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33章 钢筋水泥筑城郭,高射炮鸣护晴空

第三十三章:钢筋水泥筑城郭,高射炮鸣护晴空

一、缺人的困境与破局的火花

初夏的阳光透过兵工车间的天窗,在机床旁投下斑驳的光斑。李明远蹲在新到的铣床前,手指拂过冰凉的导轨——这是从日军废弃仓库里拖回来的设备,精度足够,却缺个懂操作的技工。负责车床的老王试着开了两回,要么切歪了钢材,要么转速没控制好,崩断了三根刀具。

“李队长,这精密活儿,咱这伙铁匠出身的实在拿不下。”老王抹着汗,满是老茧的手在油腻的操作台上蹭了蹭,“上次试着车炮管膛线,废了五根钢管,心疼得我直抽抽。”

李明远望着墙角堆着的报废零件,眉头拧成了疙瘩。迁厂后规模扩了三倍,设备添了不少,可技术工人的缺口越来越大。兵工车间缺铣工、钳工,纺织车间缺会调试纺纱机的师傅,制药车间更是连个懂化学的学徒都难找。

“赵团长那边有消息吗?”李明远问通讯员小周,上周他托赵刚向总部求援,看能不能调些技术人才过来。

小周递过刚收到的电报,纸页皱巴巴的:“总部回电了,说各根据地都缺人,只能先给咱派三个学机械的学生,下个月才能到。”

三个学生,杯水车薪。李明远揉了揉眉心,走到车间门口,望着街上往来的百姓。一个瘸腿的老头蹲在墙根下补锅,手里的小锤敲得“叮当”响,弧度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远处,李婶正在给布鞋纳鞋底,银针穿梭得又快又匀,针脚比尺子量过还整齐。

他突然一拍大腿:“有了!”

当天下午,县城的布告栏前围满了人。一张红纸黑字的告示贴在最显眼处,上面写着“狼牙山工业学堂招生启事”:凡年满十六岁,识千字以上,或有打铁、补锅、木工等手艺者,均可报名,管吃管住,学成后分配到工厂,每月发津贴。

“工业学堂?是教啥的?”一个年轻小伙摸着后脑勺问,他爹是铁匠,刚牺牲在护粮队。

“听说是教造枪造炮的!”旁边有人接话,“李队长说了,学会了能当技术员,比扛枪还神气!”

告示贴出去三天,报了八十多个人。李明远亲自面试,从里面挑了三十个——有会打铁的后生,有能绣花的姑娘(手指灵活,适合做精密零件),还有两个在县城药铺当过学徒的少年,懂点草药知识,正好去制药车间。

学堂就设在合作社旁边的空院里,用木板搭了简易课桌,黑板是用锅底灰刷的。李明远把自己那本《机械原理》撕成单页,贴在墙上当教材,又从工厂里挑了几个手艺好的老工人当老师,自己则负责讲基础理论。

第一堂课,他拿着个齿轮当教具:“大家看,这玩意儿叫齿轮,两个齿咬在一起,就能把力传过去……”

底下的学生听得眼睛发直。那个叫铁蛋的铁匠后生忍不住举手:“李老师,这齿轮要是用精铁打,是不是能让机器转得更快?”

“没错。”李明远笑着点头,“不光要快,还得稳,这就需要算齿距、模数……”

他讲得通俗,学生们听得认真。姑娘们拿着铅笔在废报纸上画齿轮,虽然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不含糊;后生们则围着老工人拆下来的旧零件,琢磨着怎么打磨才能更光滑。

半个月后,铁蛋已经能独立操作车床,车出来的螺栓虽然不如老师傅的规整,却能用了;那个叫杏花的绣花姑娘,学会了用游标卡尺,给零件量尺寸,误差不超过半毫米。

“李队长,您这招真高!”老王看着学生们在车间里帮忙,乐得合不拢嘴,“再过半年,咱就能自己培养出技工了!”

