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12章 血土生金

1937年的日子 第12章 血土生金

作者:打卡小达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08:36:54

第十二章 血土生金

(一)

老郑带来的不仅是粮食和弹药,还有两个穿着蓝布褂子的老乡。他们背着半篓麦种,裤脚沾着泥,一看就是刚从地里赶来的。

“李连长,这是俺们村最后留的麦种,”领头的老乡把篓子往地上一放,麦种滚出来几粒,落在雪地里,像撒了把碎金子,“王家庄的二婶说,鹰嘴崖的地肥,让俺们送来试试,能种就种,不能种……就当给弟兄们添点口粮。”

李明远捏起一粒麦种,饱满得能捏出粉来。他突然想起二排长,想起去年秋天两人在崖边埋种的样子——当时二排长还笑他:“连长,这冰天雪地的,种子能发芽才怪。”现在想来,倒是自己更执拗些。

“能种,”他把麦种塞回篓子,声音有点哑,“让炊事班留一半当口粮,另一半……咱在崖顶开片地。”

三班长刚给重机枪换完子弹,闻言直咋舌:“连长,这石头缝里能种地?别说长麦子,怕是连草都活不成。”

“活不成也得种,”李明远往崖边走去,那里的积雪被炮火烤化过,又冻成了硬壳,“咱守在这鹰嘴崖,不光是为了挡鬼子,是为了让后面的人知道,这地还能种,日子还能过。”

英子突然蹲下身,用手刨开脚边的冰碴。底下的土是褐红色的,混着碎弹片和干枯的草根。“这土是活的,”她指尖捻起一点土,凑到鼻尖闻了闻,“有潮气,还带着点肥劲——是去年的血渗进去了。”

老郑蹲在她旁边,用烟袋锅子扒拉着土:“要是能化冻,再掺点草木灰,说不定真能出苗。”他往远处指了指,“黑风口那边有片松林,烧点松针当肥料,比啥都强。”

说干就干。战士们轮流用刺刀撬冰,把冻硬的土块敲碎;老乡们则用带来的锄头刨坑,把麦种一粒一粒埋进去。小周捧着二排长的步枪,站在旁边警戒,眼睛红红的,却没再掉泪——他说要替排长看着这地,看着麦子长出来。

埋到最后一把麦种时,英子突然“呀”了一声。她的手指被土里的东西扎了下,拔出来一看,是颗变形的弹壳,上面还沾着点碎布,像是二排长军服上的布料。

李明远把弹壳捡起来,擦去上面的泥。弹壳的边缘被磨得很光滑,显然是被人摩挲过很多次。“这是二排长的,”他把弹壳塞进麦种坑,“让他陪着麦子一起长。”

(二)

种完麦子的第三天,鬼子的反扑就来了。这次来的不光是步兵,还有两门山炮,炮口就架在黑风口的山脊上,对着鹰嘴崖“咚咚”地轰。

炮弹落在崖顶,把刚种下的麦地炸出一个个大坑。李明远趴在掩体里,看着被掀飞的土块混着麦种在空中飞,心疼得像被刀剜。“三班长,把那两门山炮敲掉!”他吼道,声音都变了调。

三班长抱着迫击炮,在雪地里滚到隐蔽处。炮架刚支起来,一颗炮弹就落在旁边,冻土溅了他一脸。“标尺800,方向右3!”他吼着填上炮弹,拉绳一拽,炮弹拖着尾焰飞了出去。

没打中。炮弹落在山脊下的雪窝里,只掀起一团白雾。

“再来!”李明远攥着望远镜,手心全是汗。山炮还在轰,崖顶的重机枪阵地已经被炸毁了一个,战士正拖着机枪往新的掩体转移。

三班长调整了标尺,又打了一发。这次更近了,落在山炮旁边的雪地里,惊得鬼子炮手四处乱窜。“就差一点!”他抹了把脸,又要填炮弹,却发现炮弹只剩最后三发了。

“让小周来!”李明远突然喊道。

小周愣了愣,抱着步枪跑过来:“连长,俺……俺不会打炮。”

“你会,”李明远盯着他的眼睛,“二排长教过你打枪吧?迫击炮跟打枪一个理,看准了就打。”他往山脊上指了指,“看见那棵歪脖子树没?炮口就在树左边三米——打准了,咱的麦子就保住了。”

小周的手抖得厉害,却还是接过了炮弹。他趴在炮架旁,学着三班长的样子瞄准,嘴里念叨着:“排长说,三点成一线,心要静……”

