击炮,用的正是周先生研制的无烟药。

最让人暖心的是百姓的呼应。两个根据地的老乡们自发组织起“运输队”,用独轮车推着粮食、药品,沿着新打通的道路往返穿梭。冀中的马大爷把自家的驴牵出来,给晋察冀的伤员当坐骑;晋察冀的猎户则带着猎狗,帮冀中搜捕藏在山里的鬼子探子。

“这才叫一家人!”赵刚看着路上络绎不绝的运输队,感慨道。李明远却指着地图上不断扩展的红色区域:“这只是开始,要让鬼子知道,敌后不是他们的天下,是咱中国人联手抗敌的战场。”

二、兵锋所向:收复县城的“闪电战”

联防走廊的贯通,让根据地有了底气。初夏时节,日军在正面战场发动新的攻势,抽调了华北的部分兵力,敌后的防御出现了空档。李明远抓住这个机会,提出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收复被鬼子占了三年的清源县!”

清源县是冀中的交通枢纽,城墙高大,驻着一个中队的日军和一个团的伪军,还有四门山炮,硬攻显然不现实。李明远的办法是“围点打援”——先派小股部队围住县城,引诱周边据点的鬼子来救,在路上设伏歼灭,等县城里的守军孤立无援,再一举拿下。

计划实施的头三天,王铁柱带着一个连的战士,每天围着县城打冷枪,白天在东门放几枪,晚上往西门扔几颗手榴弹,把城里的鬼子搅得心神不宁。伪军团长派人出城求援,信鸽刚飞上天,就被林晓棠带着的“神射手班”打了下来——那是她从部队里挑出的十个神枪手,专打空中目标。

“城里的鬼子快成惊弓之鸟了!”林晓棠拿着被打下来的信鸽,笑着对李明远说,“他们派出去的三批信使,全被咱截了,现在连城墙都不敢上。”

第七天,周边据点的鬼子果然忍不住了,拼凑了两百多人的援军,带着两门迫击炮往清源县赶。他们刚走进山谷,就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前锋踩响了地雷,紧接着两侧山坡上滚下无数石头,把退路堵得死死的。

“打!”李明远一声令下,埋伏在山上的战士们如猛虎下山。王铁柱端着机枪冲在最前面,子弹像泼水似的扫向敌群;晋察冀赶来支援的骑兵营从侧翼包抄,马刀劈得伪军哭爹喊娘。不到一个时辰,援军就被歼灭大半,剩下的跪地投降。

消息传到清源县,城里的日军中队长知道大势已去,连夜带着残兵突围,结果在城外的地道里迷了路,被民兵逮了个正着。伪军团长见鬼子跑了,干脆带着全团缴械投降,还把四门山炮擦得锃亮,交给了联防部队。

收复清源县那天,百姓们涌上街头,敲锣打鼓放鞭炮,把家里最好的东西往战士手里塞。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抱着李明远的腿,哭得老泪纵横:“三年了,终于盼到咱自己的队伍回来了!”

三、兵工厂集群: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协同”

清源县的收复,让根据地有了更大的兵工生产基地。李明远把原来分散在山洞里的小作坊集中起来,在县城的旧工厂基础上,建起了“冀中兵工总厂”,下设枪管厂、弹药厂、机械厂,甚至还有专门研制新武器的“试验所”。

周先生的试验所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他带着一群从天津、北平逃难来的工程师,整天围着图纸和仪器转,竟琢磨出了“掷弹筒”的改进版——射程比鬼子的远了五十米,还能发射炸药包。试射那天,周先生亲自操作,一发炮弹就把远处的靶标炸得粉碎,乐得他抱着李明远转了三圈:“老李,这下咱有远程武器了!”

更厉害的是“产业协同”。枪管厂用晋察冀送来的优质钢材,造出的枪管精度更高;弹药厂用冀鲁豫运来的硝石,生产的无烟药威力更大;机械厂则把缴获的鬼子机床拆开研究,仿造出了更先进的钻床。林晓棠还组织了“妇女军工队”,专门负责给武器涂漆、装配件,她们的手指又巧又快,一天能装配五十支步枪。

有次,日军的侦察机发现了兵工厂,派来轰炸机轰炸。可他们刚飞临县城上空,就被高射炮阵地的火力网拦住,一架敌机被击中,冒着黑烟坠落在城外的农田里。飞行员跳伞后被民兵抓住,看着兵工厂里整齐的生产线和崭新的武器,嘴里喃喃自语:“怎么可能?土八路怎么会有这么先进的工厂……”

到年底,冀中兵工总厂的月产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步枪两千支,手榴弹一万枚,迫击炮五十门,不仅能满足本地部队的需求,还能支援其他根据地。延安派来的考察团参观后,连连称赞:“这哪里是兵工厂,简直是敌后的‘小汉阳’!”

