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1章 据点的阴影

1937年的日子 第1章 据点的阴影

作者:打卡小达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08:36:54

第一章 据点的阴影

(一)

秋老虎肆虐的九月,地里的秋麦已经长到半尺高,绿油油的叶片上挂着晨露,风过时翻起层层绿浪。李明远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根麦秆,看着叶片上被虫咬出的小洞,眉头微微皱起。

“得找些烟梗来泡药水,”他回头对身后的英子说,“再这么咬下去,秋收要减产。”

英子正提着竹篮摘野菜,篮子里已经装了半篮马齿苋和灰灰菜。“王婶说她家还有去年的烟梗,下午我去讨点。”她抬头往镇上的方向望了望,那里的鬼子据点像颗毒瘤,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蓝天上拖出条污痕,“就怕他们这时候来捣乱。”

话音刚落,了望哨的铜锣突然响了——“哐哐哐”,急促而沉重,是发现大队鬼子的信号。李明远心里一沉,扔掉麦秆就往晒谷场跑,英子也提着篮子跟在后面,篮子里的野菜颠得撒了一路。

晒谷场上,张大爷已经拄着拐杖站在石碾子旁,老郑正指挥着青壮往地道里搬粮食,妇女们抱着孩子往溶洞方向跑,孩子们则按照事先的安排,往各个路口撒上带刺的野枣枝——这是最简单的路障,能迟滞鬼子的脚步。

“多少人?”李明远抓住跑回来报信的狗剩。

“看不清,”狗剩跑得满脸通红,胸口剧烈起伏,“最少一个小队,还拖着两门小炮,往村口来了!”

张大爷的脸色凝重起来:“是冲着据点来的。赵文临走前说,鬼子要在镇上修炮楼,怕是来抓壮丁的。”他转向李明远,“不能让他们把人抓走,壮丁是咱们的根,也是地里的指望。”

李明远点头,目光扫过晒谷场旁的草垛——那里藏着王铁匠新造的五支“单打一”,还有二十个铸铁雷。“老郑,带两个人去东沟,把那几棵老榆树锯断,堵死他们的来路。英子,你带妇女孩子进溶洞,把暗门闩死。”他顿了顿,从腰间抽出那把磨尖的石刀,“我带剩下的人去村口,给他们放点血。”

(二)

村口的老槐树下,李明远和六个青壮埋伏在土坯房的墙后,手里握着“单打一”和土地雷。这土枪确实比以前的土炮准,就是装弹太慢,打完一发得重新填火药、塞子弹,稍不留神就会炸膛。李明远摸了摸枪管,上面还留着王铁匠的手印,粗糙却让人踏实。

远处传来“咯吱咯吱”的车轮声,越来越近。李明远从墙缝里往外看,只见十几个鬼子兵推着两门小炮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三十多个被捆着的村民,一个个面黄肌瘦,走路都打晃——是从邻村抓的壮丁。

“狗娘养的!”老郑蹲在旁边,牙齿咬得咯咯响,“上个月刚抢了粮,这又来抓人!”

李明远按住他的肩膀,示意别出声。领头的鬼子军官举着望远镜,正打量村口的老槐树,眼神里带着警惕——大概是上次松井吃了亏,这次学乖了。

“放他们过来,”李明远低声说,“等壮丁走过一半,再动手。”

鬼子兵果然没敢直接进村,派了两个士兵去检查老槐树,用刺刀挑开树下的落叶,又用探雷器扫了扫,没发现异常,才挥手让队伍前进。被捆着的壮丁们踉踉跄跄地走过老槐树,不少人往土坯房的方向瞟,眼里藏着希冀。

“就是现在!”李明远低喝一声,扣动扳机。

“砰!”土枪响了,子弹正中那个举望远镜的军官眉心,他哼都没哼一声就倒了下去。几乎同时,老郑把手里的铸铁雷扔了出去,“轰隆”一声,炸在鬼子的炮队里,两个炮手被炸得飞了起来。

鬼子兵瞬间乱了套,举着枪往土坯房扫射,子弹“嗖嗖”地穿过土墙,留下一个个小洞。李明远拉着众人往房后跑,边跑边喊:“解绳子!快给乡亲们解绳子!”

被捆的壮丁里有几个年轻汉子,听见喊声立刻挣扎起来,趁鬼子慌乱,用牙齿咬开身边同伴的绳子。一个留着络腮胡的汉子捡起地上的步枪,对着鬼子兵扣动扳机,虽然没打中,却把他们吓了一跳。

“往山里跑!”李明远指着村后的山林,那里有通往溶洞的暗道。

壮丁们跟着他往山里跑,鬼子兵反应过来,举着枪在后面追。跑到东沟时,老郑他们锯断的老榆树正好滚下来,横在路中间,把鬼子挡了个严实。

“炸炮!”李明远喊。一个青壮抱起炸药包冲过去,想把鬼子的小炮炸掉,刚跑出两步就被流弹打中,倒在地上。

“我来!”络腮胡汉子接过炸药包,弓着腰冲过去,趁着鬼子搬树的功夫,把炸药包塞进炮筒,拉了引线就往回跑。

“轰隆!”两门小炮全炸了,零件飞得满地都是。鬼子兵气得哇哇大叫,却被断树堵着过不去,只能眼睁睁看着李明远他们带着壮丁钻进山林。

(三)

溶洞里,英子正指挥着把壮丁们安置在石台附近,给他们递水递干粮。络腮胡汉子喝了大半瓢水,抹了把嘴说:“俺叫马大山,是西王庄的,多谢你们救了俺们!”

