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37年的日子 > 第22章 工业根系扎深土,军民合力筑铁壁

工业根系扎深土,军民合力筑铁壁

一、铁水奔流:黑风口高炉的“三班倒”

立秋的太阳把黑风口的山坳晒得滚烫,三座土高炉的烟囱喷出的浓烟在蓝天上拉成三条灰带,与远处的云絮连在一起。马老根把矿工们分成三班,高炉昼夜不停——白天用阳光照着看火候,夜里点着松油灯,炉膛里的火光映得每个人脸上都泛着红。

“加焦炭!”赵铁柱光着膀子,往炉口填着新炼的焦块。这焦炭是用黑风口的优质煤焖烧的,比以前耐烧三倍,炉膛温度稳稳维持在一千两百度,铁水流出时不再是暗红,而是亮得刺眼的金黄。

第二十炉钢水出炉时,陈参谋用长铁棍蘸了点铁水,冷却后敲了敲,声音清脆。“含碳量0.3%,低碳钢!”他笑着把钢块递给李明远,“能造枪管、炮管,甚至能轧铁轨!”

轧铁轨的活儿最累。铁厂新造了轧钢机,用两根钢辊子,靠四匹马拉动转盘带动,把烧红的钢坯压成一尺宽的铁轨。赵铁山的队伍轮流来帮忙,拉马的战士汗流浃背,喊号子的声音震得铁棚子嗡嗡响:“一使劲,钢成条;二使劲,轨成道;铺到县城外,把鬼子赶跑……”

到秋收时,黑风口铁厂已轧出两百丈铁轨,足够把之前的三条简易轨道连起来,轨道车能从铁矿直接开到铁厂,再从铁厂开到兵工仓库,一趟能运两千斤钢坯,比最初的独轮车效率翻了十倍。

“这轨铺得值!”张老汉推着满载子弹壳的轨道车,看着铁轨接缝处用水泥抹得平平整整,“以前运一趟得走大半天,现在一个时辰就到,还不颠。”

二、水泥成林:从炮楼到“地下长城”

河湾村的水泥坊扩成了五座窑,周桂兰带着妇女队和村民们轮班烧窑,窑火昼夜不熄,像五颗落在河边的星星。她们用新造的水泥和河沙混合,制成“混凝土预制块”——长三尺、宽一尺的方块,晒干后坚硬如石,运到工地就能直接砌墙。

第一个用混凝土预制块砌成的是青石镇外围的炮楼。三丈高的炮楼,墙厚三尺,里面嵌着铁轨当钢筋,陈参谋让人用迫击炮试射,炮弹打在墙上只留下个白印。“鬼子的九二式步兵炮,顶多能炸掉层皮。”他拍着炮楼的墙,声音洪亮。

更绝的是“地下长城”。水生带着村民在根据地的山坳里挖地道,用混凝土预制块砌墙、封顶,地道宽三尺、高五尺,能容两人并排走,每隔五十步就有个射击孔,遇到鬼子“清剿”,既能藏人,又能打仗。

“这地道比县志里的‘防匪洞’厉害多了。”李家庄的王老汉在地道里走着,摸着光滑的混凝土墙,“以前的洞矮得直不起腰,这地道能跑、能打、能存粮,还通着水井,住半年都没问题。”

水泥还被用来修水渠、建粮仓。新修的水渠用混凝土衬砌,水漏不出去,流量比以前大了三成;粮仓的地面和墙壁都抹了水泥,防潮、防鼠,粮食能存到来年夏天不发霉。周小满在粮仓账本上记着:“新粮入仓五千石,损耗不到百分之一。”

三、弹药库的“新家伙”与兵工厂的“标准化”

兵工仓库的弹药越堆越多,新家伙让人眼花缭乱:

