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36章 开源节流补短板,人才广进破瓶颈

第三十六章:开源节流补短板,人才广进破瓶颈

一、矿山上的“抢粮战”

初夏的日头刚爬上山头,县城外的铁矿就炸开了第一炮。“轰隆”一声巨响,山坳里腾起黄烟,碎石像雨点般落下,惊得林子里的鸟雀扑棱棱飞了一片。李明远站在临时搭起的了望台上,举着望远镜看着烟尘里露出的黑色矿脉,心里又喜又急。

军工厂扩建后,钢材消耗像填不满的窟窿。原来靠拆鬼子铁轨、捡废铁凑数的日子早就过不下去了——光是新上的五台机床,每天就要吃掉两吨钢材,更别说造炮管、火箭筒的特种钢。赵刚从别处调来的钢材,刚够军工厂塞牙缝,纺织厂、合作社那边更是天天来催。

“李队长,这矿脉成色不错!”小林戴着安全帽跑过来,手里攥着块黑黢黢的矿石,用锤子敲开,里面泛着金属的光泽,“化验过了,含铁量三成五,比预想的高!”

三成五,不算顶级矿脉,但在缺米下锅的眼下,已经是救命的宝贝。李明远拍板:“立刻开工!先建个小选矿厂,把矿石砸碎了,用磁铁吸铁精粉,再送回炼钢炉!”

开矿的队伍是临时凑的——部队抽了一个排的战士,县里动员了五十个青壮年,连工业学堂的学生都来了十个,跟着小林学看矿脉、测品位。没有挖掘机,就用钢钎撬、用大锤砸;没有矿车,就用扁担挑、用独轮车推,硬生生在山坳里开出条路来。

最缺的是炸药。军工厂的炸药要优先供前线,给矿山的配额少得可怜。负责爆破的王排长急得满嘴燎泡:“李队长,这石头硬得像铁,没炸药一天刨不出两车矿!”

李明远盯着炸药库里那点存货,突然想起王教授提过的“土炸药”——用硝石、硫磺、木炭按比例配,威力虽然不如军用炸药,但开山够用了。他立刻拉着王教授往药铺跑,把县里能找到的硝石、硫磺全收了来,在矿山旁搭了个简易工棚,教着战士们配炸药。

“硝石七斤,硫磺一斤半,木炭一斤半,拌匀了加水和成块,晾干就能用。”王教授戴着橡胶手套,一边称重一边讲解,“记住了,不能见明火,不能用铁器敲!”

战士们学得仔细,配出来的土炸药试爆了一下,虽然烟大,威力却不含糊,一炸就是个丈宽的坑。王排长看着炸开的矿石,乐得直拍大腿:“这玩意儿好使!比等军工厂的炸药强多了!”

矿山上的“抢粮战”打得热火朝天。天不亮,矿洞里就亮起马灯,叮叮当当的凿石声能传到十里外;日头正毒的时候,选矿厂的筛子还在转,战士们光着膀子,汗水顺着脊梁往下淌,混着矿粉成了泥;傍晚收工时,独轮车排着队往县城送矿,车辙印在土路上画成了条黑色的线。

可矿石运到炼钢炉,新的问题又来了——缺焦炭。炼钢要用焦炭当燃料,原来靠收购老乡家里的柴火凑数,烧出来的钢杂质多,根本做不了枪管。李明远站在炼钢炉前,看着炉膛里发红的钢水,眉头拧成了疙瘩:“得建个焦炉!自己炼焦炭!”

建焦炉比开矿还难。没有耐火砖,就用本地的黏土掺碎玻璃烧;没有测温计,就靠老窑工的经验——看火苗颜色辨温度,青火是八百度,红火是一千度。赵刚把部队里烧过砖窑的老兵全调了来,带着百姓们在山脚下盘窑,整整忙了一个月,三座土焦炉终于冒烟了。

第一炉焦炭出窑那天,所有人都围了上去。老窑工用铁钩钩出一块,黑得发亮,敲上去“当当”响,没有一点火星——这是上好的焦炭!小林抓了一把扔进炼钢炉,火苗“腾”地窜起半尺高,钢水很快就亮得像块融化的金子。

“成了!”小林激动得跳起来,“这下能炼出优质钢了!”

