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3章 霉素换硬通货,巧与商人师周旋

第三章:霉素换硬通货,巧与商人师周旋

一、大阪师团的“生意经”:不寻常的对手

黑风口据点换防的消息传到云蒙山时,王铁柱正在兵工厂看周先生调试新造的镗床。赵大山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攥着张伪军偷偷递来的纸条:“换防的是大阪师团的一个小队!听说这帮鬼子跟别的不一样,眼里只认钱,只要给够好处,啥都敢卖。”

“大阪师团?”王铁柱接过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米三斗换子弹百发,酒两坛换罐头五箱”,末尾还画了个歪笑的脸。他想起冀中时听老兵说过,这支部队里多是商人子弟,打仗稀松,做买卖却精得很,甚至会跟对手“互通有无”。

孙茂才恰好在根据地送货,听到消息眼睛一亮:“大阪师团的兵,俺打过交道。前年在太原城,一个伍长用三箱军用饼干,跟俺换了两匹绸缎,说要寄回日本给他婆娘做和服。他们的军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耽误‘业绩’,私下交易根本不管。”

“可咱拿啥跟他们换?”赵大山挠头,“咱的山货他们看不上,枪支弹药又都是保命的家伙。”

王铁柱没说话,目光落在了卫生队的方向。林晓棠带着从北平逃来的几个医学院学生,正蹲在山洞里捣鼓草药,上次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几盒盘尼西林,早就见底了。他忽然想起周先生提过,那些学生里有个叫苏文的,曾在协和医院的实验室待过,说过青霉素能土法制造。

“有了。”王铁柱拍大腿,“让苏文他们搞青霉素!这玩意儿在敌占区是黄金价,大阪师团的人肯定想要。”

二、山洞里的实验室:土法炼“黄金”

苏文接到命令时,正在给伤员处理伤口。这个戴眼镜的书生,手指白皙,跟战士们的老茧形成鲜明对比,听到要造青霉素,推了推眼镜:“能造,但难。得有恒温箱、培养皿,还得找青霉菌……”

“没有就自己凑。”王铁柱让战士们把缴获的日军饭盒洗干净当培养皿,用棉花和木炭做过滤器,最麻烦的恒温箱,竟被赵大山想出了法子——用木箱裹上棉被,里面放个装热水的铜壶,靠着添热水维持温度,虽然简陋,却真能把温度稳定在三十度左右。

青霉菌是在发霉的馒头和水果上找到的。苏文带着学生们,把发霉的样本刮下来,放在用酒精消毒过的玻璃片上,用放大镜观察,挑出最活跃的菌株。山洞里弥漫着一股霉味,学生们却浑然不觉,眼睛盯着玻璃片,像在寻宝。

第一次培养失败了。培养基被杂菌污染,长出一层绿毛,苏文看着发霉的培养皿,急得嘴角起泡。林晓棠煮了锅姜汤,递给他们:“别急,咱再试。以前在北平,老师说过,青霉素这东西,就得跟它磨性子。”

第二次,他们改用井水煮沸消毒,把培养皿放在蒸笼里蒸了半小时,终于成功培养出第一簇青绿色的菌落。苏文用吸管小心翼翼地提取培养液,过滤后得到一小瓶淡黄色的液体——这就是最初始的青霉素。

“能救命吗?”王铁柱看着小瓶里的液体,像看着稀世珍宝。

苏文点头,眼里闪着光:“能!稀释后注射,对伤口感染、肺炎都有效,比盘尼西林差不了多少。就是产量太低,这一瓶,最多够两个伤员用。”

山洞实验室很快扩成了“生产线”:妇女们用纱布过滤培养液,学生们负责接种菌株,战士们轮流给恒温箱添热水。每天能产出一小瓶青霉素,林晓棠给它起了个土名——“绿脓水”,可在战士们眼里,这比真金还珍贵。

有个被炮弹碎片划伤的战士,伤口发炎化脓,高烧不退,林晓棠抱着试试的心态注射了半瓶“绿脓水”,三天后,战士的烧竟退了,伤口开始结痂。消息传开,山洞实验室门口天天有人排队,都想求这“神药”。

“留着换硬通货。”王铁柱咬咬牙,让林晓棠把青霉素锁进铁盒,“等换来了钢材和弹药,才能救更多人。”

三、第一次交易:以药换弹

和大阪师团搭线的是孙茂才。他带着一小瓶青霉素,谎称是“祖传的疗伤药”,见到了黑风口据点的伍长田中。这个矮胖的日军军官,看到药瓶眼睛就直了——他的一个同乡在太原作战时感染了败血症,军医说只有盘尼西林能救,可医院里早就没货了。

“这药……真能治败血症?”田中捏着药瓶,手在发抖。

“比盘尼西林还灵。”孙茂才吹得天花乱坠,“一剂下去,高烧立退,三剂就能痊愈。就是少了点,俺们根据地就剩这一瓶。”

田中犹豫了。按军规,私藏药品是重罪,可一想到同乡痛苦的样子,又动了心。他咬咬牙:“我用五十发步枪子弹换,再加十盒罐头。”

“太少。”孙茂才摇头,“这药在北平,能换一挺机枪。俺们不要罐头,要子弹和钢材,最少两百发子弹,二十斤铁轨钢。”

讨价还价了半个时辰,最后以一百五十发子弹、十五斤钢材成交。交易在据点外的树林里进行,田中带着两个士兵,背着子弹和钢材,孙茂才把药瓶递过去时,他还特意闻了闻:“真有股霉味,能管用?”

