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6章 血火里的成长

1937年的日子 第6章 血火里的成长

作者:打卡小达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0 08:36:54

第六章 血火里的成长

(一)

松井的部队终于动了真格。

这天清晨,浓雾还没散尽,村东头突然传来“咻——轰”的尖啸,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李明远正在溶洞里检查新埋的土地雷引信,猛地被震得一个趔趄,手里的竹筒掉在地上,硝石粉末撒了一地。

“是山炮!”老郑的声音从洞口传来,带着前所未有的慌张,“鬼子把炮拉到东山坡了,正对着溶洞打呢!”

李明远冲出溶洞,趴在崖边的巨石后往下看——东山坡上,两门墨绿色的山炮正喷着火焰,炮弹呼啸着砸向溶洞上方的岩壁,碎石像暴雨似的往下落,砸在灌木丛里发出“噼啪”响。三十多个鬼子兵趴在炮位旁,动作规范得像教科书:装弹、瞄准、击发,每一步都透着训练有素的冷峻。

“他们在测弹道!”张大爷拄着拐杖赶来,脸色比纸还白,“想炸塌咱们的主洞口!”

果然,第三发炮弹精准地落在溶洞入口的藤蔓上,“轰隆”一声,藤蔓被炸得粉碎,露出后面黑黢黢的洞口。碎石堵了一半,幸好早有准备——入口内侧用粗木梁撑着,才没彻底塌掉。

“撤进二道洞!”李明远大喊。二道洞是上个月刚挖的备用通道,比主洞更隐蔽,入口藏在主洞深处的水潭后面,只有潜水才能进去。

英子带着妇女和孩子先撤,抱着粮食袋蹚过齐腰深的水潭,冷得牙齿打颤也没人敢吭声。男人们扛着土枪和土地雷断后,李明远最后一个撤,临走前点燃了主洞门口的引信——那里埋着二十多个土地雷,连成一串,是给冲进来的鬼子准备的。

刚钻进二道洞,就听见主洞方向传来密集的爆炸声,震得水潭里的水都在晃。“应该能挡一阵子。”老郑抹了把脸上的水珠,却没什么底气——鬼子的山炮太厉害,土雷的威力根本没法比。

二道洞又窄又暗,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石壁上渗着水,滑得站不住脚。张大爷年纪大,被两个小伙架着走,喘着粗气说:“松井这是学乖了,知道硬冲吃亏,改用炮轰……这就是他们学的‘规范化战术’,咱们得用土办法破。”

“咋破?”狗剩背着受伤的栓柱,累得直喘气。他们刚才在转移时,栓柱为了抢运药箱,被炮弹碎片划伤了腿,血顺着裤脚往下滴。

英子突然停住脚,指着洞顶的钟乳石:“把这些石头凿下来,堆在通道里,鬼子进来就得爬,咱们在上面扔土炸弹。”她的声音在狭窄的洞里回荡,带着股狠劲,“他们有炮,咱们有石头;他们走得齐,咱们就让他们爬着走!”

李明远立刻点头:“老郑带两个人凿石头,我去前面看看有没有更宽的地方,能架起咱们的土炮。”

所谓的“土炮”,是村里的铁匠用废铁桶做的,能把点燃的火药包打出去,射程只有几十步,却胜在动静大,能吓唬人。上次打埋伏用过一次,效果不错。

(二)

鬼子的炮击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溶洞上方的岩壁被炸得千疮百孔,主洞口彻底被堵死,碎石堆得像座小山。松井站在东山坡上,举着望远镜看了半天,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中国人的土洞,终究挡不住皇军的炮弹。”

他挥了挥手,二十个鬼子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小心翼翼地往溶洞入口摸。领头的军曹受过工兵训练,手里拿着探雷器,金属探头在地上扫来扫去,发出“滋滋”的轻响。

“报告少佐,前方五十米发现金属反应!”军曹单膝跪地,声音里带着紧张。

松井走到近前,用军靴踢了踢地上的碎石:“是他们的土地雷,挖出来,引爆。”

两个鬼子兵拿出工兵铲,小心翼翼地挖开浮土,果然露出个竹筒做的土地雷,引线连着旁边的灌木。军曹拿出钳子,正要剪断引线,突然发现引线是用麻绳做的,上面缠着细铁丝——这是英子想出的法子,铁丝能导电,麻绳浸了煤油,一剪就着。

“不好!”军曹刚要松手,引线已经“腾”地冒出火苗,顺着麻绳飞快地烧向竹筒。

“快跑!”松井大喊着往后退。

“轰隆——”土地雷炸了,紧接着是一连串的爆炸声,二十多个土地雷连环引爆,碎石和铁屑像下雨似的砸下来,冲在前面的五个鬼子兵瞬间被埋在土里,惨叫声都没来得及发出。

松井被气浪掀倒在地,眼镜摔碎了一片,看着眼前的碎石堆,眼里喷出火来:“废物!连土造的炸弹都躲不过!”他从腰间拔出手枪,对着天空放了两枪,“给我冲!谁先冲进洞,赏大洋五十!”