“都是中国人,客气啥!”老郑拍着他的肩膀,“鬼子这是要修炮楼,抓去的壮丁怕是活不成——去年修煤窑的,就没一个回来。”

马大山的脸沉了下去:“俺村被抓了十五个,刚才跑出来七个,剩下的怕是……”他眼圈红了,“狗日的鬼子,俺们就想种点地,咋就这么难!”

张大爷叹了口气,递给马大山一袋炒豆子:“难也得熬着。他们修炮楼,是想把这一片都圈起来,让咱们没粮吃,没地种。可他们忘了,这土地是咱们的根,只要根还在,就饿不死,打不垮。”

李明远蹲在石台上,看着溶洞外的山林。鬼子虽然被打退了,却肯定会再来,而且会更狠。据点里的鬼子有多少?炮楼修起来会有多少火力?这些都不知道,就像摸着黑跟人打架,心里没底。

“得去摸摸据点的底细。”李明远说,“知道他们有多少人,有啥武器,才能想好对策。”

马大山立刻站起来:“俺去!俺以前在镇上的药铺当过伙计,熟路,能混进去。”

“我跟你去。”英子突然开口,“我会说几句鬼子话,上次从松井的特务身上搜了本日语小册子,学了几句,能应付。”

李明远有点犹豫,据点太危险,稍有不慎就会送命。但马大山一个人去,确实没把握。“小心点,”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王铁匠做的铁蒺藜,“万一被发现,就往人多的地方撒,能拖延时间。”

(四)

第二天一早,英子换上身打补丁的粗布衣裳,头上包着块蓝布头巾,跟着马大山往镇上走。她扮成马大山的傻妹妹,低着头,时不时傻笑两声,倒真像那么回事。

镇上的气氛比以前紧张多了,街口设了岗哨,两个鬼子兵端着枪,盘查每一个进出的人。马大山低着头,用袖子擦着脸上的灰,含糊地说:“太君,俺带妹子去药铺抓药,她……她傻,有病。”

鬼子兵打量了英子两眼,见她眼神呆滞,嘴角还挂着口水,挥挥手让他们过去了。走进镇子,英子的心“怦怦”直跳,强装镇定地跟着马大山往据点的方向走。

据点就在镇东头的关帝庙,以前的红墙被刷成了灰色,门口架着两挺机枪,四个鬼子兵来回巡逻,枪上的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庙墙外面,十几个壮丁正在挖坑,看样子是要修炮楼的地基,旁边站着两个拿着皮鞭的鬼子兵,时不时往壮丁身上抽。

“看见了吗?”马大山低声说,用肩膀碰了碰英子,“机枪是歪把子,射程不远,但火力密。巡逻的鬼子穿的是胶底鞋,走路轻,夜里放哨得格外小心。”

英子点点头,眼睛快速扫过据点的门窗。东厢房的窗户上挂着军用水壶,最少有二十个,说明里面住了不少人。西厢房的烟囱冒着烟,飘出股米饭味——鬼子的给养不错,比村里强多了。

“那边有个粮仓。”马大山指着庙后的草房,门口有两个鬼子守着,“看粮仓的规模,能装上千斤粮食,应该是从周围村子抢的。”

正看着,一个戴眼镜的鬼子军官从庙里走出来,手里拿着图纸,对着炮楼的地基指指点点。英子的心猛地一跳——是松井!他没死?上次明明把他交给游击队了,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松井似乎也注意到了她,皱着眉走过来,用生硬的中文问:“你的,什么的干活?”

英子赶紧低下头,傻笑两声,用刚学的日语说:“俺……俺傻,看病的。”

松井盯着她看了半天,眼里闪过一丝怀疑,突然抬手就要掀她的头巾。马大山心里一紧,刚要动手,却见英子猛地往地上一坐,拍着大腿哭起来,嘴里胡乱喊着:“娘……饿……要吃的……”

周围的人都看了过来,松井觉得丢了面子,骂了句“八嘎”,转身走了。马大山赶紧拉起英子,假装哄她,快步往镇外走,走出老远,两人的后背都湿透了。

回到村里,英子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李明远:“松井没死,还在据点里,看样子是负责人。据点里最少有三十个鬼子,两挺机枪,两门小炮,正在修炮楼,大概需要半个月才能修好。”

“半个月……”李明远捏着拳头,“得在炮楼修好前,端了这个据点,不然等炮楼起来,再想打就难了。”

张大爷拄着拐杖,在石台上敲了敲:“召集人,商量个法子。这据点,必须端,不然咱们的地种不安稳,觉也睡不踏实。”

溶洞里的油灯亮了起来,映着一张张坚毅的脸。马大山在地上画着据点的地形图,英子补充着细节,李明远和老郑低声讨论着进攻的路线,张大爷则蹲在一旁,捻着胡须沉思。

洞外的秋麦还在安静地生长,叶片上的虫洞被烟梗水治好了,绿油油的,充满了生机。但每个人都知道,平静只是暂时的,据点的阴影就像块乌云,随时会压过来。

必须把这块乌云驱散。用土枪,用土地雷,用所有能用上的土办法,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保住这片土地,保住地里的麦种,保住那些在血与火中倔强生长的希望。

夜渐渐深了,溶洞里的讨论声还在继续,像一曲无声的战歌,在黑暗中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破晓的时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