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45章 铁甲铁蹄破黄土,血火淬炼克敌策

第四十五章:铁甲铁蹄破黄土,血火淬炼克敌策

一、黑风峪的惊魂:铁甲怪兽撕开防线

惊蛰刚过,冻土还没化透,黑风峪的山谷里就传来了“轰隆隆”的巨响。不是春雷,是日军的装甲部队——五辆九七式中型坦克在前开路,履带碾过冻土,留下两道深沟,后面跟着三十多辆卡车,载着一个中队的步兵,像一群钢铁怪兽,朝着根据地的边缘扑来。

负责防守黑风峪的是赵刚带领的三营。战士们趴在掩体里,握着刚领到的“冀中造”步枪,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们打过硬仗,见过鬼子的机枪、掷弹筒,可面对这种浑身是铁、炮弹打上去只留个白印的“铁甲怪兽”,还是第一次。

“营长,打吧!”一个年轻战士忍不住了,把枪口对准坦克的履带。赵刚按住他的肩膀,眉头紧锁:“等它们进入雷区再说,步枪打不动,别浪费子弹。”

说话间,最前面的坦克已经压上了埋在路口的“土地雷”——那是兵工厂用汽油桶做的,装了十斤炸药。“轰隆”一声,炸药包炸开,黑褐色的泥土混着碎铁片腾空而起。可等烟尘散去,战士们的心凉了半截:坦克只是晃了晃,履带还在转,车头上的机枪反而更疯狂地扫射起来,掩体后面的两个战士应声倒下。

“狗日的!这玩意儿真硬!”赵刚骂了一句,掏出信号枪,对着天空打了一发红光。按照计划,这是让侧翼的伏击队用手榴弹炸履带的信号。

埋伏在山坡上的战士们抱着手榴弹冲了下去,可坦克上的机枪像割草似的扫过来,没等靠近就倒下了好几个。有个叫二柱子的班长,硬是滚到坦克底下,拉燃了捆在一起的手榴弹,“轰隆”一声巨响,履带被炸断了一截。可没等他爬出来,后面的卡车就撞了过来,二柱子的身影瞬间被车轮吞没。

“二柱子!”赵刚红了眼,抓起一捆手榴弹就要冲,被通信员死死拉住:“营长,不能硬拼!李司令说过,遇到坦克要躲进地道,保存实力!”

此时的防线已经被撕开了口子,日军的步兵从卡车里跳下来,依托坦克掩护,向掩体发起冲锋。战士们的步枪在装甲面前几乎成了烧火棍,只能且战且退,往后面的地道入口转移。等最后一个战士钻进地道,黑风峪的阵地已经落进了日军手里,硝烟中,坦克的炮口还在冒着青烟,像是在炫耀胜利。

赵刚在地道里清点人数,三营伤亡了四十多人,是成立以来最惨重的损失。他一拳砸在洞壁上,土渣子簌簌往下掉:“这铁甲怪兽不破,咱以后没法守!”

消息传到总部,李明远正在看兵工厂送来的新武器图纸。他把图纸往桌上一摊,沉默了半晌:“坦克不是打不穿,是咱没找对法子。传下去,各部队暂时避开装甲部队锋芒,收集坦克的行进路线、装甲厚度、射击死角,咱得针对性地想办法。”

二、黄草坡的马蹄:骑兵突袭碾碎粮仓

装甲部队的威胁还没解除,日军的骑兵又给了根据地一记重拳。这支骑兵联队是从伪蒙军里抽调的精锐,马快刀狠,擅长奔袭,专门盯着根据地的粮仓、兵工厂等“软目标”。

第一次遭殃的是黄草坡粮仓。那天凌晨,天刚蒙蒙亮,负责放哨的民兵老陈刚打了个哈欠,就听见远处传来“哒哒”的马蹄声,像一阵疾风。等他看清是黑压压的骑兵时,想敲锣报警已经来不及了——骑兵的马刀闪着寒光,转眼就冲进了村子。

粮仓的木门被马撞开,日军骑兵跳下马,用火把点燃了粮堆。金黄的谷子、玉米在火里噼啪作响,冒出呛人的黑烟。守粮仓的十个民兵虽然奋勇抵抗,可手里的步枪根本挡不住骑兵的冲锋,不到十分钟就全部牺牲了,领头的民兵队长临死前还死死抱着一个燃烧的粮袋,想把火压灭。