重赏之下,剩下的鬼子兵红了眼,举着枪往碎石堆后面冲。他们踩着同伴的尸体,用刺刀拨开灌木,终于摸到了被堵死的主洞口。

“报告少佐,洞口被堵死了!”一个士兵大喊。

松井喘着粗气走过来,看着堵死的洞口,突然笑了:“堵死了才好。他们没吃没喝,最多撑三天,咱们就在外面守着,等他们出来投降。”他下令,“派十个人轮流看守,其他人去村子里搜粮,顺便……把他们的田埂挖了,让他们秋天颗粒无收。”

鬼子兵领命而去,很快,村里就传来了“叮叮当当”的砸石头声——他们在拆村民的房子,用石头填田埂,把刚长出来的麦苗连根拔起。

溶洞里的人们听得真切,栓柱挣扎着要出去,被李明远按住:“现在出去就是送死!”

“他们在毁咱们的麦子!”栓柱急得眼泪直流,“那是咱们用血汗种的啊!”

王婶抱着孩子,看着洞顶的水珠滴在地上,哭着说:“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他们有炮,有探雷器,咱们就这点土办法……”

张大爷重重地咳嗽了几声,用拐杖敲着地面:“哭啥!当年红军长征,比这难十倍!没枪没炮,不照样打胜仗?他们毁麦子,咱们秋天再种;他们有探雷器,咱们就不用铁做引信——用麻线,用草绳,让他们的机器成摆设!”

他转向李明远:“明远,你还记得赵队长说的‘麻雀战’不?分散开,打一下就跑,让他们摸不着头脑。咱们现在人少,不能跟他们硬拼,得让他们守不住,耗不起。”

李明远眼睛一亮:“您是说,派小队出去袭扰?”

“对!”张大爷点头,“让老郑带两个人,从暗道出去,绕到他们的炮位后面,晚上放把火;让英子带几个妇女,去河边弄点淤泥,涂在鬼子的探雷器上,让它失灵;孩子们熟悉山路,去他们的粮队必经之路埋‘石雷’——不用炸药,就用大块石头,让他们的粮车翻车。”

“石雷?”狗剩好奇地问。

“就是把石头凿个坑,里面放几块碎玻璃,用树叶盖住,”张大爷笑了,“鬼子踩上去,脚底板就得开花,比炸弹还疼!”

(三)

夜色像块黑布,把山林裹得严严实实。老郑带着两个小伙,从溶洞最隐秘的暗道出了洞——那是个仅容一人爬行的石缝,出口藏在山涧的瀑布后面,平时谁也想不到。

他们光着脚,踩着湿滑的石头往鬼子的炮位摸。老郑手里攥着个油布包,里面是英子熬的桐油,沾了就烧,还灭不掉。快到东山坡时,他示意小伙们停下,自己趴在草丛里观察——鬼子的炮位旁搭了个帐篷,两个哨兵抱着枪打盹,炮身上盖着防雨布,旁边堆着几箱炮弹。

“等我信号。”老郑低声说,像只狸猫似的摸过去。他绕到帐篷后面,用匕首割开防雨布,把桐油倒在炮身上,又往帐篷门口扔了块石头。

“谁?”哨兵惊醒,举着枪往这边走。

老郑趁机点燃火把,往炮身上一扔,“腾”地一声,火焰顺着桐油窜起来,瞬间把两门山炮裹在里面。帐篷也被引燃了,里面的炮弹“砰砰”地炸响,虽然威力不大,却把剩下的鬼子兵吓得魂飞魄散。

“撤!”老郑带着小伙们往回跑,身后传来松井气急败坏的吼声,还有机枪“哒哒”的扫射声,子弹在身边的石头上溅起火星。

同一时间,英子带着王婶和两个妇女,在河边挖了淤泥,往鬼子白天用过的探雷器上抹——那些探雷器被鬼子随意扔在山坡上,她们趁着夜色,摸到近前,把淤泥厚厚地涂在探头上,又用树叶盖好,看起来跟没动过一样。

“这法子能行吗?”王婶有点担心,手上的淤泥腥得刺鼻。

“肯定行。”英子拍了拍手,“张大爷说,探雷器是靠金属感应的,淤泥里有土,能挡住感应。明天他们用,准失灵。”

孩子们的行动也很顺利。狗剩带着三个小伙伴,在鬼子运粮的必经之路——一道狭窄的山梁上,挖了十几个坑,每个坑里放一块带尖的石头,上面铺着青草和浮土。最险的地方,他们还推了几块大石头,用藤蔓拴着,只要鬼子的粮车经过,就砍断藤蔓。