矿山的产量一天天往上蹿,从每天五吨涨到二十吨,炼钢炉的烟囱白天黑夜地冒烟,军工厂的钢材库里终于堆起了小山。老王看着新到的钢材,摸着锃亮的枪管,感慨道:“以前是有米没锅,现在是锅有了,米也够了,就等着焖出香喷喷的饭了!”

李明远望着矿山方向升起的炊烟,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铁矿、焦炉、炼钢炉,这根产业链才刚搭起来,要想真正填饱工厂的肚子,还得往深里挖——他已经让小林带着学生去勘察新矿脉了,听说北边的山里可能有铜矿,那可是造子弹壳的宝贝。

二、学堂里的“扩容愁”

工业学堂的院子里,学生们上课都得挪着脚走——三十人的教室塞进了五十个学生,课桌椅从合作社借了门板搭,连窗台上都坐着人,手里的笔记本是用废纸订的,铅笔头短得捏不住。

“李老师,这课没法上了!”杏花拿着点名册来找李明远,册子上密密麻麻记着新报名的名字,足有一百多个,“昨天又来了二十个,都是周边村子送来的,说啥也得留下。”

李明远看着名单,眉头直跳。学堂扩建过一次,可架不住人来得多——有逃难来的学生,有部队推荐的战士,还有各村选的“机灵鬼”,都知道进了学堂能学本事,能进工厂当技术员,比扛锄头强。

“教室不够就搭棚子!”李明远咬咬牙,“把合作社旁边的空场用上,用帆布搭个大棚,再请王教授他们多带几个班,实在不行,晚上加课!”

棚子搭起来了,可老师成了大问题。原来的老师就王教授、老王和几个老工人,现在要带两百多个学生,每个人每天睡不到四个小时,嗓子都哑了。王教授的眼镜片裂了道缝,用胶布粘着还在讲课;老王的手被车床磨破了,裹着纱布照样教学生认零件。

“得请更多老师!”李明远在会上拍了板,“赵团长,能不能从部队里找些识字的战士来当助教?再去周边县城找找,看有没有多起来的先生、工匠,请来给学生们上课,待遇从优!”

赵刚立刻让人去办。没过几天,还真请来了几个“宝贝”——一个在天津机器局当过学徒的老工匠,懂车床维修;一个教过私塾的老先生,能教数学、识字;还有个会修钟表的,手巧得很,正好教学生们做精密零件。

老工匠姓刘,头发都白了,第一次上课就带了个工具箱,里面全是他攒了一辈子的工具——有德国造的扳手,有日本产的游标卡尺,还有他自己磨的錾子。“学手艺,得先认工具,再练手感。”刘师傅拿起个螺丝,用手指捻了捻,“这玩意儿,公差大了小了都不行,得像摸自己孩子的脸一样熟。”

学生们听得入迷,围着刘师傅问这问那,连铁蛋都凑过来听。刘师傅也不藏私,把自己的经验一股脑地教出来——车螺纹时怎么控制转速,淬火时怎么看火候,全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真本事。

学堂还搞起了“拜师制”,每个学生认个师傅,白天在课堂上学理论,晚上跟着师傅在车间实践。铁蛋拜了刘师傅为师,天天跟着磨刀具,手上的茧子厚得像牛皮;杏花认了王教授当先生,跟着学化学方程式,笔记本记得比谁都认真。

可新问题又冒了出来——教材不够。李明远那本《机械原理》早就撕光了,王教授带来的几本外文书籍被抄了又抄,纸都磨破了。学生们上课只能围着看抄本,一个字一个字地往笔记本上描。

“得自己印教材!”李明远找到赵刚,“咱不是有台缴获的油印机吗?让政治部的同志帮忙,把老师的讲义印出来!”

油印机是从鬼子的伪县政府里搜出来的,早就落满了灰。学生们七手八脚擦干净,又找了些油墨和纸,连夜印起了教材。第一张印出来的是《基础钳工工艺》,字有点歪,油墨也不均匀,却被学生们当成了宝贝,小心翼翼地夹在笔记本里。

学堂的“扩容愁”还没解决,新的需求又冒了出来。军工厂要造火箭筒,缺懂弹道学的;纺织厂要改机器,缺懂力学的;甚至合作社记账,都缺懂算术的。李明远索性把学堂分成了“兵器班”“纺织班”“化工班”,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毕业直接对口工厂。

“李老师,我想上兵器班!”一个叫小石头的少年举着手,他爹是县大队的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我要造最厉害的炮,替我爹报仇!”