李明远望着学堂里亮到深夜的油灯,心里松了口气。人才不是等来的,是教出来的。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手,只要肯学,照样能玩转精密的机床——他们缺的不是天赋,是机会。

二、钢筋水泥的“城墙骨”

县城的城墙修复工程比预想中难。原来的夯土墙被炮弹炸得坑坑洼洼,用黄土填补了几次,一场雨下来又塌了半截。赵刚站在缺口处,望着城外的平原,眉头紧锁:“这破墙,真要是来了鬼子的坦克,一撞就塌。”

“得用水泥。”李明远递给他一块灰色的硬块,“这是咱自己烧的水泥,加水搅拌,凝固后比石头还硬。”

这是他让人在城西的石灰窑里试烧的。用石灰石、粘土、铁矿粉按比例混合,烧到通红再碾碎,虽然颗粒粗了点,强度却够了。前几天试修了段城墙,泼了场大雨,果然没塌。

“这玩意儿能烧够吗?”赵刚掂了掂水泥块,沉甸甸的。修复城墙至少需要五十吨,还不算加固炮楼和挖护城河的用量。

“窑太小,现在每天只能烧两吨。”李明远指着石灰窑的方向,“我想把窑扩建三倍,再找些懂烧砖的师傅,烧一批水泥砖,又快又结实。”

他顿了顿,补充道:“还得弄点钢筋。上次拆鬼子的炮楼,拆下来不少废钢筋,不够的话,就让铁匠铺用铁丝拧成‘假钢筋’,混在水泥里,也能增加强度。”

说干就干。扩建石灰窑需要壮劳力,赵刚从部队里抽了一个连,百姓们也主动来帮忙,扛石头、和泥坯,工地上天天跟过年似的热闹。烧砖的老师傅带着徒弟们在城东开了个砖窑,黏土里掺了碎稻草,烧出来的青砖比以前的硬一倍。

李明远则带着学生们琢磨“钢筋”。没有轧钢机,就用铁匠炉把废铁烧红,两人拽着两端拉成细条;铁丝不够,就发动妇女们把家里的旧铁线拆下来,一根根接起来,拧成手指粗的“钢索”。

一个月后,第一批水泥砖码在了城墙根下,青灰色的砖面泛着冷光。赵刚让人用水泥砌了段样品墙,等凝固后,让战士们用镐头砸,“咣咣”几下,只留下几个白印。

“好东西!”赵刚拍着墙笑,“这下别说坦克,就是小鬼子的步兵炮,也别想轻易轰开!”

修复城墙的工程正式动工。战士们和百姓们分成三班倒,白天砌砖,晚上用马灯照着和水泥。李明远设计了“阶梯式”城墙——底部宽五丈,往上逐层收窄,墙面每隔三丈就砌一个突出的“马面”,既能架设机枪,又能观察死角。

“李队长,这城墙顶上能跑马车不?”一个拉砖的老汉问,他赶着骡子车,一趟能拉二十块水泥砖。

“能。”李明远指着设计图,“顶面宽两丈,不光能跑马车,还能架炮呢!”

城门口的瓮城也改了样式,以前是直来直去的通道,现在改成了“之”字形,就算鬼子突破了外门,也得在瓮城里挨一顿打。炮楼则全部用水泥加固,墙厚三尺,射孔改成了外窄内宽的喇叭形,既能向外射击,又能减少被炮弹击中的概率。

最费劲的是护城河。原来的河沟早就干涸了,李明远让人往下挖了丈深,引来山泉水,又在河底铺了水泥,防止渗水。河对岸还埋了暗桩,上面缠着带刺的铁丝,鬼子想搭桥都难。

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总部派来的工程师到了。三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看到正在修建的城墙,眼睛都直了。

“这是……现代防御体系?”带头的王工程师摸着水泥墙,激动得声音发颤,“有马面,有瓮城,还有护城河,比古代的城墙科学多了!”

李明远笑着把设计图递给他:“还缺点东西,比如城墙里的暗堡,还有能藏兵的地道。”

王工程师接过图纸,越看越兴奋:“我来帮你完善!我们在德国留学时学过要塞设计,正好用上!”

三个月后,城墙修复工程完工。青灰色的城墙像条巨龙,盘踞在县城四周,马面突出,炮楼林立,护城河的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百姓们扶老携幼来参观,孩子们在城墙上跑来跑去,笑声震得槐树叶簌簌落。

“这墙,能挡住鬼子不?”一个老太太摸着砖缝问。

“能!”赵刚站在城头,举着望远镜望向远方,“就是来一个师团,也得在这儿撞断牙!”