“放!”李明远吼道。

炮弹呼啸着飞出去,在空中划了道弧线,不偏不倚落在山炮旁边。“轰隆”一声,山炮被炸得翻了个身,炮管歪向一边。

“打中了!”战士们欢呼起来。

另一门山炮想转移,却被重机枪压住了。李明远举起步枪,瞄准炮手,扣动扳机。子弹穿透炮盾,那炮手应声倒下。

鬼子的炮击停了,步兵却像潮水似的涌上来。这次他们学乖了,贴着崖壁往上爬,想避开重机枪的火力。

“扔手榴弹!”李明远抓起两颗手榴弹,拉掉引信,等了两秒才扔出去。

手榴弹在崖壁下炸开,碎石混着弹片往下掉,砸得鬼子惨叫连连。但后面的鬼子还是往上涌,有的已经快爬到掩体边,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拼了!”三班长抄起砍刀,跳出掩体。

李明远也跟着冲出去。他的砍刀劈进一个鬼子的肩膀,对方却死死抱住他的胳膊,张嘴咬向他的脸。两人在雪地里翻滚,李明远的后脑勺磕在一块石头上,眼前发黑,却摸到了腰间的匕首——是二排长留给他的,刀鞘上还刻着个“勇”字。

匕首捅进鬼子的小腹时,他听见英子在喊他的名字。抬头一看,英子正举着块石头,砸向身后偷袭的鬼子。石头砸在钢盔上,没伤到对方,却给了他喘息的机会。

他抽出匕首,反手扎进那鬼子的喉咙,然后拽起英子往掩体跑。“谁让你出来的?”他吼道,声音里带着后怕。

“我看着你快被咬住了,”英子的手还在抖,却把块没炸的手榴弹塞进他手里,“卫生员说,这玩意儿比石头管用。”

(三)

战斗打到黄昏时,崖顶的雪全被血染成了暗红色。鬼子的尸体堆在崖边,像垒了道肉墙,风一吹,血腥味混着硝烟味往人胃里钻。

李明远靠在掩体里,清点人数。三班长牺牲了,他是为了掩护小周,被一颗流弹打中了胸膛;两个老乡也没了,他们本来可以躲在溶洞里,却非要出来帮忙搬弹药。

“连长,麦子……”小周指着被炮弹炸烂的麦地,眼泪又掉了下来。

李明远走过去,蹲在麦地旁。有几株麦苗已经冒头了,嫩得能掐出水,却被弹片削断了半截,歪歪扭扭地趴在土里。他小心翼翼地把断苗扶起来,用土埋住根:“还能活,”他低声说,像是在安慰自己,“只要根还在,就能活。”

英子端来一碗水,里面泡着点碎饼渣:“喝点吧,你一天没吃东西了。”她的袖口破了个洞,露出里面渗血的胳膊——是刚才搬弹药时被弹片划的。

李明远没接水,却抓住她的手:“跟老郑下山吧,”他声音发哑,“这崖顶太危险,你们留着也是累赘。”

“你说啥?”英子猛地抽回手,眼睛红了,“当初你让俺学包扎,说伤员需要俺;现在你让俺走,是觉得俺没用了?”她指着那些牺牲的战士,“三班长、二排长,还有这两位老乡,他们为了守这崖、守这地死了,俺凭啥走?”

老郑蹲在旁边,吧嗒吧嗒抽着烟:“英子说得对,要走一起走,要死一起死。再说了,”他往麦地努努嘴,“这麦子刚种下,离了人浇水施肥,能长起来?”

李明远看着他们,突然觉得鼻子发酸。他以为自己够硬了,却没想到这些看似柔弱的人,比他更能扛。

夜色降临时,崖顶突然安静下来。风里没了枪声,只有远处狼嚎的声音,还有麦苗在土里生长的细微声响——那声音很轻,却像鼓点,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小周抱着二排长的步枪,坐在麦地边,一动不动。李明远走过去,看见他在用手指给麦苗松土,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排长说,麦子要勤松土,不然长不高,”小周喃喃自语,“俺得帮他看着。”

李明远没说话,蹲下来跟他一起松土。月光照在两人手上,照在那些断了的、却还在努力往上长的麦苗上,竟有种说不出的温柔。

(四)