第二天一早,鬼子的粮队果然来了。三辆马车,由六个鬼子兵护送,慢悠悠地往炮位方向走。走到山梁时,头辆马车的轮子突然陷进坑里,“咔嚓”一声断了,车上的粮袋滚了一地。

“八嘎!”车夫骂着,刚要下车,脚下一滑,踩进了石坑里,疼得“嗷嗷”叫,脚底板被尖石划开个大口子,血顺着草鞋往下淌。

后面的马车想绕过去,狗剩在山上看得真切,一刀砍断藤蔓,几块大石头“轰隆隆”地滚下来,正好砸在第二辆马车上,把车辕砸断了。

护送的鬼子兵慌了神,举着枪往山上乱打,却连个人影都没看见。等他们好不容易把粮车弄出来,已经耽误了两个时辰,松井的部队早饭都没吃上。

(四)

接连三天,鬼子被折腾得够呛。炮被烧了一门,探雷器失灵,粮车总出意外,连喝水的河边都被英子她们扔了些毒草——不会死人,却能让人拉肚子。

松井的部队里,有一半士兵拉得站都站不稳,剩下的也累得眼冒金星。这天中午,他正坐在帐篷里发脾气,一个军曹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少佐,二龙山的游击队打过来了!有一百多人,带着机枪!”

松井猛地站起来,跑到山坡上一看,果然看见二龙山方向尘土飞扬,隐约有红旗在动,还传来“砰砰”的枪声。“撤!”他当机立断,“游击队人多,咱们腹背受敌,先回镇上!”

其实,那不是游击队主力,是赵队长带着二十多个人,故意扬起尘土,放枪制造动静,配合村里的袭扰。他们算准了松井已经被拖垮,一吓就会跑。

看着鬼子的队伍狼狈地往镇上撤,溶洞里的人们终于松了口气。李明远带着人从暗道出来,看着被炸得乱七八糟的山梁,还有田埂上被填的石头,眼里像着了火。

“他们毁了咱们三亩麦苗。”英子蹲在地里,看着被连根拔起的幼苗,眼泪掉在土里,“这可是咱们春天最用心种的地。”

老郑捡起根被踩断的麦穗,穗子还没灌浆,却已经有了饱满的形状:“没事,咱们再种。晚是晚了点,种点荞麦,能收一季。”

张大爷拄着拐杖,看着远处鬼子撤退的方向,叹了口气:“这只是暂时的。松井回去,肯定会学乖,下次来,说不定带更厉害的武器,用更毒的招。”他转向李明远,“咱们得记着这次的教训——他们有规范化的战术,咱们就得有更灵活的土办法;他们有新武器,咱们就得琢磨怎么破。”

李明远点点头,捡起块被炮弹炸碎的铁片,在手里掂了掂:“下次,咱们的土地雷要用瓷管做,让他们的探雷器测不出来;土炮要做得更准,能打他们的马;还得挖更多的暗道,让他们摸不清咱们在哪。”

栓柱被两个小伙扶着,腿上的伤口还在渗血,却笑着说:“我还能打!等我伤好了,就去学做土地雷,比这次的更厉害!”

孩子们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去学放哨,看得更远!”“我们去挖更多的陷阱,让鬼子天天掉沟里!”

夕阳把山林染成了金红色,炸塌的溶洞入口在余晖里像道伤疤,却挡不住从暗道里钻出来的人们。他们脸上带着伤,眼里却有光,手里攥着的不是钢枪大炮,是磨尖的石刀、没炸响的土炸弹,还有刚从土里捡起来的麦种。

英子把麦种揣进怀里,像揣着团火。她知道,这一仗赢了,却付出了代价——被毁的麦田,受伤的同伴,还有那些永远留在土地里的鲜血。但他们也学会了很多:学会了用淤泥对付探雷器,用桐油烧大炮,用石头代替炸药;学会了在炮击时躲进更深的洞,在撤退时保护粮食和药品;学会了在绝望里找希望,在血火里一点点长大。

“回家吧。”李明远拉起英子的手,她的手心全是茧子,却很有力。

“回家。”英子点点头,跟着他往村里走。身后,老郑他们已经开始清理被填的田埂,张大爷在教孩子们辨认哪些草有毒,能用来对付鬼子。

风里飘着硝烟和泥土混合的味道,很难闻,却让人踏实。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这片土地还在,只要他们还在,就总能想出办法,总能把种子种下去,总能在血和泪的教训里,长出更坚韧的希望。

而那些带着伤疤的成长,那些用土办法对抗洋武器的智慧,那些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骨气,正是这片土地上最锋利的武器——比任何炮弹都坚硬,比任何战术都持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