李明远看着他眼里的光,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些孩子不只是来学手艺的,他们心里装着恨,装着希望,装着让这片土地变好的念想。学堂不只是教技术的地方,更是给这些念想浇水施肥的地方。

傍晚的学堂,帆布棚里还亮着灯。王教授在讲化学,刘师傅在教车床,老先生在算算术,学生们的读书声、提问声、工具碰撞声混在一起,像首嘈杂却充满力量的歌。李明远站在棚外,听着里面的动静,心里那点愁绪渐渐散了。他知道,人才不是一天能培养出来的,就像矿山的矿石,得一点点挖,一点点炼,才能成钢。

三、敌占区的“偷运线”

深夜的城墙根下,一个黑影猫着腰钻过铁丝网,手里拎着个沉甸甸的麻袋,麻袋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哨兵刚要喝问,黑影压低声音说了句:“货来了。”

是老郑,刚从敌占区回来。他解开麻袋,里面滚出几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不是粮食,不是药品,是几卷图纸和一个锈迹斑斑的零件。

“这是从天津机器厂弄来的!”老郑抹着脸上的汗,眼睛发亮,“技术员偷偷画的车床图纸,还有个齿轮样品,咱仿造的时候能照着来!”

李明远拿起齿轮,在手里掂了掂,齿牙磨损得厉害,却能看出精密的加工痕迹。“好东西!”他赞道,“有了这图纸,咱的车床精度能再提一截!”

光靠自己挖矿山、办学堂还不够。军工厂要造更厉害的武器,需要特种钢材、精密仪器、甚至是专业的技术资料,这些都得从敌占区弄。赵刚和李明远合计了很久,开辟了几条秘密“偷运线”,让老郑这样熟悉敌占区情况的老兵带队,乔装成商贩、农民,去天津、北平、石家庄这些大城市“寻宝”。

偷运可不是容易事。鬼子的关卡查得严,尤其是金属、纸张这些“战略物资”,搜身搜得比筛子还细。老郑他们有自己的法子——把图纸藏在空心的竹竿里,把小零件塞进咸菜坛底,甚至把特种钢条伪装成农具,混在柴火里运回来。

有一次,他们想从天津弄台小型发电机,那玩意儿重两百多斤,怎么运都扎眼。老郑琢磨了三天,让人把发电机拆成零件,藏在棺材里,假装出殡,一路哭哭啼啼过了七个关卡,愣是没被发现。发电机运回来组装好那天,军工厂第一次用上了稳定的电,车床转得比以前快了一倍,工人们围着发电机欢呼,比过年还热闹。

最难弄的是技术人才。有个在日本留过学的机械工程师,被鬼子逼着给军工厂干活,心里早就憋着气。老郑他们打听到消息,半夜摸进他家,想把人接出来。没想到工程师说:“我走了,厂里的图纸怎么办?我得带着图纸一起走!”

他们等了三天,工程师趁着鬼子换岗的间隙,抱着一箱子图纸从后墙跳出来,鞋都跑丢了一只。等他把图纸摊在李明远面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里面竟然有九二式步兵炮的全套图纸,还有日本最新式的迫击炮参数!

“这些图纸,比我的命还重要。”工程师看着图纸,眼圈红了,“我早就想给咱们自己人用了,就是没机会!”

有了图纸,军工厂的仿造速度快了一大截。老王照着图纸改狼牙炮,射程一下子提到了三公里;铁蛋他们仿造的日式迫击炮,重量比原版轻了五斤,战士们能扛着跑。那个工程师则留在学堂当老师,教学生们看图纸、算参数,成了最受欢迎的先生。

偷运线也不是每次都顺利。有一次,老郑的队伍在石家庄被鬼子发现,为了保住一车特种钢材,两个战士拉响了手榴弹,和鬼子同归于尽。钢材运回来那天,李明远让人把钢条截成小段,每个战士发一块,上面刻着两个战士的名字。

“这钢,是用命换来的。”李明远在晨会上说,“咱得把它用好,造最厉害的武器,对得起牺牲的弟兄们!”