- 赵铁柱的铁厂造出了“黑风口式步枪”——仿三八式,但枪管用低碳钢,射程六十步,能装五发子弹,比之前的土造步枪精准得多,月产三十支。

- 老顾的炸药坊用提纯硝石和硫磺造出了“卵形手榴弹”——铸铁外壳,里面装着五十克炸药,爆炸时能产生三十多块碎片,威力接近鬼子的“九七式”手榴弹。

- 马老根的矿工们用厚钢管造出了“土制榴弹发射器”——架在步枪上,能把手榴弹扔到两百步外,弥补了迫击炮数量不足的短板。

最让人振奋的是“标准化生产”。陈参谋制定了《武器生产标准》:步枪枪管必须长三尺二寸,误差不能超过半寸;手榴弹的引信必须烧四秒爆炸,早一秒、晚一秒都算不合格;连子弹的口径都统一成“七九式”,不管是缴获的还是土造的,都能通用。

“以前造枪像捏泥人,造出来的枪一把一个样。”赵铁柱拿着卡尺量枪管,“现在按标准来,零件能互换,坏了一个零件,换个新的就能用,省了多少事!”

兵工厂的墙上挂着“质量奖惩榜”:赵铁柱的铁厂因为连续三个月造出的步枪合格率达到九成,奖了五十斤猪肉;老顾的炸药坊因为一批手榴弹引信不合格,罚了三天工分,老顾自己在榜上写了“下次绝不再犯”。

四、后勤网:从“村村冒烟”到“区域联动”

根据地的后勤不再是各村各自为战,而是形成了“区域联动网”:

- 原料区:黑风口(铁矿、煤矿)、河湾村(石灰石)、杏花村(硝土、棉花)负责提供原材料,用轨道车、渔船运到加工区。

- 加工区:青石镇(铁厂、兵工厂)、河湾村(水泥坊)、柳树屯(纺织厂)负责生产武器、弹药、被服,产品统一送兵工仓库。

- 补给区:各村镇的供销点变成“前线补给站”,储存粮食、药品、弹药,部队路过时能随时补充。

周小满成了“后勤总管”,手里拿着三本账:《原料账》记着每天运来多少铁矿、煤炭;《生产账》记着铁厂造了多少枪、炸药坊出了多少手榴弹;《补给账》记着各补给站有多少存粮、药品。三本账每天核对,哪里缺了、哪里多了,一目了然。

运输也成了体系。张老汉的运输队扩到了五十人,有轨道车二十辆、渔船十五艘、独轮车三十辆,还驯养了二十头毛驴,专门走山路。他们按“运输调度表”送货:黑风口的铁矿粉早上运到铁厂,水泥坊的预制块下午送到地道工地,纺织厂的土布傍晚送到被服厂。

“以前送货像瞎装,现在按表走,准得很。”张老汉看着调度表,上面用红笔标着“急送”“缓送”,“昨天赵营长的队伍要五十颗手榴弹,咱中午接到单,傍晚就送到了,不误事。”

五、军民合力:工业的根扎在泥土里

根据地的工业能发展这么快,靠的是军民一心。百姓们把最好的矿石、煤炭送到工厂,把最壮的劳力派去开矿、修路,甚至把家里的铁器、布料捐出来——李家庄的王老汉把传了三代的铁锅捐给铁厂当原料,说:“锅没了能再造,打跑鬼子比啥都强。”

工厂也用实实在在的好处回报百姓。铁厂给送废铁的百姓记工分,工分能换粮食、布料;水泥坊雇佣村民干活,一天给两斤小米;纺织厂收棉花时,比鬼子的收购价高两成,还能用棉花换布匹、药品。

“跟着八路军,不光能打鬼子,还能过好日子。”杏花村的张婶算着账,她给纺织厂纺线,一个月能换五尺布、两斤盐,“以前给鬼子干活,累死累活还吃不饱,现在不一样了。”

孩子们也参与进来。识字班的学生帮兵工厂记账、给高炉看火候,最小的才十岁,却能准确报出铁水的温度(看火苗颜色:橘红是千度,亮黄是千二度)。狗剩发明了“竹筒测距法”——用两节竹筒套在一起,能大概测出敌人的距离,被陈参谋推广到侦察队。

