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23章 山洞工厂与人才网

1937年的日子 第23章 山洞工厂与人才网

作者:打卡小达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08:36:54

山洞工厂与人才网

一、防空警报与凿山计划

深秋的防空警报第一次拉响时,李明远正在铁厂检查新出炉的枪管。刺耳的尖啸穿透厂房,他抬头看见三架敌机像丑陋的铁鸟,正往黑风口的方向俯冲。

“快撤!”他拽起身边的赵铁柱就往外跑,身后的铁厂屋顶瞬间被炸弹掀飞,通红的钢水混着碎砖倾泻而下,映红了半边天。

这是鬼子的第三次轰炸。前两次只炸了外围的农田,这次却精准地盯上了铁厂和兵工厂。陈参谋拿着被炸烂的设备残骸,脸色铁青:“必须把工厂搬进山里,不然再多家当,也经不住这么炸。”

凿山的计划连夜制定出来。黑风口背后的狼牙山是片硬岩,山肚子是空的,县志记载“唐时曾为避兵洞”,正好能改造成防空洞工厂。但凿山需要炸药——比之前造手榴弹多十倍的炸药,还需要懂爆破的人、会开矿的人、能设计洞体结构的人。

“炸药我来解决。”老顾拍着胸脯,他的炸药坊刚研究出“硝铵炸药”,威力比之前的黑火药强五倍,“只要给够硝石和硫磺,我能供上全山的爆破量。”

“开矿的人手我找。”马老根卷着烟,“黑风口的矿工都听我的,他们打了一辈子石头,凿山比吃饭还熟。”

最难的是找“懂结构”的人。陈参谋翻遍了根据地的户籍册,终于在青石镇找到个退休的老石匠——王老爷子,年轻时参与过皇陵修建,最懂山体承重。

李明远亲自去请,老爷子正在门槛上抽旱烟,听明来意,磕了磕烟锅:“凿山不难,难在不塌。得先勘脉,再定洞,最后按‘九宫格’分洞,柱要粗,梁要实,不然炸山时震一下,全完。”

“请您出山。”李明远弯腰鞠躬,“所有工匠听您调遣,吃的住的,绝不含糊。”

王老爷子看着他眼里的恳切,又看了看窗外被炸弹炸塌的民房,叹了口气:“鬼子都骑到脖子上了,我这把老骨头,也该再硬气一次。”

二、爆破与九宫格洞体

狼牙山的凿洞工程,从丈量山体开始。

王老爷子带着徒弟们在山上转悠了三天,用罗盘测方位,用锤子敲岩石听回声,最后在山腹画了个巨大的“九宫格”:中间是主通道,四周八个洞分别对应铁厂、兵工厂、仓库、宿舍,每个洞都有独立的通风口和逃生道。

“这叫‘九洞连环,一洞受损,八洞无伤’。”老爷子拿着图纸给众人讲解,“主通道宽两丈,能过轨道车;支洞宽一丈,柱石得用整根花岗岩,埋进山体三丈深才稳。”

爆破队由马老根的矿工组成。他们按王老爷子画的线钻炮眼,装炸药时,老顾亲自盯着:“硝铵炸药得按比例混柴油,不然炸不匀,容易留哑炮。”

第一声爆破响在黎明,山石崩裂的巨响震落了枝头的霜,却没惊到洞里的测量队——王老爷子早就算好了震幅,在关键位置垫了松木,缓冲了大半震动。

张老汉的运输队成了“洞料运输队”。轨道车从山脚铺到洞口,矿工们推着装满钢钎、炸药、工具的车往洞里送,号子声在山腹里回荡:“嘿哟!往前行哟!凿山洞哟!防鬼子哟!”