工人们拿着钢条,手都在抖。从那以后,军工厂的钢材再也没浪费过,边角料都被收集起来,打成手榴弹的引信、步枪的准星,一点都不糟践。

敌占区的“偷运线”像条隐秘的血管,源源不断地给根据地输送着养分。有时候是一卷图纸,有时候是一台仪器,有时候是一个技术人才,看似不起眼,却让军工厂一点点强壮起来。李明远知道,这条线走得险,走得难,却必须走下去——因为他们缺的不只是物资,是时间,是能早日把鬼子赶出去的底气。

四、合作社的“原料网”

合作社的院子里,最近堆起了些奇怪的东西——成捆的蓖麻杆、堆成山的桐油果,还有麻袋里装的硫磺矿石,都是百姓们从山里、地里搜罗来的。马秀兰拿着账本,一笔一笔地记着:“张家庄交了五十斤蓖麻籽,李家村送了二十斤硫磺,王大爷采的桐油果够榨三斤油……”

这些东西看着普通,却是军工厂的“宝贝”。蓖麻籽能榨油,是机器的润滑油;桐油能刷在枪管上防锈;硫磺更是造炸药的关键原料。李明远算过一笔账,光是润滑油,军工厂每月就要消耗两百斤,全靠从敌占区买根本不够,现在有了百姓们帮忙,缺口补上了大半。

“得把这原料网铺开!”李明远在合作社开会,“让各村都设个‘收购点’,百姓们采了原料直接送到收购点,合作社定期去收,价格给高点,不能让乡亲们吃亏。”

消息传下去,各村都动了起来。青壮年上矿山、修铁路,妇女和老人就挎着篮子上山,采蓖麻、摘桐果、挖硫磺矿,连孩子们都学着辨认矿石,放学路上捡了铁矿石就往收购点送,能换块糖吃。

赵家庄的赵大娘,丈夫牺牲了,儿子在部队,她一个人住着三间房,却天天上山采桐油果。有人劝她:“大娘,您歇着吧,不差您那点。”赵大娘挥着镰刀说:“俺儿子在前线打仗,俺在家里采点果子,也算跟他一起打鬼子!”

收购点的账本上,名字越来越多,数字越来越大。有时候送来的不是原料,是百姓们自己攒的东西——有把家里的铁锅捐出来的,说“熔了能造枪”;有把嫁女儿时准备的铜盆送来的,说“能做子弹壳”;甚至有个小孩把压岁钱捐了,说“买炸药炸鬼子”。

马秀兰把这些都记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封皮上写着“百姓情”。她说:“这些不是账,是咱八路军和百姓的心连着呢。”

合作社还搞起了“以工换料”——军工厂给各村送些锄头、镰刀,百姓们则用原料来换,既解决了农具短缺的问题,又收了原料,一举两得。老王带着工人们赶制了一批农具,特意做得比平时结实,说:“百姓们帮咱,咱也得对得起人家。”

原料网越铺越大,从县城周边扩展到了邻县,甚至有些敌占区的百姓也偷偷送来原料。有个据点的伪军,夜里悄悄把仓库里的硫磺运出来,送到收购点,只留下句话:“俺不敢投诚,这点东西,算俺为家乡做点事。”

李明远知道后,让人给他送了些青霉素和粮食,说:“都是中国人,只要心里有良心,就还是一家人。”

初夏的傍晚,合作社的院子里又堆满了新收的原料。马秀兰指挥着工人往仓库里搬,嘴里哼着新学的歌:“纺车转,机器响,军民一心打东洋……”远处的军工厂传来机床的轰鸣,矿山上的炮声隐隐约约,学堂里的读书声随风飘过来,混在一起,像首热闹又踏实的歌。

李明远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切,心里清楚,原材料和人才的缺口,从来不是单靠某个人、某支部队就能填满的。这座县城能撑到现在,靠的是矿山上挥汗的身影,学堂里不灭的灯火,敌占区潜行的脚步,还有合作社院子里堆成山的“百姓情”——这些散落的微光聚在一起,就成了照亮前路的火炬。

他转身往军工厂走,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车间里,新到的特种钢材正在被装上车床,铁蛋和刘师傅正头碰头研究图纸;学堂的帆布棚里,王教授的讲课声还在继续,学生们的笔记本又写满了一页;老郑刚从敌占区回来,正把一卷新图纸小心翼翼地展开……

李明远推开车间的门,机床的轰鸣声扑面而来,带着机油和钢铁的味道,那是他最熟悉、也最安心的味道。他知道,原材料会越来越多,人才会越来越多,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从来不会向困难低头——就像车间里那台老旧的车床,就算磨坏了零件,换个齿轮,照样能转出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