等赵刚带着部队赶到时,黄草坡已经成了一片火海。骑兵早就没了踪影,只留下烧焦的粮仓和几具倒在血泊里的民兵尸体。一个幸存的老乡抱着烧焦的玉米,哭得浑身发抖:“那马蹄声,跟催命符似的,跑都跑不及啊……”

更可怕的是骑兵的机动性。他们不像坦克那样受地形限制,山林、河谷都能跑,今天袭扰东边的兵工厂,明天又去西边的运输队,打一枪就跑,根据地的部队追都追不上。有次林晓棠带着宣传队去各村教唱抗日歌曲,刚到村口就遇上了骑兵突袭,幸亏她反应快,带着队员钻进了老百姓的地窖,才没被马刀砍到,但随身携带的乐谱和传单全被烧了。

“这些骑兵就是群狼,专挑软的咬。”李明远在军事会议上敲着桌子,“坦克是硬冲,骑兵是偷袭,一刚一柔,想让咱顾头不顾尾。”他让赵刚统计骑兵的活动规律:什么时候出动、常走哪些路线、每次多少人。统计结果让人头皮发麻:这支骑兵联队有三百多匹马,平均三天袭扰一次,半个月内已经毁掉了三个粮仓、两个运输队,伤亡军民近百人。

最让人憋屈的是没法还手。根据地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唯一的一个骑兵排只有二十多匹马,还是缴获的劣马,根本追不上日军的战马。有次骑兵排主动出击,想拦截袭扰的日军骑兵,结果被对方引入包围圈,战士们虽然拼到最后一人,还是没能挡住马蹄的践踏。

“必须搞出能对付骑兵的法子,不然老百姓没法安心生产,部队也没法机动。”李明远看着地图上被骑兵袭扰过的区域,那些用红笔圈出的圆点,像一个个血窟窿,“坦克难打,骑兵总不能也没办法吧?”

三、兵工厂的淬火:土法研制破甲利器

黑风峪的失利和黄草坡的火光,像两块石头压在兵工厂每个人的心头。周先生把自己关在试验所里,三天三夜没出来,桌上摆满了坦克的残骸碎片——那是战士们冒着危险从黑风峪捡回来的。

“这铁甲是低碳钢,硬度不算太高,”周先生用游标卡尺量着碎片的厚度,对围着他的工程师们说,“关键是咱们的炸药威力不够,手榴弹扔上去顶多炸掉层漆。”他指着碎片上的弹痕,“得造穿透力强的武器,要么炸履带,要么炸观察孔,打它的软肋。”

第一个被盯上的是“炸药包”。以前的炸药包是圆的,扔出去容易滚,周先生改成了长条形,外面裹上铁皮,头上焊个尖刺,既能像长矛一样捅进履带,又能粘在坦克装甲上。他还调整了炸药配方,加入了从煤矿里提炼的硝石,威力比以前大了三成。

试验那天,李明远和赵刚都来了。战士们用木头搭了个模拟坦克,把新炸药包用竹竿捅过去,尖刺正好卡在履带的缝隙里。“拉!”周先生一声令下,导火索“滋滋”燃烧,“轰隆”一声,木头坦克的履带被炸得粉碎,连旁边的铁板都被撕开了个口子。

“好!这玩意儿管用!”赵刚拍着大腿,“给每个班配两个,看坦克还敢横!”

可光靠炸药包不够,得有能远距离打击的武器。周先生盯上了兵工厂新造的迫击炮,他把炮弹的弹头改成锥形,里面装满烈性炸药,外面刻上螺旋纹,能增加穿透力。试射时,一发炮弹就击穿了五厘米厚的钢板,虽然比日军坦克的装甲还差一截,但对付卡车和装甲车绰绰有余。

“还得再改进!”周先生不满足,他听说晋察冀根据地有缴获的德国反坦克枪,立刻让人去借。枪借来了,他拆开研究,发现枪管里的膛线是关键。于是带着工人们用手工在枪管里刻膛线,虽然粗糙,却让子弹的初速度提高了不少。

半个月后,第一支“冀中造”反坦克枪问世了。枪身很重,得两个人抬着,子弹是用铁轨钢做的,尖头,尾部带尾翼。试射那天,对着十米外的钢板打了一枪,“砰”的一声,钢板上穿了个窟窿,虽然边缘不整齐,但确实打透了。

“能打穿三厘米厚的装甲!”周先生抱着枪,笑得胡子都翘起来了,“坦克的侧面和后面装甲薄,用这枪打,准行!”