四、根据地的“新秩序”:经济、教育、医疗全面开花

随着根据地的扩大,李明远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建家”上。他说:“打鬼子是为了保家,可要是家不像家,打再多胜仗也没用。”

经济上,根据地发行了自己的“抗币”,用粮食和布匹做担保,币值稳定得很。清源县的集市重新开张,店铺里摆满了根据地生产的布匹、农具、日用品,甚至还有兵工厂工人用边角料做的小玩具,孩子们攥着抗币,吵着要爹娘买。马秀兰的合作社也开到了县城,不仅管粮食,还办起了“供销站”,百姓们用粮食、棉花就能换布匹、盐巴,再也不用怕被鬼子盘剥。

教育上,“抗日军政学校”扩招到了一千多人,不仅有战士,还有从敌占区来的进步青年。李明远请来了延安的教员,教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还开设了“军事指挥”“根据地建设”等课程。王铁柱也报了名,每天训练结束就往教室跑,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虽然字还是歪歪扭扭,却多了“战略”“战术”这样的新词。

医疗上,根据地建起了“白求恩医院”,请来了从加拿大、印度来的医生,还有不少当地的郎中。医院里不仅能治枪伤,还能给百姓看病,马大爷的老寒腿就是在这里看好的。林晓棠还组织了“卫生队”,教大家讲卫生、种牛痘,以前常见的天花、霍乱,在根据地几乎绝迹了。

最让人振奋的是“选举”。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百姓们投票选举自己的村长、区长,不管是贫农、地主,还是商人、知识分子,只要拥护抗日,都有选举权。清源县第一次选举那天,百姓们排着队,用投豆子的方式投票,一个瞎眼的老奶奶让孙子牵着,非要来投上一票:“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权力,说啥也得来!”

五、反“扫荡”升级:军民共筑“铜墙铁壁”

日军对根据地的壮大又怕又恨,这年秋天,调集了五万兵力,发动了规模更大的“扫荡”,还用上了“铁壁合围”“梳篦清剿”等毒招,想把根据地彻底摧毁。

可这次,根据地早已不是以前的小打小闹。李明远动员了十万军民,布下了“天罗地网”:天上有了望哨,地上有联防队,地下有地道网,连河里都藏着“水雷”——用坛子装炸药,一碰到船就炸。

鬼子刚进入根据地,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走在路上,会被树上的“土炸弹”砸中;喝水时,水里可能漂着“辣椒弹”;晚上宿营,帐篷会被偷偷割破,武器不翼而飞。有个鬼子小队长在日记里写道:“这里的每块石头都会咬人,每个百姓都是敌人,我们像是在和整个大地作战。”

最经典的是“麻雀战”。民兵们分成无数个小股,像麻雀一样围着鬼子打转,打一枪就跑,让鬼子疲于奔命。王铁柱带着一个连,在狼牙山一带牵着鬼子的鼻子走,把他们引到预设的伏击圈,配合主力部队歼灭了一个大队的日军,缴获了两门山炮。

林晓棠的宣传队也没闲着。她们把鬼子的暴行编成歌谣,在各村传唱;还在鬼子经过的路上贴传单,上面画着鬼子被打的丑态,写着“放下武器,回家过年”。不少伪军看到传单,偷偷跑过来投降,说:“再跟着鬼子干,早晚死无葬身之地。”

这场反“扫荡”持续了整整三个月,鬼子付出了伤亡一万多人的代价,却没能占领根据地的一寸土地,最后不得不狼狈撤退。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发现了鬼子丢弃的大量武器弹药,还有不少来不及带走的粮食,足够根据地用上半年。

六、旌旗指处:走向更广阔的战场

反“扫荡”胜利后,根据地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清源县的大街上,八路军、地方军、民兵组成的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接受百姓的检阅。王铁柱扛着缴获的歪把子机枪,走在主力军的最前面,胸前的军功章闪着光;林晓棠带领的宣传队打着“抗日救国”的横幅,歌声响彻云霄;周先生和兵工厂的工人们推着新造的迫击炮,引来阵阵欢呼。

李明远站在检阅台上,望着这支由农民、学生、工人组成的队伍,心里感慨万千。三年前,他们还只有三百人,躲在山洞里打游击;现在,他们已经发展成拥有五万大军、横跨三个根据地的雄师,不仅能保卫家园,还能主动出击,收复失地。

延安发来的贺电上写着:“冀中根据地的发展,是敌后抗日的典范,证明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力量。望再接再厉,为驱逐日寇、解放全中国而奋斗!”

阅兵式的最后,李明远举起望远镜,望向远方的地平线。那里,日军的据点还在苟延残喘,但他知道,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根据地的旌旗,正从冀中平原向更广阔的敌后大地漫卷,每一面旗帜下,都凝聚着千万百姓的希望和力量。

“同志们,乡亲们!”李明远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遍了整个县城,“鬼子的日子不长了!让我们拿起武器,扛起锄头,向着胜利,前进!”

欢呼声如潮,震得天空都在颤。王铁柱举起机枪,朝天鸣放;林晓棠带领大家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孩子们举着小红旗,在队伍中穿梭奔跑。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映着他们眼中的光——那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对胜利的渴望,是一个民族在烽火中重生的力量。

根据地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像一粒种子,在敌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庇护着千万百姓,也指引着中国抗战胜利的方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