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5章 夜袭炮楼显神威,精工细作强根基

第5章:夜袭炮楼显神威,精工细作强根基

一、火箭筒点名:黑夜里的精准打击

深秋的夜,黑得像泼了墨。陈二牛带着三排的二十个战士,趴在黑风口据点西炮楼外的玉米地里,怀里揣着刚从兵工厂领来的“追风炮”——这是周先生新改的火箭筒,炮管上加了夜视瞄准镜的卡槽,虽然用的还是磨亮的玻璃瓶底当镜片,却能在月光下看清百米外的目标。

“目标:西炮楼三层机枪巢,距离八十米。”陈二牛用手势比划着,身边的火箭筒手李铁蛋舔了舔冻得干裂的嘴唇,把玻璃瓶底卡在卡槽上,眯眼瞄准炮楼黑洞洞的射击孔。

这炮楼是黑风口据点的“钉子户”,钢筋混凝土浇的墙,日军自诩“坚不可摧”,里面驻着一个班的鬼子和一个排的伪军,机枪巢正对着通往煤矿的小路,是“拓荒连”袭扰煤矿的最大障碍。

“等里面的灯灭了再动手。”陈二牛盯着炮楼,三层的窗口还亮着昏黄的灯,隐约能看到鬼子晃动的影子。半个时辰后,灯终于灭了,只有岗哨的马灯在楼顶晃悠。

“打!”陈二牛猛地挥手。李铁蛋扣下扳机,“追风炮”“嗖”地喷出一道火光,榴弹拖着尾焰,精准地钻进三层的射击孔。“轰隆”一声巨响,炮楼顶层像被炸开的西瓜,机枪零件和碎砖漫天飞,岗哨的马灯瞬间灭了。

“手榴弹!”战士们摸出集束手榴弹,拉燃引线往炮楼底层扔。连续的爆炸震得炮楼直晃,伪军的惨叫声、鬼子的吆喝声混在一起。陈二牛带着人冲上去,用炸药包炸开虚掩的大门,步枪“砰砰”点射,没等里面的敌人反应过来,就控制了底层。

“撤!”占领炮楼才十分钟,陈二牛就下令撤退。战士们扛着缴获的两挺机枪、三十多发子弹和几箱罐头,顺着玉米地往山里跑。身后,炮楼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日军的援兵打着手电筒赶来时,只捡到满地的弹壳和还在冒烟的机枪零件。

这样的夜袭,成了各“拓荒连”的拿手好戏。二连在狼牙口用火箭筒端了日军的弹药库,五排在石窝村炸塌了伪军的炮楼地基,不到一个月,云蒙山周边的十二个炮楼,被打掉了七个,剩下的也吓得夜里不敢点灯,岗哨缩在碉堡里不敢露头。

日军在据点里贴满了“警惕火箭筒”的告示,甚至给炮楼加了铁皮挡板,可“追风炮”的榴弹总能找到缝隙——有时从射击孔钻进去,有时从通风口炸开来,打得鬼子草木皆兵,夜里听到风吹草动就开枪,子弹浪费了不少,人却快熬成了惊弓之鸟。

“这玩意儿比大炮管用。”陈二牛在总结会上,摸着“追风炮”的炮管笑,“白天藏起来,晚上摸出去,打一炮就跑,鬼子连咱的影子都抓不着。”

二、半自动步枪的“攻坚”:从图纸到实枪

周先生的兵工厂里,多了个新作坊,门口挂着“精工坊”的木牌,里面摆着三架从太原兵工厂偷偷运回来的旧镗床,十几个老工人围着一张图纸,手里拿着游标卡尺、锉刀,正对着一堆零件琢磨。

图纸上画的是半自动步枪——这是周先生根据缴获的日军步枪改的,能自动上膛,射速比“晋造步枪”快一倍,还能装弹匣,一次能压十发子弹。可这玩意儿对零件精度要求高,枪机的卡槽差一丝就卡壳,弹簧的弹力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光图纸就改了二十多遍。

“关键在‘闭锁机构’。”周先生拿着一个磨得锃亮的枪机零件,对工人们说,“这地方得严丝合缝,不然打几发就会炸膛。用镗床慢慢铣,一天做一个都行,必须保证精度。”

老工匠张守业戴着老花镜,用锉刀一点点打磨枪机的边缘,每锉一下就用卡尺量一量,误差不能超过半毫米。他的手指被锉刀磨出了血泡,就用布缠上继续干,说:“这枪要是成了,战士们就能少挨子弹,多磨三天也值。”

第一个试制品造出来时,全作坊的人都围了过来。周先生亲自上膛,对着墙上的靶子连打十发,“砰砰砰”的枪声比普通步枪密集得多,十发子弹有八发中了靶。可刚打第十一发,枪机突然卡住了,拉都拉不动。

“是弹簧弹力不够。”周先生拆开枪机,看着变形的弹簧皱眉,“得用更好的钢材,还得淬火到位。”

他们把从大阪师团换来的铁轨钢切成细条,用炭火加热后反复锻打,再放进机油里淬火,试了七次,终于做出了合格的弹簧。枪机的卡槽也改了三次,把角度从四十五度调到六十度,终于解决了卡壳的问题。

第二个试制品,周先生让王铁柱来试枪。王铁柱对着百米外的树桩连打二十发,子弹嗖嗖地出去,枪身震动不大,二十发子弹全打在了树桩上。他摸着枪身,眼里闪着光:“好家伙!这要是装备部队,冲锋的时候能压得鬼子抬不起头!”