“管用不管用,试试就知道。”孙茂才心里打鼓,脸上却笑着,“下次俺们还有货,你要多少有多少,只要有钢材和子弹。”

三天后,田中托人捎来消息:药真的管用,他同乡的烧退了。还问下次能不能多弄点,他愿意用“好东西”换——比如日军的新式手榴弹。

王铁柱看着换来的钢材和子弹,在地上画了个圈:“这只是开始。让苏文他们加把劲,多造青霉素,咱用这玩意儿,把大阪师团的仓库搬空!”

四、扩大生产:从山洞到作坊

青霉素的“生意”越来越火。苏文带着学生们改进了工艺:用大缸代替饭盒当培养容器,用石灰水调节酸碱度,产量从每天一小瓶提高到五瓶。他们还学会了提纯,把淡黄色的液体浓缩成粉末,方便运输,药效也更稳定。

孙茂才成了专职“中间商”,每周都去黑风口据点一趟。田中从最初的偷偷摸摸,变成了明目张胆——他甚至让伪军帮忙搬运物资,还跟孙茂才讨价还价:“这次的钢材是优质的,青霉素得给俺多来一瓶。”

大阪师团的军官不是傻子,很快察觉了田中的小动作。可当他们发现,这些青霉素能治好不少士兵的感染,甚至能拿到黑市上换钱时,也就默许了——有的军官还托田中帮忙“代购”,说要寄回日本给家人备用。

交易的东西越来越“硬核”。从最初的子弹、钢材,到后来的手榴弹、炸药,甚至有一次,田中竟用一门九二式步兵炮的炮栓换了十瓶青霉素,说:“这玩意儿坏了,修不好,留着也是废物。”

周先生拿着炮栓,在镗床上摆弄了几天,竟真的配出了新的零件,把那门没炮栓的步兵炮修好了。试射那天,炮弹落在远处的山涧里,炸起丈高的水花,战士们欢呼着,把苏文举起来抛向空中:“‘绿脓水’立大功了!”

青霉素的“名气”传到了太原城。有个日军医院的院长托人找到孙茂才,想用一台显微镜换二十瓶青霉素。苏文看到显微镜时,激动得手都抖了——有了这玩意儿,就能更精准地筛选菌株,产量最少能再翻一倍。

“这才是真正的宝贝。”苏文调试着显微镜,镜片下的青霉菌清晰可见,“有了它,咱的青霉素能造得更好,能换更多武器。”

五、暗流下的较量:各取所需的平衡

大阪师团的“合作”,像走钢丝。王铁柱始终保持着警惕,每次交易都派侦察兵在附近警戒,还跟孙茂才约好暗号,一旦有变故就立刻撤退。

有次,田中带来了一批“特殊货物”——十支三八式步枪,说是“仓库里受潮的,没用了”。王铁柱让战士们检查,发现枪机都是新的,根本没受潮,心里明白:这是大阪师团在“处理”过剩物资,既赚了钱,又不影响“剿匪”的业绩。

“他们不是朋友,是生意伙伴。”王铁柱在会上告诫大家,“一旦有一天,青霉素对他们没用了,或者上级查得紧了,这生意就做不成了。咱得趁现在,多换些有用的,抓紧时间壮大自己。”

苏文的实验室搬进了新盖的瓦房,有了专门的培养室、提纯室,还雇了十几个百姓帮忙。青霉素的产量稳定在每天二十瓶,除了换物资,还能留出一部分给重伤员用。林晓棠看着卫生队里越来越少的死亡病例,对苏文说:“以前觉得你们读书人弱,现在才知道,你们的笔和试管,比枪还厉害。”

黑风口据点的田中,靠着青霉素生意,在部队里混得风生水起——既治好了同僚的病,又赚了外快,甚至被上司表扬“后勤保障得力”。他跟孙茂才的交易越来越大胆,有时甚至会透露日军的巡逻路线,说:“别在我当班的时候动手,大家都方便。”

这天,孙茂才又带来好消息:田中愿意用太原兵工厂的一批零件换青霉素,说那是“报废的旧零件”,其实都是能用的齿轮和轴承。王铁柱让周先生准备接收,自己则站在山梁上,望着黑风口的方向。

夕阳下,据点的炮楼闪着冷光。他知道,这种和敌人做交易的日子不会太久,但至少现在,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从敌人手里换来了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山洞里的青霉素,不仅能救命,更能换来武器、钢材、设备,让云蒙山的兵工厂越来越强,让根据地越来越稳固。

“等咱的重炮造出来了,就不用跟他们做交易了。”王铁柱握紧拳头,远处的兵工厂传来镗床的轰鸣声,那声音越来越响,像在为未来的胜利倒计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