接下来的几天,鬼子没再进攻。大概是被打怕了,也可能是在调兵遣将,准备更猛烈的反扑。

秋收连趁这功夫,把崖顶的工事修得更结实了。他们用炸毁的炮管当掩体,把鬼子的钢盔串起来当了望哨,还在麦地周围挖了圈小水沟,从崖下的溶洞里引水上来浇地。

英子带着卫生员,把牺牲战士的尸体埋在麦地旁。每个坟头都插着块木牌,上面写着名字,有的还不知道名字,就写着“秋收连战士”。她在每个坟头都种了粒麦种,说:“让他们看着麦子长出来,看着咱打赢这仗。”

老郑则带着剩下的人,在黑风口的松林里烧草木灰。松针烧出来的灰是黑色的,带着股松脂的香味,撒在麦地里,像给土地盖了层棉被。“这灰肥得很,”他边撒边说,“等开春,保准麦苗长得比谁都壮。”

李明远每天都要去麦地看三遍。看着那些被弹片削断的麦苗抽出新叶,看着那些被炮弹炸过的地方冒出新芽,他心里的底气一点点足起来。

这天清晨,他刚走到麦地边,就看见小周在跳脚。“连长!你看!”小周指着地里,声音都变了调。

李明远跑过去,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在那棵歪脖子树下,在二排长的弹壳旁边,长出了一株麦苗。不是普通的麦苗,是双穗的,两个麦穗紧紧挨在一起,像对兄弟。

“双穗麦!”老郑也跑了过来,眼睛瞪得滚圆,“俺活了五十岁,头回见双穗麦!这是好兆头啊!”

英子蹲在双穗麦旁,用手轻轻拂去上面的露水:“是二排长,”她声音有点颤,“他在跟咱说,他没走,他还在看着呢。”

李明远蹲下来,看着那株双穗麦。阳光照在麦穗上,泛着淡淡的金光,像是用金子做的。他突然想起二排长说过的话:“咱流的血,够肥地了。”

是啊,血沃的土地,总能长出点不一样的东西。长出麦子,长出希望,长出打不垮、炸不烂的精气神。

(五)

半个月后,主力部队的援军到了。王团长骑着马,刚到鹰嘴崖下就跳下来,往崖顶跑。“李明远!你这小子,把鹰嘴崖守成铁打的了!”他看见崖顶的麦地,愣了愣,随即哈哈大笑,“好!好!守着阵地,还不忘种庄稼,这才是咱庄稼人的兵!”

李明远指着那株双穗麦:“团长你看,这地真能长麦子。”

王团长蹲下来,看着双穗麦,眼神柔和了许多:“等打完仗,我让人把这麦种收起来,在全根据地推广。”他站起身,往黑风口的方向望了望,“鬼子的主力撤了,说是要去增援平型关,咱这压力小了。”

“那咱能跟主力一起走不?”小周突然问,眼睛里满是期待。

王团长拍了拍他的肩膀:“咋?嫌鹰嘴崖小了?”他转向李明远,“军区的命令,秋收连改编成独立营,你任营长,就守在这娘子关——这里是门户,离不得人。”

李明远心里一松,又有点紧。松的是不用离开这刚种下麦子的土地,紧的是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放心,”王团长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给你补充新兵,再调两门迫击炮,保证让你守得稳稳的。”他往麦地瞥了眼,“别忘了,等麦子熟了,给我留袋新麦,我要尝尝这血土里长出的麦子,是啥味道。”

麦子熟的时候,鹰嘴崖成了金色的海洋。双穗麦长得比别处都高,两个麦穗沉甸甸的,压得麦秆弯了腰。

李明远带着战士们收割,镰刀割在麦秆上,发出“沙沙”的响,像在唱歌。英子和老乡们在旁边打麦,木连枷捶在麦穗上,麦粒簌簌落下,堆成了小山。

小周捧着新打的麦粒,跑到二排长的坟前,抓了把撒在坟头:“排长,麦子熟了,你闻闻,香不香?”

老郑用新麦磨了面,蒸了锅馒头。馒头出锅时,白胖胖的,带着股甜香味,馋得战士们直咽口水。

李明远拿起个馒头,掰了一半递给英子,自己咬了一大口。麦香在嘴里散开,混着点阳光的味道,还有点说不清的、让人踏实的味道。

他看向远处的群山,阳光照在山头上,把岩石染成了金色。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安宁,鬼子还没被打跑,战斗还在继续。但只要这土地还在,这麦子还在长,这双穗麦的种子能传遍根据地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就总有赢的那天。

血沃的土地,终会生金。就像那些牺牲的弟兄,他们的血没白流,他们的名字,会像这双穗麦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