“精工坊”开始批量生产,虽然一天只能造五支,却让各连的骨干眼热不已。陈二牛跑了三趟兵工厂,软磨硬泡才领回两支,给了队里枪法最好的两个战士,说:“这玩意儿是宝贝,不到关键时候不许用。”

周先生站在作坊门口,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心里盘算着:等半自动步枪造多了,再给配上刺刀和弹匣,战士们的单兵火力就能压过日军,到时候不光能夜袭,白天也敢跟鬼子硬碰硬了。

三、后勤补给的“升级”:从“有”到“好”

根据地的伙房里,飘出了不一样的香味。以前战士们顿顿是玉米面窝头就咸菜,现在每周能吃上两顿小米饭,偶尔还能炖锅土豆炖肉——这是各“拓荒连”从伪军据点缴获的猪肉,或是百姓们送来的年猪。

“后勤不光要让战士们吃饱,还得吃好。”王铁柱在伙房视察时,看着锅里翻滚的土豆炖肉说,“得给各连配炊事员,带上行军锅,哪怕在山里打仗,也得让战士们喝上热汤。”

部队里多了个“被服队”,三十多个妇女用缴获的布料和百姓送来的棉花,给战士们做棉衣、纳鞋底。以前的鞋子是单布鞋,走山路容易磨破,现在改成了“千层底”,鞋底纳了三十层布,还在鞋头缝上铁皮,又结实又保暖。

卫生队的条件也改善了。林晓棠从太原城换来了十张行军床,还弄了个简易消毒锅,用沸水给器械消毒。青霉素的产量上去了,每个战斗小组都能分到一小瓶,战士们受伤后,感染的几率比以前少了一半。

最让战士们高兴的是“弹药补给点”。各“拓荒连”在隐蔽的山洞里设了补给点,存放子弹、手榴弹和火箭筒榴弹,由专门的运输队定期补充。以前打一仗就得跑回根据地领弹药,现在就近就能补给,机动性强了不少。

运输队是根据地的“生命线”。二十匹骡子驮着弹药、粮食和药品,在山间小道上穿梭,由熟悉地形的老乡带路,避开日军的巡逻队。队长是个叫老马的车把式,他给每匹骡子都起了名字,说:“这些牲口比人还机灵,听到枪响就往山洞里钻。”

有次运输队遇到日军的伏击,老马让骡子驮着物资先跑,自己带着队员往反方向引开敌人,最后虽然丢了两匹骡子,却保住了大部分弹药。王铁柱在大会上表扬他:“后勤也是战场,保住补给,就是保住战斗力!”

四、积小胜成大势:鬼子的“噩梦”在蔓延

日军的“清剿”越来越频繁,却越来越没效果。他们派一个中队进山,连“拓荒连”的影子都找不到;刚修复好的炮楼,过两天又被火箭筒炸塌;好不容易运到据点的粮食,夜里就被偷得只剩空麻袋。

黑风口据点的新上司,那个号称“硬茬”的中佐,气得把指挥刀都劈了,却拿不出半点办法。他让伪军进山“清剿”,伪军们阳奉阴违,走到半路就坐下来抽烟,回去谎称“没发现敌人”;让日军主力出动,又被“拓荒连”牵着鼻子在山里转,粮食耗尽了只能退兵。

云蒙山周边的百姓,越来越心向根据地。他们给“拓荒连”送情报、藏伤员,甚至有年轻人偷偷加入队伍。有个叫小石头的少年,父亲被日军杀了,他背着一把柴刀找到陈二牛,说:“俺啥都不会,就想跟着你们杀鬼子。”

陈二牛收下了他,让他跟着炊事员学做饭,说:“杀鬼子得有力气,先把饭做好,让战友们吃饱了,才能多杀鬼子。”

兵工厂的半自动步枪,已经装备了五个“拓荒连”的骨干;青霉素作坊每天能产一百五十瓶,除了自用,还能换回来更多的钢材和西药;后勤补给点像星星一样散布在山里,支撑着“拓荒连”的游击战。

王铁柱站在云蒙山的最高峰,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他知道,他们还没能力拿下大同煤矿和太原兵工厂,但日军的占领区,正在被一点点蚕食——铁路线时断时续,据点里人心惶惶,百姓们的心,早就不在鬼子那边了。

“再等些日子,”他对身边的赵大山说,“等半自动步枪再多些,火箭筒的榴弹存够了,咱就集中力量,先把黑风口据点端了,一步步往太原兵工厂挪。”

山风里,传来了远处“追风炮”试射的轰鸣,那声音比以前更响亮,更坚定。在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一支装备越来越精良、后勤越来越稳固的队伍,正用无数个夜晚的突袭、一次次小股的骚扰,编织着一张让侵略者窒息的大网。而这张网,正在越收越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