李明远和王老爷子守在洞口的监测点,每炸一次,就看山体裂缝仪的数据。老爷子捻着胡须:“裂度超过半寸,就得停。山是活的,得顺着它的性子来。”

张桂兰的妇女队负责给工匠们送饭菜。她们提着篮子往洞里走,石板路上的冰碴子滑得很,却没人摔过——走在前面的总会回头扶后面的,像串在绳上的葫芦,彼此牵挂着。

最险的一次,爆破时一块巨石从洞顶坠下,正好砸在主通道的钢轨上。马老根眼疾手快,推开了旁边的学徒,自己被溅起的钢屑划伤了胳膊。

“逞什么能!”李明远给她包扎时,语气里带着火,手上的动作却轻得很。

马老根咧嘴笑:“那孩子才十六,比我家老三还小呢。”

洞里的灯亮了起来,是用铁皮做的油灯,挂在花岗岩柱子上,昏黄的光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铁厂的工人们开始在洞里炼钢,火星溅在岩壁上,与油灯的光融为一体,像撒了把星星。

王老爷子站在主通道,看着九宫格洞体慢慢成型,突然对李明远说:“你看这洞,像不像人的五脏六腑?各有各的用处,却连着一根主心骨。”

李明远望着通向山外的主通道,那里的轨道车正轰隆隆地运着矿石,车声、锤声、钢水的沸腾声在洞里交织,像山的心跳。

三、人才网与师徒制

山洞工厂缺的不只是力气,更是技术。

铁厂的枪管总出沙眼,兵工厂的手榴弹引信总不准,水泥坊的预制块总裂角——王老爷子说:“缺人才,就像做饭缺盐,再好的米也寡淡。”

李明远开始建“人才网”。他让各村的保长统计有手艺的人:会打铁的、会木工的、会算账的、甚至会唱戏的(能教识字),只要有一技之长,都登记在册。

登记册很快堆成了小山:

- 青石镇的刘铁匠,能打十八种农具,还会修枪械;

- 河湾村的周先生,曾在洋学堂学过化学,能提纯硝石;

- 连杏花村那个唱小调的疯婆子,都能背出三百多首草药歌,比医书还管用。

李明远给他们开了“特殊待遇”:每月多两斤小米,不用出苦力,只需要带徒弟。刘铁匠带了五个徒弟,教他们“淬火要快,回火要慢”;周先生办了个“化学班”,教孩子们算配平公式;疯婆子被请去医疗队,教姑娘们认草药,唱着“金银花治疮,艾草驱寒”,比课本好记百倍。

张桂兰的医疗队也来了个“大拿”——县医院退休的张医生,鬼子占了县城后,他躲在乡下,被李明远的人找到时,正给老乡治疟疾。

“我以为八路只会打仗。”张医生看着山洞里的消毒室、手术台,还有周桂兰她们学缝合的认真劲儿,“没想到还有模有样的。”

“缺您这样的医生。”李明远递给他一套新做的白大褂,“条件简陋,但能救命。”

张医生留了下来。他教医疗队用“煮沸法”消毒器械,教她们算输液剂量(体重乘以30,就是一天的液量),还教了个“土办法”:把青霉素瓶子泡在酒精里,能延长保质期三天。

师徒制在山洞里扎了根。老工匠带新学徒,像棵大树发新枝:

- 刘铁匠的徒弟能打出合格的枪管了,沙眼率从三成降到了一成;

- 周先生的学生能独立提纯硝石,纯度比以前高了两成;

- 张医生带的护士们,缝合伤口时手不抖了,连打结都比以前快。

王老爷子看着这一切,在九宫格图纸上添了笔:“人才是柱,技术是梁,没柱没梁,洞体早晚塌。”

李明远把这句话刻在了主通道的石碑上。轨道车从碑前经过时,叮当的铃声像是在应和,山腹里的机器声、读书声、师徒间的吆喝声,混在一起,成了狼牙山最动听的回音。

四、通风难题与智慧

山洞工厂的第一个冬天,出了大问题——通风不足。

铁厂的煤烟、兵工厂的火药味、宿舍的潮气混在一起,在洞里弥漫不散。周桂兰的医疗队里,三天就有五个学徒病倒,咳嗽、发烧,跟染上了风寒似的。

“再这么下去,不用鬼子炸,咱们自己先垮了。”赵铁山捂着鼻子冲进李明远的办公室,他的铁厂工人已经晕倒两个了。

王老爷子拄着拐杖来看,在每个洞口转了转,说:“九宫格是死的,风是活的。得让风从阳面进,阴面出,才能把浊气带出去。”

可山腹里的风哪有那么听话?李明远组织人在阳面洞口装了风车,想把风抽进来,结果风车转得飞快,风却卡在主通道里,像头乱撞的野兽。

“得用‘穿堂术’。”周先生突然说,他指着化学课本上的“气压原理”,“热空气轻,往上走;冷空气重,往下沉。咱们在阳面洞口烧火,让空气变热上升,阴面洞口开天窗,冷空气自然会钻进来补位。”

试验那天,阳面洞口堆了柴火,周先生拿着温度计蹲在主通道。火点燃后,热空气果然顺着通道往上涌,阴面洞口的纸条被吸得猎猎作响——风真的动了!