针对骑兵的武器也在同步研制。林晓棠的妇女军工队提出了个主意:用铁丝做“绊马索”,上面缠满荆棘,埋在骑兵常走的路上,马一踩就会被绊倒。兵工厂的工人们则把手榴弹改成了“马用手榴弹”,体积小,威力大,扔出去能在马群里炸开,专门炸马腿。

最绝的是“土炸药雷”。用陶瓷罐子装炸药,里面混上铁砂和碎石,罐子外面涂成土黄色,埋在草丛里,骑兵的马蹄一踩就炸,铁砂能溅出十米远,马和人都躲不开。试验时,一匹缴获的战马踩中了炸药雷,虽然没被炸死,但受惊后把骑手甩了下来,前腿也被铁砂打伤,再也没法奔跑。

“就这么办!”李明远看着这些土法子,心里有了底,“坦克用反坦克枪和炸药包对付,骑兵用绊马索和炸药雷收拾,咱不光要防,还要主动出击,让他们知道咱的厉害!”

四、青纱帐的陷阱:军民联手缚铁骑

入夏后,冀中的青纱帐长起来了,玉米、高粱长得比人还高,成了天然的战场。李明远决定利用青纱帐,给日军的装甲部队和骑兵设个大陷阱。他把根据地的军民分成三路:一路由赵刚带领,负责引诱日军进入青纱帐;一路由王铁柱带领,在预定区域布置陷阱;一路由林晓棠带领,组织百姓转移,同时负责传递情报。

诱饵是位于青纱帐深处的“假兵工厂”——其实是用木头和帆布搭的,里面放着些破旧的机器和空弹药箱,故意让汉奸给日军报信,说这是根据地的新兵工厂,防御薄弱。

日军果然上钩了。七月十二这天,三辆坦克带着一个小队的步兵,耀武扬威地闯进了青纱帐。他们以为在开阔地能发挥坦克的优势,却没注意到玉米地里的异常:有些玉米秆被压弯了,露出底下的铁丝;有些地方的土是新翻的,明显埋了东西;远处的高粱地里,时不时闪过几个黑影。

“营长,鬼子进来了!”观察哨的战士报告。赵刚趴在玉米地里,看着坦克越来越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等他们过了河沟再动手。”

河沟是青纱帐里的一道天然屏障,宽约五米,深两米,平时水浅,能蹚过去。可王铁柱的部队早就把河沟挖深了一米,底下铺满了削尖的木桩,上面用树枝和茅草盖住,看着跟平地一样。

最前面的坦克没多想,直接开下河沟,“哐当”一声,履带卡在了木桩之间,怎么也动弹不得。后面的坦克想退,却被前面的挡住了去路,一下子乱了阵脚。

“打!”赵刚大喊一声,手里的反坦克枪“砰”地响了,子弹正中第二辆坦克的观察孔,里面的驾驶员被打中,坦克顿时成了瞎子。埋伏在玉米地里的战士们扔出捆着铁皮的炸药包,有的粘在坦克的履带上,有的挂在炮塔上,“轰隆”“轰隆”的爆炸声此起彼伏,震得玉米叶簌簌往下掉。

日军的步兵想下车救援,却被青纱帐里的冷枪打得抬不起头。王铁柱带着一个班的战士,抱着“马用手榴弹”冲进敌群,专炸步兵的腿,惨叫声、枪声、爆炸声混在一起,青纱帐里成了血与火的炼狱。

不到一个小时,三辆坦克全被炸毁,步兵死伤过半,剩下的十几个狼狈地爬出青纱帐,连武器都扔了。赵刚让人把坦克的残骸拖回来,兵工厂的工人们围着残骸研究,眼睛里闪着光——这些铁皮和零件,正好能用来造新的反坦克武器。

收拾骑兵的战斗则更隐蔽。林晓棠带着妇女们在骑兵常走的官道上埋“绊马索”,铁丝上缠满了荆棘和碎玻璃,上面再盖层浮土。王铁柱的部队则在两侧的高粱地里埋“土炸药雷”,每隔十米埋一个,引线连在一起,由专人负责拉响。

七月十五,日军的骑兵果然又来了,这次是冲着新收的麦子去的。他们沿着官道疾驰,马蹄扬起尘土,根本没注意到脚下的陷阱。突然,最前面的几匹马惨叫着倒下,马蹄被绊马索缠住,骑手摔在地上,被后面的马踩得血肉模糊。