连县城里的百姓都偷偷帮着根据地。伪县政府的账房先生夜里把鬼子的布防图藏在菜篮子里,让进城卖菜的张老汉带出来;火车站的扳道工故意给鬼子的运粮车指错路,让粮食“误”卸到根据地边缘的村子。

“民心是最好的工业原料。”李明远看着百姓们推着轨道车、扛着预制块、纺着棉线,心里感慨万千,“没有他们,这高炉烧不起来,这水泥炼不成,这枪也造不出来。”

六、兵强马壮:训练场上的新气象

根据地的队伍扩编到了一千人,编成三个营:赵铁山的一营负责攻坚,马老根的二营(矿工为主)负责爆破和防御,水生的三营负责侦察和游击战。他们的装备焕然一新,训练也更加正规。

一营的训练场上,战士们拿着“黑风口式步枪”练瞄准,卧姿、跪姿、立姿,每个姿势练一百次,陈参谋用秒表计时,用望远镜检查瞄准线。“三点一线,心平气和,扣扳机要稳。”神枪手王二柱给新兵示范,“五十步外打酒瓶,十发至少中八发才算合格。”

二营在练习“混凝土工事攻防”。他们用预制块快速搭建掩体,再用土制榴弹发射器和手榴弹攻击“敌人”,马老根喊着:“工事要修得快,炸得准,既要能护住自己,又要能打掉敌人!”

三营的侦察兵在林子里练“潜行”。他们穿着用草木染色的军装,趴在草丛里一动不动,连鸟都敢落在他们肩上。水生教他们用“听诊法”听远处的动静:“趴在地上,耳朵贴地,能听到三里外的马蹄声、车轮声。”

最让人振奋的是“步炮协同”演练。赵铁山的一营冲锋,马老根的二营用土制榴弹发射器和迫击炮压制“敌人”火力,水生的三营从侧翼迂回,三个营配合默契,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演练结束后,陈参谋拿着秒表说:“从发起进攻到拿下‘阵地’,比上个月快了三分钟,伤亡率降低一半。”

战士们的伙食也好了。粮仓里的粮食充足,每天能保证两顿干饭,周桂兰的医疗队还让伙房每天加一顿菜汤——用海带、萝卜、豆子煮的,有营养,能补充盐分。赵铁山拍着战士们的肩膀,笑着说:“以前打仗前才能吃顿饱的,现在天天吃饱,个个壮得像牛!”

七、山雨欲来:根据地的底气

深秋的风带着凉意,吹过黑风口的高炉、河湾村的水泥坊、青石镇的兵工厂,吹过训练场上战士们的笑脸、地道里村民们的脚步声。根据地像一棵扎深了根的大树,工业是它的枝干,民心是它的根须,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李明远站在山巅,看着这一切,手里拿着陈参谋刚做的《根据地实力统计表》:

- 工业:月产步枪30支、手榴弹500颗、炸药200斤、水泥500袋、铁轨50丈。

- 后勤:存粮5000石、药品能供1000人使用、弹药够打三次中等规模战斗。

- 兵力:一千人,装备“黑风口式步枪”400支、手榴弹2000颗、土制迫击炮4门、榴弹发射器20具,另有地道网、炮楼群等防御工事。

“松井要是再敢来‘清剿’,咱让他有来无回。”赵铁山扛着新步枪走过来,枪上的刺刀闪着寒光。

“不光能打退他,”水生接过话,“咱还能摸到县城边上,给他来个‘黑虎掏心’!”

周桂兰抱着药箱走来,里面的绷带、药品整齐排列:“不管打多大的仗,咱的医疗队都能跟上。”

李明远望着县城的方向,那里的鬼子还不知道,曾经被他们嘲笑的“土八路”,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工业、自己的后勤、自己的钢铁队伍。他知道,再次攻打县城的时机还没到,但根据地的工业根系已经扎进泥土,只要再给点时间,这棵大树就会结出胜利的果实。

山风吹过,高炉的烟、水泥坊的灰、训练场上的尘土混在一起,落在地上,像给这片土地盖上了一层坚韧的铠甲。根据地的星火,正在工业与民心的滋养下,慢慢汇聚成燎原之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