李明远望着阳光下泛着冷光的城墙,心里踏实了。这不是普通的墙,是用钢筋水泥、汗水智慧浇筑的底气——有了它,工厂能安心生产,百姓能安稳度日,这座城才能真正成为抗日的堡垒。

三、高射炮的怒吼与防空网

县城的防空警报第一次拉响时,所有人都懵了。三架日军轰炸机像黑乌鸦似的从云层里钻出来,翅膀上的太阳旗刺得人眼睛疼。

“快躲起来!”赵刚嘶吼着,拽着身边的孩子往防空洞跑。可还是晚了——两颗炸弹落在纺织车间附近,轰隆巨响中,刚修好的屋顶塌了一半,棉纱像雪片似的飞起来,混着尘土和血雾。

轰炸持续了十分钟,飞机扬长而去。等硝烟散了,纺织车间一片狼藉,三个正在干活的姑娘被埋在瓦砾下,其中一个还是刚从学堂毕业的学徒。

李明远站在废墟前,拳头攥得发白。他想起穿越前见过的高射炮,那些钢铁巨兽能把飞机打下来,可现在,他们只有几挺重机枪,射程够不着,根本没法防空。

“必须搞高射武器!”李明远对赵刚说,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不然工厂迟早被炸光,百姓也没法活!”

赵刚的眼圈也红了,他刚从瓦砾里刨出那个学徒的布鞋,上面还绣着朵杏花。“你说咋搞,我全力支持!要人给人,要料给料!”

搞高射炮太难,缺精密零件,缺钢材。李明远退而求其次——先搞高射机枪。他翻出记忆里的图纸,把重机枪架在可以旋转的三脚架上,抬高射角,再装上简易的瞄准镜(用望远镜改造的),虽然射程只有两千米,对付低空飞行的敌机勉强够用。

兵工车间立刻开了“高射机枪专线”。老王带着工人们把缴获的马克沁重机枪拆开,打磨枪管,加固枪架;学堂的学生们则负责装配瞄准镜,镜片是从鬼子的探照灯上拆下来的,擦得锃亮。

第一挺高射机枪试射那天,所有人都捏着把汗。李明远亲自瞄准,对着空中的风筝扣动扳机,“哒哒哒”的枪声震耳欲聋,子弹组成的火网精准地把风筝打成了碎片。

“成了!”人群爆发出欢呼,比打胜仗还激动。

很快,五挺高射机枪被架在了县城的五个制高点:东门城楼、县政府屋顶、兵工厂的烟囱旁、纺织车间的院子里,还有城南的古塔上。每个机枪阵地都修了水泥掩体,上面盖着伪装网,远远看去像个土堆。

但李明远知道,这不够。高射机枪射程有限,对付不了高空轰炸的敌机。他把目光投向了“狼牙炮”——能不能把迫击炮改成高射炮?

他画了新图纸,把炮管加长,炮架改成可以360度旋转的,瞄准装置换成带刻度的仰角仪。老王看着图纸直咧嘴:“这炮管都快竖起来了,能打响吗?别炸了膛!”

“试试就知道。”李明远咬着牙,“用最优质的铁轨钢做炮管,多缠几道钢箍,保险点。”

试射那天,所有人都躲在掩体后。李明远亲自装弹,调整仰角,对着空中的靶机(用风筝拖着的木板)扣动扳机。炮弹呼啸着冲上天空,在靶机附近炸开,虽然没直接命中,却证明了可行性。

“再加装曳光弹!”李明远喊,“能看清弹道,方便修正瞄准!”

半个月后,两门“高射狼牙炮”架在了城北的高地上,炮口直指天空,像两只警惕的眼睛。

日军的轰炸机再次来袭时,他们不再是待宰的羔羊。

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五挺高射机枪同时开火,曳光弹在天空中划出明亮的轨迹,组成一张火网。两架敌机躲闪不及,机翼被打穿,冒着黑烟仓皇逃窜。

“开炮!”李明远对着高射炮阵地吼道。

两门“高射狼牙炮”同时发射,炮弹在第三架敌机周围炸开,碎片击中了它的尾翼。敌机像断了线的风筝,摇摇晃晃地坠向城外的山谷,“轰隆”一声炸成了火球。

城墙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百姓们从防空洞里跑出来,指着坠落的敌机,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打下来了!真打下来了!”那个补锅的老头激动得蹦起来,“李队长的炮,神了!”

李明远站在高射炮旁,看着还在冒烟的炮口,心里那股憋了很久的气终于顺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等工厂造得出更精密的高射炮,等学堂培养出更多懂防空的人才,这片天空,就再也不会任由敌机肆虐。

夕阳下,青灰色的城墙、旋转的高射机枪、冒烟的炮口,还有远处工厂里升起的炊烟,组成了一幅奇特而坚固的画面。这座城,有了钢筋水泥的骨,有了高射武器的盾,更有了人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就像墙角那丛被炸弹炸过的野草,虽然断了茎,却在根下冒出了新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