“有埋伏!”骑兵小队长刚喊出声,高粱地里就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埋在地里的炸药雷全炸了,铁砂和碎石像雨点似的飞向马群。战马受惊,疯狂地蹦跳嘶鸣,把骑手甩下来,互相踩踏。

埋伏在高粱地里的战士们冲了出来,手里拿着大刀和红缨枪,专砍马腿。有个年轻战士被马撞倒,他忍着疼,抱住马腿一口咬下去,硬生生把马绊倒。林晓棠带着妇女们则用石头砸、用镰刀砍,虽然没什么章法,却把骑兵的阵型搅得更乱。

这场仗打得更短,不到半个小时,三十多个骑兵就被歼灭了大半,剩下的几匹战马驮着伤兵,慌不择路地跑了,连马刀都扔在了路上。战士们牵着缴获的战马,笑着说:“这些马以后就是咱的了,咱也组建骑兵队,跟鬼子对着干!”

五、黄土岭的决战:破甲克骑显锋芒

日军接连受挫,恼羞成怒,在八月初调集了一个坦克中队和一个骑兵联队,想在黄土岭进行决战,彻底摧毁根据地的主力。

黄土岭是根据地的腹地,地势险要,两边是高山,中间是条狭长的山谷,是打伏击的好地方。李明远召集各部队指挥员,制定了“分段围歼”的计划:先让骑兵钻进山谷,用绊马索和炸药雷收拾;等坦克进来后,用反坦克枪和炸药包炸履带,同时派小分队绕到后面,切断退路。

八月十日清晨,日军的骑兵联队率先进入黄土岭。他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走得小心翼翼,前面有尖兵探路,马蹄也放慢了速度。可他们没注意到,两侧的山坡上,民兵们正往下滚石头,一块块巨石砸在马群里,顿时乱了阵脚。

“拉!”随着王铁柱的喊声,山谷两侧的绊马索同时被拉起,几十匹战马被绊倒,骑手摔得人仰马翻。紧接着,埋在地里的炸药被炸了,铁砂混着碎石,把马群炸得四处乱窜。

骑兵小队长想组织突围,却被山顶上扔下来的手榴弹炸懵了。林晓棠带着宣传队的姑娘们,虽然没带武器,却拿着铜锣和喇叭,在山顶上大喊:“鬼子必败!缴枪不杀!”声音在山谷里回荡,竟比枪炮声还让人心慌。

就在骑兵陷入混乱时,坦克中队开了进来。五辆坦克排成一列,炮口对着两侧的山坡,想为骑兵解围。可刚走到山谷中段,就被前面的战马尸体挡住了去路。

“就是现在!”李明远在指挥部里一声令下,埋伏在两侧山坡上的反坦克枪同时开火。“砰砰砰”几声,三辆坦克的观察孔被打穿,驾驶员被击毙,坦克顿时停在原地不动了。

剩下的两辆坦克想后退,却发现退路被滚落的巨石堵死了。赵刚带着战士们抱着炸药包冲了下去,有的战士顺着坦克的履带爬上去,把炸药包扔进炮塔的舱口;有的则用竹竿把长条形炸药包捅进履带,“轰隆”一声,履带被炸断,坦克成了废铁。

山谷里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骑兵被绊马索和炸药雷困住,动弹不得;坦克被反坦克枪和炸药包炸毁,成了一堆堆废铁;日军的步兵在两侧山坡的夹击下,死伤惨重。有个日军少佐举着指挥刀,想组织冲锋,刚跑出两步,就被王铁柱一枪爆头,指挥刀“当啷”一声掉在地上。

这场决战持续了整整一天,夕阳西下时,黄土岭的山谷里终于安静下来。日军的坦克中队全军覆没,五辆坦克全被炸毁;骑兵联队只剩下不到五十人,仓皇逃窜;步兵伤亡更是超过了三百人,缴获的武器弹药堆成了小山。

战士们和百姓们聚在山谷里,看着被炸毁的坦克和缴获的战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赵刚拍着周先生的肩膀,大声说:“老周,你这反坦克枪真管用,以后再不怕这铁甲怪兽了!”林晓棠则牵着一匹缴获的战马,对李明远说:“李司令,咱也组建骑兵队吧,我第一个报名!”

李明远望着夕阳下的黄土岭,硝烟还在山谷里弥漫,可空气中已经有了胜利的味道。他知道,日军的装甲部队和骑兵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军民一心,哪怕是土法上马,也能找到克敌之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