但新问题来了:铁厂的煤烟还是排不出去,总往宿舍飘。张医生说这煤烟含硫,闻多了会中毒。

马老根的矿工们想出个招:在铁厂顶上凿个竖井,直通山顶,再用铁皮做个“拔风筒”。竖井里装了扇活板,煤烟多了就拉开,让烟往上跑。

第一次试拔风筒时,刘铁匠正在炼钢,浓烟突然被吸向竖井,车间里瞬间清亮了。他愣了愣,突然大笑:“这玩意儿比我家烟囱还管用!”

通风系统越来越完善:阳面洞口的风车带起热流,主通道的气压推着空气走,各支洞的小风扇负责把浊气往竖井赶,阴面的天窗像个大嘴巴,把所有脏东西都吐出去。

周桂兰的医疗队再也没人病倒。她带着姑娘们在洞口种了排薄荷,风从洞口吹过,带着清凉的香味,把山洞里的烟火气都染得甜丝丝的。

李明远站在主通道,看着气流带动纸条飘动的方向,突然明白:工业不只是钢铁和炸药,更是让风流动的智慧,让人才生长的土壤,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包容。

狼牙山的洞体里,终于有了健康的呼吸。

五、扩大生产与人才储备

开春时,九宫格山洞工厂正式投产。

铁厂的新设备是刘铁匠带着徒弟们仿造的“轧钢机”,能把钢坯轧成均匀的枪管;兵工厂用上了周先生改良的“硝化甘油”,手榴弹的威力翻了一倍;水泥坊用王老爷子的“石灰糯米浆”配方,预制块硬得能扛住炮弹碎片。

李明远的“人才网”也织得更密了。他在青石镇开了所“工学堂”,白天教孩子们识字、算术,晚上给工匠们开“夜校”,讲机械原理、化学公式,连王老爷子都来听“山体力学”课,听得比谁都认真。

张医生的儿子在学堂里读书,小家伙总缠着李明远问:“李叔叔,什么时候能把鬼子打跑?我想回县城上学。”

李明远摸着他的头:“等咱们的枪够多了,炮弹够响了,就带你回家。”

为了这个承诺,山洞里的生产节奏快得像上了发条:

- 铁厂月产步枪从30支提到50支,枪管合格率稳定在九成;

- 兵工厂的手榴弹日产200颗,引信误差控制在半秒内;

- 水泥坊扩到三座窑,预制块不仅够自己用,还能支援邻县的根据地。

运输队也鸟枪换炮,轨道车换成了带马达的“土火车”——用柴油机改造的动力车,拉货量比以前多五倍,张老汉的腰杆都直了,说这是“咱自己的火车”。

这天刘铁匠的徒弟造出了第一把“狼牙山式”步枪,枪托上刻着“保家卫国”四个字。他举着枪跑到李明远面前,手都在抖:“师父说,这枪能打穿鬼子的钢盔。”

李明远接过枪,沉甸甸的枪管带着温度,像握着一团火。他走到洞口,对着远处的靶场扣动扳机,子弹精准地穿透靶心,激起的尘土在阳光下散开。

山风吹过洞口的薄荷丛,带来远处工学堂的读书声:“少年强则国强……”

李明远望着狼牙山深处,那里的九宫格山洞像头蛰伏的巨兽,藏着钢铁,藏着智慧,藏着无数普通人的希望。他知道,扩大工业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人,有技术,有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就一定能走到天亮。

而那些藏在山洞里的人才,那些在师徒间传递的手艺,那些随着风流动的智慧,终将汇聚成一股力量,把侵略者赶出去,把家园建起来。

这力量,比钢铁更硬,比炸药更烈,因为它的根,扎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